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习语的翻译

2009-11-04石磊敏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年9期
关键词:直译意译习语

石磊敏

摘要:成功的翻译,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应该是基本一致的。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要翻译好英汉习语,必须了解两种语言的风俗习惯、民族色彩以及宗教、历史等文化背景,灵活运用直译或(和)意译。

关键词:文化;习语;直译;意译

严复在翻译《天演论》中提出了 “ 信、达、雅 ” 三条翻译标准,即:忠于原文、译文通顺、文字典雅。林语堂先生持有的观点基本和严复一致,认为翻译的标准问题大概包括忠实标准、通顺标准和美的标准三方面。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也指出, 成功的翻译,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应该是基本一致的。

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大都适宜于用来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英汉两种语言包含着大量的习语。本文从广义的角度讨论习语(包括成语、谚语等),对文化因素下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首先,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鲜明。我国古人以位于我国山东省泰山为高山的代表,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且有价值的事物,我们就有习语“有眼不识泰山”。英语中也有All roads lead to Rome这样的习语。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也产生了许多五谷丰登,瓜熟蒂落,揠苗助长,根深蒂固,沧海桑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等等与农耕有关的习语。英国是个岛国,在与海洋环境抗争、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习语,如:weather (ride out) the 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know(learn) the rope 熟悉内幕(一个有经验的水手熟悉船上所有用来挂帆的绳子)。

其次,风俗习惯也同样影响习语。每个人都会受到当地风俗的影响。一个国家的语言作为该国特殊的一部分必然也反映了这个国家的风俗习惯。如中国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和英语习语中的“Do as the Romans do”。因为外国人不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美人西施正如中国人不清楚罗马人的行为方式,所以只有分别译为Beauty is something in ones eye” 和“入乡随俗”才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又如,在汉语中常常用“犟得像头牛”来形容一个人“睥气倔强,不肯轻易改变主意”,英语中同义习语是“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头驴)。正如胡文仲所说:有许多习语就会显著地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民族形式(2004,p.14)。

很多习俗还体现出鲜明的民间性。蛋糕在英国是传统的食物, 习语中就有“A piece of cake”, 中文则译成“小菜一碟”喻为“小事一桩”。英汉习俗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一些动物的态度上。中华民族是崇拜龙的民族,古时候皇帝称自己是真龙天子,千百年来在语言方面锤炼积累下有关“龙”的成语有“龙腾虎跃”——形容跑跳时动作矫健有力。也比喻奋起行动,有所作为。“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学业和事业上有成就。“龙马精神”——比喻老而弥健的精神。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所以“亚洲四小龙”就被译为“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

英汉文化同样也受到明显的宗教影响,因为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受佛教影响较深,许多习语中都含有佛教中特有的事物,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英语文化受天主教、基督教影响较深,有关的习语有: 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 (像教堂里的老鼠一样穷,一贫如洗),也有Go to hell(下地狱去)这样的诅咒。

历史典故也大量存在于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中。像中文中的四面楚歌、破釜沉舟、三顾茅庐、负荆请罪、凿壁借光等等这些习语,往往意义深远。 英语也有很多来自《圣经》和希腊罗马神话的典故习语,如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麻烦、祸害的根源)等。

二、翻译方法

方梦之(2004)认为,译者的责任是把原文的内容或者原文中明白无误的语言信息进行调整以符合译入语文化的翻译,避免可能因文化冲突会导致的误解,所以要权衡文化中思想意识的内涵。英、汉互译中,直译、意译和直译意译兼用是三种重要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一)直译法

直译法就是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的联想的条件下,保留英语习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例如:

Easy come easy go来的容易去的快Barking dogs do not bite吠犬不咬人 A rolling stone gathers no moss滚石不生苔 To show ones cards摊牌Golden age黄金时代

像以上例子中英汉词语的语义完全对应时, 就可能产生“语际正迁移”我们可以直译而不改变原意,反之,我们就难以让人理解。比如:Burry ones head in the sand直译的意思是“把某人的头埋在沙子里”,和原意”采取逃避态度”完全不对应;同样的Heads will roll应译成“有人要倒霉了”而不是“头要滚了”。

遇到这类由于语言结构和文化背景的缘故,无法进行直译的谚语,我们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结合上下文灵活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即采用“意译法”

(二)意译法

在汉语习语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1、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直译成“When the old man on the frontier lost his mare,who could have suggested it was a blessing in disguise?”对于不了解该谚语的背景西方人无法理解其意,如果将其意译成“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 就一目了然了。又如:

2、天有不测风云。

若把它的字面意义毫无保留地译成英语。一般的英文读者很难理解“风云”的文化含义,会使他们不知所云。而意译为“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就可以达到传达原意,帮助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目的。

(三)直译和意译兼用

由于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许多情况下,要将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传达原意。例如:“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鹅取金蛋)(胡文仲,2004,p.137) 。因为鸡在中国人心目中是一种吉祥之物,如“金鸡独立”,“金鸡报晓”等,而鹅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一种普通的动物,在汉语习语里几乎没有和鹅有关的,故此,译语用 “鹅”与“金蛋”,译语读者也就不会像原语读者理解原文那样去理解译文。所以译文即采用直译和意译兼用的方法,在直译“杀鹅取金蛋”的基础上,考虑译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译语的表达习惯,将“鹅”改成了“鸡”。 译者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译者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把源语文化的意义准确无误地传递给了目的语文化读者。

综上所述,习语是文化的产物,译者要在研究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英语习语对比分析和解释,防止和克服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干扰,尽可能地将源语文化转换成目的语文化,把源语文化的意义传递给目的语文化读者。只有在考虑异域文化的基础上,把“信、达、雅”融为一体, 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才能真正地翻译好习语。

参考文献:

[1]方梦之.(2004)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胡文仲.(2004)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3]黄天源.(1998)直译和意译新探J .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4]骆世平. (1996)英语成语趣谈[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直译意译习语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
文化传真视角下中医隐喻的“直译”法初探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