APP下载

浅论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期的师德发展

2009-12-10李方裕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2期
关键词:青年教师高校

李方裕 杨 霞

[摘要]在高校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过程中,入职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认清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期职业发展的特征,利用这个关键期全方位促进师德发展,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入职期 师德发展

[作者简介]李方裕(1976- ),男,乐山师范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杨霞(1963- ),女,乐山师范学院,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校教师教育。(四川乐山614000)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55-01

近年来,青年教师占高校师资队伍的比例逐渐增大,多数学校在60%以上。青年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与师德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他们的年龄经历、学习目标、社会心理和角色心理等入职期职业发展特征给学校的师德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也提供了机遇。如何利用入职期这个关键期全方位促进师德发展,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新思路与关键所在。

一、年龄经历特征提供师德发展契机与方向

高校青年教师大多处于22~35岁这个年龄段,从经历上看,他们一直是在学校这一环境中学习和工作,虽然社会角色发生了改变,但是环境的单一和经验的同质性决定了他们经历的封闭性。按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青年教师的师德水平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进步,师德经过教育引导,有可能朝着社会预定的方向发展。这种阶段性的进步虽然与生理年龄和一般心理特征的某些发展有关,但更多是与社会经验的积累、社会认知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密切相关。这种阶段性进步主要是以道德认知的积累与提高为主,却不一定伴随行为的进步,因为知与行并不构成必然的因果联系。

事实表明,高校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的经历,使他们的社会经验缺乏,而这是影响其自主发展的主要因素。因为职业经验和社会经验匮乏会带来自我追寻中的统合危机。尤其是非本意从事教师职业者,存有一种与职业学习相异的心理,这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培养增加了难度。因此,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是一种价值补位,更是一种引导的过程,重视知行合一,在引导他们职业定向、生活价值定向的同时,要注意启发他们的人性和良知,教育他们去体验情感和意志的心理历程,即关注其内心德行良知的成长,尽量引导他们把师德的良知转化为师德,再转化为师行。

二、学习目标特征引导师德发展的价值取向

当前我国社会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家的教育事业也进入了新一轮和谐奋进的阶段,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持续增强,对教师的评判标准不断提升。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在教师,前提在师德。现在的青年教师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学历,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表现为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但这与社会对教师的期待——学识渊博、为人师表还有相当的距离。如何主动适应社会对教师的特殊要求呢?对青年教师而言,就要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师德修养和文化修养。此外,还要有过硬的从教技能、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

青年教师培养目标和学习目标的特殊性直接规定了师德的培养方向和理想价值取向。它对高校提出的要求是关注、重视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质量,培养师德、师技、师表等各方面优秀的青年教师,使高校青年教师真正具有敬业乐群、身正道高、技精自律的品质,在教育实践中形成自身特有的职业信念,做学习型知识青年,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道德,使之与社会需求最大限度地相符。

三、社会心理特征规定师德发展的过程和原则

高校青年教师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认同感。自我认同是指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与信仰。这个时期属于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的心理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社会成员已有明确的自我观念和自我追寻方向。

就高校青年教师而言,这一时期职业发展最大的特征就是获得职业的自我认同感。依据其程度,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自主型、徘徊型、朦胧型和排斥型。自主型青年教师职业定向鲜明,学业态度积极,成绩出色,职业心理稳定,容易开展师德建设,也容易实现组织的引导目标,是典型的组织发展与个人发展同一。徘徊型和朦胧型虽有差异,但都对职业心理准备不足,职业定向犹豫不决。表现在行为上是对学生要求不严格,对自己所担负的角色持消极评价,认可程度低。就算工作勤奋也不是因为热爱教师职业,而是基于“不甘落于人后”这种心态。尽管如此,适当的教育和管理也容易在他们身上见效。最难的是面对排斥型教师,他们非本意从事教师职业,只是在择业压力下不得已而为之。表现在工作上有两种典型:一是消极对待工作,把教师职业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手段,厌倦和鄙视本职工作,无继续学习和积极工作的动机;另一种是学习动机强烈,但也具有强烈的改行意识。

师德的养成是高校青年教师个体、学校、教师群体协作的结果,师德的养成过程就是师德的培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要符合青年教师的心理发展,遵循年龄增长与阶段性进步基本统一的心理发展规律,符合“职业涵化—职业适应—职业进步”的规律。在职业涵化阶段,师德培育过程应遵训因“德”施教、循序渐进、先他律后自律和教育内容、方式生活化与现实化的原则。

首先,四种类型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差异直接反映在师德水平的差异上。因此,针对不同青年教师的道德认知状况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态度和手段,做到因“德”施教。如对于毕业于师范院校的青年教师,由于他们已受过师范技能的基本训练,能较快地把师德转化为师行,教育就要因势利导,及时提供操作策略和评价标准;对于从业前未受过师范技能基本训练的青年教师,就要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职业要求,引导他们体验职业情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师德建设要循序渐进。教师的职业生涯由一系列前后连贯的阶段构成,每个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受制于教师专业实践与整体专业水平的发展。根据道德的发展理论,各阶段之间只能逐级渐进而不能越升。

再次,师德引导必须遵循先他律后自律的路径。通常而言,师德培育先是外化的,然后才是内化的。师德的形成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过程,它需要青年教师经历长期的学习和反复的亲身体验,也就是一个不断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过程。

最后,师德教育内容、方式必须贴近生活、贴近现实。在教育中应注重采取恰当的方式,如年轻教师与年长的优秀教师的交流探讨,可以使年轻教师感受到年长者的人格魅力和教师职业的魅力,从而增强对教师职业的信心,明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同时,也避免了师德建设中对职业道德规范的灌输。

四、角色心理特征检验师德发展的状态与水平

受年龄经历、学习目标、社会心理的影响,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意识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角色意识的困惑。刚进校的青年教师处于“欲进”“渐进”的心理状态,面对全新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具有新鲜感和较高的热情,但也有困惑。此外,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怀有较高的职业理想,而当发现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的时候,容易对自己的职业选择产生怀疑。二是角色意识的假想特征。因为青年教师刚从大学生转变为教师,容易对自己的教师角色产生理想化的假象和幻想。其结果是盲目自信,与学生的不认可产生矛盾。三是角色意识的被动性。目前许多高校青年教师并不是师范学校毕业的,没有受过师范基本行为训练,因此在向教师角色变换的初始阶段心理因素不稳定。而高校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又越来越高,导致许多青年教师压力大,处于被动状态。

当然,这些在入职初期表现出来的角色心理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能不能被转化,能不能实现角色认同,成为检验师德发展状态与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师德建设成效的“试金石”。

[参考文献]

[1]傅维利.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指南[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刘文华.师德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灵魂[J].当代教育科学,2004(18).

[3]林福兰.现代师德发展特点浅探[J].现代教育论丛,1998(6).

猜你喜欢

青年教师高校
重视“关键事件” 助推青年教师专业成长
青年教师“赴考”
零陵区:培训套餐助力青年教师起跑
多措并举,助力青年教师实现教育梦想
二胎时代高职院青年教师思政工作的时代嬗变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