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言语承转中学语言

2009-09-29李维勇

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9期
关键词:瓜地闰土言语

李维勇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语言习得,而学生语言习得的最直接途径便是课堂教学中的言语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也一再强调,语文课堂应注重实践性,让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语文。而“言语承转”便是言语实践的一种具体形式。“承”是对文本语言的继承;“转”是对文本语言的运用。承转结合,便实现了言语本质的习得。那么,如何利用教材资源让学生进行言语承转呢?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文本特点对学生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下面,就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课,例谈语言转换的操作运用。

一、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

每一篇文章都会有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而这些正是学生揣摩、体会、运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少年闰土》一课在写作手法上极有特色。

关于“瓜地刺猹”这一事件,在文中除了第一自然段以外,还出现在“我”与闰土相处这一部分中。文章何以安排对同一事件的重复呈现?我们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就内容角度而言,“相处”所写是由闰土口述而来,而文章第一自然段则是“我”由闰土口述产生的想象;就语言形式而言,“相处”部分的表达手法是对话叙述,而第一自然段则是艺术描写。可见这第一自然段正是由闰土绘声绘色的描述后,在“我”的内心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定格成了一幅美妙生动的“瓜地刺猹”图。

那么闰土讲的其他三件事,难道“我”就淡忘了吗?当然不会!这三件事也肯定会在“我”的内心形成一幅幅富有浪漫气息的图景。于是,我们便完全可以以对“瓜地刺猹”的不同写法的比较品读,来迁移拓展其他三件事的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请看具体教学片段:

(1)品味了闰土声情并茂的描述后,师有感情地引读:

这件事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无尽的联想,听到闰土说“月亮地下”,“我”的心头便浮现出——(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一句,生齐读。)

听到闰土说“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我”的眼前便似乎看到——(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二句,生齐读。)

听到闰土说“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我”的眼前便似乎真的看到了——(出示第一自然段第三句,生齐读。)

(2)引导学生体会景与人的融合之美、静与动的协调之美。

(3)引导学生看着插图,试背这一语段。

(4)师:闰土有声有色的描述让我的脑海里幻化出了这么一幅美妙的画面,而且久久不能忘怀。何止是“瓜地刺猹”,还有“雪地捕鸟”“海边拾贝”和“沙地观鱼”。(教师依次出示相关语段。)听他说“沙地上,下了雪”,我便想象着——,听他说“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我似乎真的看到——,来,让我们选择闰土讲述的其中一件事,也来写写画面,看看“我”多年来不能忘怀的还有怎样的美好画面。

通过这一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练习,学生在言语承转的过程中了解了描述与描写本质上的区别,相信在今后的言语表达中也基本能够区别运用了。

二、文本语言内容的转换

文章中有时会有典型的句式,而这些典型句式是学生学习、运用的重要目标。如何习得?限据课文对句式中的文本语言内容进行转换练习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细读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文章对于“我”的描写只是一个词——“不知道”。“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表现了“我”对“雪地捕鸟”的一无所知;“管贼吗”“它不咬人吗”两个问题,以及“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没有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道出了“我”对“瓜地刺猹”的一无所知。最后以一个“素不知道”总结“我”这少爷有太多的“不知道”。

文章中关于“我”的不知道的描写,以“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一句最为典型。一个“素不知道……先前单知道……罢了”的句式,写出了“我”不知道许多事的惭愧,道出“我”对闰土自由自在、丰富鲜活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与艳羡。

但是在这个句式中对于“我”的“不知道”并没有展开太多的说明,这便为我们在句式中进行文本语言内容的转换提供了一个契机。我们可以把“我”的诸多的“不知道”一一地填入到这个句式中,练习个性表达。请看这一环节的具体教学片段:

师:闰土的这一切描述在我的脑海里幻化成了一幅幅美妙鲜活的画面,因为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如此新鲜,都是我所不知道的,怪不得“我”这样说——(出示,生齐读)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

师:是的,“我素不知道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我”还有很多很多的“不知道”,你能用“我素不知道……我先前单知道……罢了”这样的句式来说说吗?

通过这么一个句式的文本语言内容转换练习,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进行了一番重新回顾,体会了“我”对闰土乡村生活的羡慕,还得到了这种表达形式的训练与运用。

三、语言重组的转换

有人形象地把现代社会比喻成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诚然,随着各种现代化信息传输手段的出现,各种各样的知识都一股脑儿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让我们看到眼花缭乱,于是,课标中指出应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形势的要求。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不一定要在课外,不一定要对着一台电脑,我们同样可以在课堂上实现。每一篇文章,往往都有着纷繁复杂的言语信息,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训练学生把这繁杂的言语信息进行筛选和重组,进行语言重组的转换练习,培养其有效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我们不妨再来分析《少年闰土》这篇文本。文章重点写少年闰土的聪明能干、知识丰富,但同时也写到了“我”和“我”的朋友们的无知,还写到了家族的祭祀等,对于少年闰土的介绍分散在了一个个事件的片段中,分散在了文章的各个局部。于是,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在梳理了文章脉络,品味了具体细节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整理和重组。

师:课文读到这里,一个少年闰土的形象留在我们的脑海里,请你参考黑板上的词语,用100字左右的一段话把少年闰土留给你的印象写下来,可以写外貌、带来的稀奇事,以及你的想法。

学生概括写,交流。(例:少年闰土长着紫色的圆脸,头戴小毡帽,项戴银圈,见人非常害羞。他来自农村,会许多稀奇事,像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知道海边的沙地里有跳鱼,似乎无所不知。他真是位纯朴可爱的小伙伴。)

通过对长文的压缩,对内容的提取,对信息的重组,学生对文章中主人公有了更深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思维得到了深层次的训练。

就一节课,只可窥语言转换之一斑,然足见其全豹。通过各种形式的语言转换训练,可使学生全方位地触摸语言的实质,更深层地与语言作面对面的“对话”,达到言与意的高效内化。

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关注语言转换,让学生在言语承转中学习语言,定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展现出异样的光彩,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猜你喜欢

瓜地闰土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买西瓜
瓜地迷宫
帮助种瓜的意外收获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关于《故乡》的闰土人物形象分析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鲁迅作品善良人物的形象分析
品雨
《故乡》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