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育与良好性格培养的研究

2009-11-17葛玉婷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09年14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性格小学

葛玉婷

【摘 要】“性格决定命运”。这说明性格对人的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音乐艺术的旋律美、节奏美、声音美都可以使学生心旷神怡,精神振奋,激起学生内心的美好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这是其它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我们发现,凡是喜爱音乐、经常参加音乐活动的学生,大多热情大方、活泼开朗、思维敏捷、自信心强、善于交际、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这正是当今社会所需的人格素质。

【关键词】小学 音乐教育 性格

一个人的心理缺陷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就是性格缺陷,性格缺陷对一个人会产生很多危害,因此,我们应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抓住儿童期这个性格可塑性较强的时期对其进行好的引导。那么,通过什么样的教育有助于儿童性格的健康成长呢?能不能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和促进儿童健康的性格成长呢?本着这样一种想法,笔者进行了学习和探索。事实证明,用音乐培养儿童健康良好的性格是有理论根据和施行的可能性的。只要教师恰当发挥音乐艺术的感染力,通过音乐培养儿童良好性格是可行的。优秀的音乐艺术教育能够对儿童性格的成长发挥很好的促进作用。

一、音乐教育对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育是培养小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教育。通过音乐教育使小学生能够欣赏不同的音乐,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情感,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通过学唱和演唱积极健康的歌曲,增强中小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爱集体的道德情感,形成勤劳、勇敢、坚毅、团结、互助、助人为乐的道德品质。还要通过音乐教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克服不良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对这些道德品质的教育不是通过说教,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形成的。

儿童音乐的教育性影响往往不像语言表述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雨般点点滴滴渗透到儿童的内心情感和心灵深处,起着熏陶、感染的教育作用。《我的好妈妈》是一首曲调优美和谐、歌词浅显易懂的儿童歌曲,儿童在感受、演唱、表演这首歌曲的一系列音乐活动中,形象化地体验到了成人劳动的辛苦,他们会在妈妈下班后发自内心地唱一句:“妈妈,妈妈,快坐下。”从这样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儿童音乐的教育作用能够在儿童的内心情感上引起波动,它比枯燥的说教更形象、更具体,也更具有说服力和持久,这样,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儿童的性格就随道德感的发展发生改变。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培养儿童良好性格的途径

1.选择合适的“演唱、演奏、欣赏”音乐作品

首先,选择音乐要结合儿童接受和欣赏音乐的心理。六到十一二岁的儿童,正是人的童年时期,在音乐能力方面,他们辨别音高、快节奏的能力逐渐增强,对于乐曲的调式调性的变化较为敏感;对于相对复杂的节拍节奏也能产生良好的反应;良好的机械记忆力有助于记忆曲调,他们心里和生理的逐步发育完善为音乐能力的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础。选择合适的音乐内容要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笔者所选择的音乐作品篇幅小,音乐形象具体生动。例如,《拉拉勾》使儿童体会到友爱的快乐。

其次,要选择以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积极向上的歌词为特点的优秀音乐作品。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还能直接震撼学生的心灵,直至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并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如《义勇军进行曲》的曲调激昂向上,催人奋进;《歌唱祖国》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影响学生尊敬老师,懂得是老师洒下辛勤汗水,才使他们茁壮成长;《劳动最光荣》培养学生勤劳的性格特征。器乐曲的欣赏也同样能达到培养目的。

再次,针对个别学生孤独、自私、脆弱的性格弱点因材施教。如让情绪极不稳定的儿童多听一些平和的轻音乐起到稳定情绪的作用。笔者采用《天地之间的歌》、《海鸥》、《鹰》等体现乐观活泼情绪的作品;调动那些情绪低落的儿童,使他们逐步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还依据儿童不同时段的性格表现选择音乐。如疲惫时欣赏《春江花月夜》;情绪低落时欣赏《喜洋洋》、《步步高》、《花好月圆》;缺乏信心时欣赏《梁祝》、《蓝色多瑙河》等乐曲。

2.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把感受音乐同动作表演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以音乐促进动作发展,以动作促进音乐领会力发展的目的。与音乐和谐一致的动作能帮助儿童用他的身体和运动知觉去感受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性质和节奏的感知;另一方面,音乐的节奏和韵律又促使儿童的动作变得协调、敏捷而优美,富于韵律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是音乐游戏和音乐比赛,包括律动、歌咏比赛、合唱队及各种乐队的组织、训练与演出等许多不同的形式。

对音乐的兴趣就产生在追求音乐美的过程中。美的事物不仅使人获得美感,而且是产生兴趣的源泉。音乐本身的美是激起学生强烈兴趣的重要因素。兴趣也在探索和创造的过程中,兴趣和创造是两个相互作用的因素,比如儿童在对各种物体的敲敲打打中就会产生兴趣,这最初的兴趣也许就奠定了日后音乐志趣的基础。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也是从对不同的声音探索开始。音乐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从探索生活中的声音开始,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声音的感知,正符合儿童的这种音乐接受心理的特点。音乐教育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进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在对音乐感兴趣的基础上儿童才会更容易感受到音乐的作用,更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影响。

三、结语

音乐教育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审美教育。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通过音乐调节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儿童乐观向上、快乐和积极的情感,促进儿童形成良好性格。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深刻地阐述过音乐对儿童心灵的作用:“受过这种良好音乐教育的人,可以敏锐地看出艺术作品和自然事物的丑陋,很正确的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就会赞美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因而,自己的性格也变得高尚优美。”其实,音乐学习的最大价值是对人的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柏拉图所谓的“良好音乐教育”当然不止是音乐本身,也包含有教师启迪儿童心灵、陶冶儿童情操的良好音乐教育策略和教育途径。笔者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的一些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儿童性格的途径和感悟,希望这些探索能够对小学音乐教学同行提供有益的教育参考。

参考文献:

[1]孙志梅.音乐欣赏与和谐人格的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2):20.

[2]张明光,李强.音乐教学中应重视非智力因素培养.中小学音乐教育,2004,(2):35.

[3]张奇.儿童审美心理发展与教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性格小学
猫的性格爪知道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性格描绘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