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研究的几点思考

2009-12-10黄教珍李红浪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2009年22期
关键词:人才建设高校

黄教珍 李红浪

[摘要]高校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生力军,对于国家建设、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迫切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建设,努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为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关键词]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高校 人才建设

[作者简介]黄教珍(1965- ),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研究生部党总支书记,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李红浪(1973- ),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江西南昌330013)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4年课题“江西高校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4YB168)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30-01

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是邓小平科技教育思想的要求,也是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必须努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加速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建设人才创新体系,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基地,成为科教兴国的强大生力军。

一、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研究的必要性

首先,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保证。我国要实现跨世纪发展战略目标,就必须有一批批高层次人才、优秀人才,就必须将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

其次,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具有较高水平的创造性,其多少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整体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上有发言权,就必须有一大批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

再次,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层次人才都是短缺资源,所有的人才争夺战都是围绕高层次人才展开的。虽然我国的人才总体规模已超过6000万,但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且流失严重,难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

最后,高校人才建设机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当前我国高校人才规模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相比相对不足;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与国际化要求还有明显差距;高校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促进高校高层次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

二、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研究的重要性

首先,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重要贡献,对整个人才队伍建设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多少,宏观而言代表一个国家的整体创造能力和创造水平,微观来讲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

其次,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是全面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战略和提高人才队伍整体水平的迫切需要。高校只有从国内外吸引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建设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以建设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提高教师和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才能真正做到人才兴校、人才强校。

最后,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没有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就不可能取得重大的创新成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高层次创造性人才是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研究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我国21世纪发展目标,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

三、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研究的原则

首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必须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深刻认识人才工作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高校人才工作只有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坚持将人才计划项目的实施与制度改革和机制创新结合起来,努力扫除用人和分配制度中的制度性障碍,才能形成一个吸引、稳定、集聚高层次人才的制度环境。

最后,坚持统筹规划、形成合力的原则。高校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及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密切配合。同时,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统筹资源,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和物力,打造知名人才工程品牌,从而形成凝聚力,提高效益。

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研究的途径

首先,更新人才观念,适时推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发展计划。更新人才观念是推进人才强校战略的重要前提。高校应根据人才发展规律和自身人才建设的实际,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科学人才观,为全面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高校要通过观念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进一步增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感、紧迫感,适时推进“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发展战略,开创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使高校真正成为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基地。

其次,努力营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制度环境。(1)学校要进一步深化用人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的学术评价制度。(2)理顺高校内部管理权限,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3)进一步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

再次,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吸引机制。高校要通过实施一系列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和培养力度。(1)建立特聘教授制度。特聘教授制度实际上就是“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合同管理”用人机制和“以岗定薪、优劳优酬”分配机制的结合。实施特聘教授岗位制度能够消除人才单位所有制、职务终身制以及分配平均主义等弊端。(2)建立科学竞争机制,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学校要积极探索富有弹性的用人机制,建立一个公平、公正、流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真正做到“领先者上,落后者下”。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特别是对高层次、高水平人才的引进。(3)积极探索吸引、利用留学和海外人才的新路子。学校要建立有关学科留学人才信息系统和留学人才库,掌握有关学科海外留学人员的情况,加强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为学校的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第四,培养和造就创新团队。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不仅要有学习、储存新知识的能力和迅速适应社会职业转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1)根据“扶强扶优”原则,培养“科研创新团队”,促进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科建设的紧密结合。学校应以重点建设学科和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充分发挥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引导和支持教师组成跨院(系)、跨学科的科研梯队,组建由多学科集成的创新团队和创新实体。(2)根据“教学管理两手齐抓”的原则,培养“管理创新团队”,用科学的管理来促进教学。要在组织上创新,管理上创新,打破原有的旧模式和本位主义,消除影响创新团队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壁垒。(3)学校应以超常规的热情、超常规的努力、超常规的举措,加大全校人才资源的整合力度,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努力打造知名人才品牌。

最后,积极构建高层次创造性人才高地。目前,师资队伍老化、青年教师队伍不稳定、优秀学术带头人特别是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缺乏,已成为高校最为突出的制约因素。因此,学校应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到优先发展地位,以提高工作待遇和工作要求相结合的办法,稳定学校的办学骨干,建设合理的学科梯队,构筑人才高地。高校要采取各种措施公开招聘、引进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努力实施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力争从国内外吸引一批优秀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攻坚人才,实现创新人才高地的建设。同时,培养素质良好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要有处于学科前沿的研究方向和科研课题、较好的实验基地和科研工作条件、广泛的学术交流和获取信息的条件及良好的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黄蔚.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奏响人才强校最强音[N].中国教育报,2004-12-25.

猜你喜欢

人才建设高校
基层群文队伍人才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科学发展观背景下煤炭企业人才建设问题探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国防经济动员信息化建设展望
浅论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后的人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