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读课文的教学:简略而不简单

2009-09-29周利央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园子原著王老师

周利央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32篇课文中有8篇略读,占总数的25%;到了四年级上册,32篇课文中有14篇略读,约占总数的44%;五、六年级则是五五分成,精读、略读各占50%。从中,我们不难发现编者的良苦用心。然而,不少老师在教学中却常常产生这样那样的疑惑:略读课文怎么教?一节课40分钟,什么可以略,什么不可以略?特别是高年级,略读课文很长,如何处理才算恰到好处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也影响着我们的教学。

如何有效地进行略读课文的教学,“浙江省‘百人千场名师赴仙居送教下乡活动”的一堂课《祖父的园子》,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人茅塞顿开,心里头瞬间敞亮起来。

一、初读课文:略中求粗放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共有20个自然段。许多老师因其篇幅长,内容多而感到无所适从,往往把这些课文讲得支离破碎,甚至用三、四课时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如何长文短教呢?执教的王老师告诉我们,关键是要找到“教学的眼睛”。“教学眼睛”是文本的情感密码,在文本解读方面具有吸引学生进行整体探究和感悟的牵引力,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在课堂活动方面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

为了找到这篇课文的“教学眼睛”,王老师不仅一次又一次地研读文本,还仔细阅读萧红的原著《呼兰河传》。读着读着,她忽然发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园子、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了。”这不就是“教学的眼睛”吗?她猛然间有一种如获至宝的惊喜。这个句子既是文章重点内容的高度概括,又蕴含着文章的主旨。

于是在教学伊始,王老师就将课文置于作者萧红的原著《呼兰河传》的背景中,出示原著中的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这样的一天一天”是怎样的一天一天?“园子”是怎样的一座园子?“祖父”是怎样的一个人?为什么“祖父、园子、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然后引导学生再围绕原著句子中的“园子、我、祖父”这三大板块组织教学,展开深入探究。整个课堂,从原著中的句子出发,又回到原著中的句子结束,在教学上走了一个来回,情感得到了提升。这样,教学主线清晰、明朗,主导性问题粗放、大气,因为它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与主题的基础上,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读自悟,既与文本的理解相得益彰,又给学生畅谈感受留下较大的空间。我们不

能不佩服,这个突破口选得是那样地准,切入口选得是那样地好。

二、细读课文:略中求精读

20个自然段面面俱到,显然不可取,这就需要做到略中求精读。王老师在引导探究“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时,在众多段落中,首先将教学重点落在第1自然段和第17自然段,这是教学内容的精选;学生交流初读感受“这是一个美丽的、充满生机的园子”后,王老师对表现“美丽”的第一自然段是用以读代讲、图片感受的方式一带而过,将教学重心明显倾向于第17自然段的教学,采用聚焦关键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

【教学片段1】聚焦园中动物的自由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在天上逛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1)出示句子。自由读这个句子,用心体会体会。

(2)自由读,想象画面,谈感受。

(3)指导朗读。

睡醒了的花,天上逛的鸟,在说话的虫子,多么富有童趣的语言!仿佛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你能通过朗读读出这份自在与悠闲吗?

这么美的句子,真需要我们美美地去读一读。男女生合作读,会别有一番情趣。

这么美的句子,这么美好的景物,请你把它留在自己的脑子里。试着背诵。

(4)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教学片段2】聚焦园中植物的自由

“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花,就开一朵花,愿意结一个瓜,就结一个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1)这也是一段很特别的文字,你能发现它的特别之处吗?

(2)用心读一读,从这么多个“愿意……就……”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带感情朗读。

所有的景物都是那么快乐,那么自由!带着这份感受一起读。

分角色串读。请3个学生来分读描写倭瓜、黄瓜、玉米的语言,来诉说自己的快乐(注意角色的转换)。其他学生就把自己当做园中的一朵花、一棵菜、一棵树,来倾听他们诉说自己的快乐和自由。

(4)没有人管,没有人问,真是太自由了!

引读:“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

由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略读课文并不排斥局部的精读。教师紧紧扣住“自由、快乐”,通过抓重点词句来体会园中景物的自由,并进行随机朗读,这样就激活了文字,把它变成生动可感的画面,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这份自由的感受也在这些画面的呈现中越来越深。此时再进行引读、男女生合作读,再到背诵积累,学生是读得入情入境,趣味盎然。通过一次次对语言的品味和感悟,一步步走进文本的心灵世界。正如一部精彩的电影,因为紧紧抓住了人物关键时刻的言行,令人难忘。同样,一堂耐人寻味的好课,因为有了对关键词句的准确聚焦,才会闪现思维的灵动。

三、熟读课文:略中求灵活

课文的核心情感是自由。园中的万物为什么是自由的,因为在园子中小萧红是自由的,她的心是自由的。在处理园里“动物的自由”“植物的自由”的片段时,执教老师是不遗余力的,仅仅一个自然段足足花了15分钟,每个句子都是细细品味,慢慢琢磨,为下面感悟“我的自由”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而表现“我的自由”及祖父形象的,文中共有13个自然段。对此,王老师又是进行粗线条处理的:

【教学片段3】感悟我的自由及祖父形象

(1)自由快乐的,仅仅是园中的动物或植物吗?还有谁也是自由、快乐的?快速浏览课文,你从哪些事感受到我也是自由的?

(2)结合文本,交流“溜土窝”“铲地”“浇菜”“割谷穗”等趣事。

(3)用上“在祖父的园子里,我愿意_________,就_________。我愿意_________,就_________。……”的句式说说我内心的快乐与自由。

(4)引导探究“我”自由与快乐的源泉。聚焦祖父的三个“笑”,感受祖父的慈祥、宽容、疼爱。

“自然的自由”与“人的自由”,不同的角度,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可见略读课文也是要略中求灵活的。

四、适度延伸:略中求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关于“祖父、园子、我”的故事,仅仅是限于文中描写的这些事吗?答案是否定的。于是,王老师在引导学习课文内容后,又进行了适度的延伸:“‘关于祖父、园子、我,在原著《呼兰河传》中还有着更为详细的描述,咱们课外找来用心地读一读,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这样把学生语文学习的触角由课内伸向课外,由校园延伸到社会,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

略中求粗放,略中求精读,略中求灵活,略中求拓展。可见,要想把简略课文教好,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如何才能让略读课文也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呢?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需要我们教师对文本的细读。正如王老师说的:“只有深刻的解读,才会有简单的教学!”

猜你喜欢

园子原著王老师
奇妙的旅行
小小的园子
我家的园子
气球上的五星期(三) 仙人掌上的夜晚
有趣的动物
快乐的园子
大侦探福尔摩斯
警察与赞美诗
难忘的“记者招待会”
网络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