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字》中“人性”与“神性”的抗争

2009-09-29王秋媛

大家 2009年11期
关键词:红字神性人性

摘要:爱情,永远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而清教主义倡导“禁欲”。爱情与禁欲主义一直在进行着斗争,这就是“人性”与“神性”之间的斗争。

关键词:《红字》 人性 神性

霍桑1804年7月4日出生在马萨诸塞的塞勒姆镇,该镇是清教徒势力猖獗之地。他的家庭曾是名门望族,几代祖先都是狂热的清教徒。据说他的五世祖是审判1692年声名狼藉的塞勒姆驱巫案的三大法官之一。这一事件在霍桑幼年的心灵上留下了很深的伤痕,同时对清教疯狂迫害异己的行为与案例忿忿不平。他通过文章来揭露清教社会的黑暗。

霍桑是一位世界观相当复杂的作家,他选择爱情悲剧作为《红字》的主题,使自己深深陷入难解的矛盾之中。爱情本是人类的天性,但按照基督教义,亚当和夏娃偷吃了伊甸园的智慧之果,懂得了男欢女爱,不再靠上帝创造而由自已繁衍人类,这本身正是“原罪”,至于私情,更触犯了基督教的第七戒。霍桑虽深受教会影响,但自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爱情早已成了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时时受到歌颂,他即使再保守,也不会不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了。于是,书中便处处可见作者难言的苦衷:他虽然谴责不合理的婚姻,甚至把男女主人公的爱情说成是“神圣的贡献”,但不敢肯定不合“法”的感情,更不肯使有情人终成眷属。

爱情,永远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而清教主义倡导“禁欲”。爱情与“谈爱色变”的禁欲主义一直在进行着斗争,这就是“人性”与“神性”之间的斗争。《红字》体现了这种带有悲剧色彩的碰撞,描写了笼罩在宗教统治下的爱情悲剧。追求爱情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故事发生在17世纪清教统治的马萨诸塞州,事情就大不相同了。

故事一开始就是怀里抱着婴儿的海丝特在一群清教徒的众目睽睽下等待对自己“罪孽”的宣判。女主人公海丝特出身于英国没落贵族家庭,下嫁给了一个年纪衰老、体态畸形的人,她感受不到爱情的丝毫存在。在他们移民波斯顿的途中,丈夫被印第安人俘虏,海丝特只身到美,从此丈夫音信杳无。后来,青年博学的牧师丁梅斯代尔闯进她的生活,她爱上了牧师。两人相恋并生下珠儿。追求纯真的爱情,渴望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活生生的女人的生活权利和合理要求。但当地的居民大都是清教徒,强调理性,禁绝欲望。“浓厚的宗教气氛是新英格兰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特点。”{1}此事被当时虚伪的清教社会视为大逆不道,海丝特便被认定为犯下了通奸罪,被关进监狱,并罚终身佩戴标志着“通奸”的红字示众。海丝特是一个清教徒,但对幸福的追求一直都超越着对神的恭顺。因此她虽表面上接受了清教对她的惩罚,但内心并不是心悦诚服。即使受到精神上的折磨和世俗的非议,海丝特也没有因此消沉,反而变得坚强,她忍辱负重,独自顽强地抚养着珠儿。在海丝特看来,追求爱情纯属个人的私事,与宗教无关。虽然她在形式上接受了胸前佩带红色A字的惩罚,而在思想上却“没有接受惩罚她的那些社会道德规范。”{2}表面上看,海丝特“诚实”地“招认”了自己的罪行,并“顺从”地接受社会、宗教、法律对她的惩罚,但她内心深处并没有一刻顺从过。海丝特不仅仅是一个勇敢追求美好爱情和家庭幸福的独立女性,更是一位从心底里与清教统治和愚昧传统顽强对抗的斗士。在海丝特身上,在人性与神性的斗争中,人性一直都高于神性。而人性与神性的冲突与斗争在丁梅斯代尔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丁梅斯代尔是一个博学多识,前途无量的牧师,很早就立下了献身宗教的志向。但是,教会生活非常清苦,教条又异常呆板。这些虽然一时禁锢了丁梅斯代尔这种虔诚教徒的内心,但是当他看见“身体修长,容姿完整优美到堂皇程度,乌黑丰茂的头发那么光泽,闪耀出阳光的颜色,她的面孔,除去瑞泽的肤色与端正美丽的五官之外,还有清秀的眉宇和深黑的眼睛” {3}的海丝特时,他的“人性”复活了,并且最终战胜了“神性”,与海丝特发生了关系,开始充当着牧师和情人的双重角色。虽然在那一刻,“人性”战胜了“神性”。但是,“宗教思想像鸦片一样毒害着他的心灵,他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宗教观念早已扼杀了他对爱情和幸福的渴望,他把自己与海丝特的爱情关系看成是‘冒犯了一条神圣的法律。”{4} “神性”紧紧禁锢着他的思想,他把自己看成一个罪人,应该受到惩罚,但由于他处于当时社会的上层而且备受教区教民的尊敬和爱戴,因此他不敢公开承担自己的罪孽。他既害怕和海丝特一起戴红字示众,又怕上帝不宽恕他。为了悔过,为了得到赎救,他就在密室中用血淋淋的鞭子一面苦笑一面抽打自己的肩膀,想使自己的良心得到安寧。这个可怜的牧师一面受着肉体疾病的痛苦,一面受着灵魂极度烦恼的折磨,同时又听凭着他的死对头的任意摆布。而此时,丁梅斯代尔在他的神圣职务上,却获得了灿烂的声誉。这一矛盾更使他陷入无边的痛苦深渊之中,他几乎丧失了理智,他的精神一直处于罪恶的痛苦和徒然的悔恨之中,心灵备受折磨。此时,神性一直高高在上统治着丁梅斯代尔的思想。内心虽然备受煎熬,但表面上却能若无其事地布道,这表明他的神性一开始战胜了人性,并长达七年之久。然而追求正常人生活的渴望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红字》第19章中丁梅斯代尔谈到,“你无法想象,我的心里多么害怕这次会面,又多么渴望它!”{5}一语道破其矛盾的自我。后来他接受海丝特的怂恿,准备一起逃往英国,也说明他追求爱情渴望得到正常人生活的强烈愿望。《红字》第20章中描写了经过林间会面后的牧师,其“人性”开始复苏,并且这种力量一经觉醒便战胜了他外强中干的“神性”,以一种令他自己吃惊的不知疲倦的活力克服了路途上的一切困难。一时间,“整个教堂外观显得如此陌生,却又如此熟悉,致使丁梅斯代尔先生的头脑在两种想法之间摆动不已:要么迄今为止他只是梦中见到它,要么此时他是在做梦。”{6}这表明了他在追求自由、幸福的正常人生活与维护其原有的社会地位、名望之间摇摆不定。“人性”与“神性”在他体内短兵相接。他的自白可以表明此时的立场:“我并不是你们当做是我的那个人!我已经把他留在那边森林里了……,去吧,去寻找你们的牧师,看着他消瘦的身躯,憔悴的脸颊,他那白皙、饱满突出、布有痛苦皱纹的额头是否像一件被丢弃的衣服那样被掷在那了!”{7}丁梅斯代尔要与过去的充满神性的一面一刀两断,并终于在他作了激动人心的节日宗教宣讲之后撕下“牧师”的面纱,现出“情人”的本色,“人性”终于获得了胜利。

人性与神性的斗争一直贯穿全文并把故事推向了高潮,他向人们诉说了宗教对人思想的影响及长期的统治,但人类对世界上美好事物及爱情的追求是永恒的,没有任何力量可以与之抗衡。

参考文献:

{1}高立琴、王洪敏《霍桑心中的一个结》,《黄淮学刊》,1998第3期。

{2}{6}{7}霍桑著、王静译《红字》,青岛出版社,2004,第67,126,125页。

{3}{5}霍桑. 红字[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第119页。

{4}陈秀敏. “人性”与“神性”的抗争[J]. 辽宁教学学院学报,1999.01.

作者:

王秋媛 白城师范学院外语系

猜你喜欢

红字神性人性
日常的神性:局部(随笔)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学习”反人性吗
春·遇见
《莎乐美》中的伦理道德观
沈从文笔下湘西形象的集体无意识解读
智力跷跷板
雕塑应反映人性的不完美
蓝笔写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