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荡 碰撞 升华

2009-09-29柳礼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思想观念改革开放

柳礼泉 黄 艳

[摘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30年的改革实践过程中,我国的社会存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地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不断更新,出现了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交织,进步观念与落后观念相互影响的局面;同时,正确的思想观念推动改革的进程,而错误的思想观念则对改革实践产生负面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这种双向互动的原因与表现,扬长避短,兴利除弊,是我们在改革攻坚时期总结经验,进一步将改革推向深入的必然之举。

[关键词]改革开放;实践过程;思想观念;互动关联

[中图分类号]D6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2-0095-04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革命,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在30年的改革实践活动中,我国社会存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应地人们的思想意识活跃,各种观念大量涌现,正确的思想与错误的思想相互交织,进步观念与落后观念相互影响;思想观念对改革实践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正确的思想意识推动改革的进程,而错误的思想则对其产生负面的影响。

一改革实践过程中人们思想观念变化的趋势与特点

在30年的改革实践中,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的特征日趋增强;思想意识逐渐走向现代化、复杂化、多样化;同时,思想观念的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两种趋势”相互交织;然而,在思想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条主线”却始终没有动摇。

1思想活动的“四大特征”明显增强

改革的过程中,我国传统体制不断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下“四大特征”明显增强。一是改革开放实践过程的复杂性,强化了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30年的改革进程中,我国社会从生产力层次到所有制结构、分配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的复杂局面。这些变化潜移默化地减少了个人对国家和集体的依附性和盲从性,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意识。也使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的创造性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二是改革开放实践过程的开放性,增强了人们思想活动的选择性。随着改革的发展,社会进入全面开放阶段,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朝多样化方向发展,为思想活动的选择性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其提供了主观条件。此外,日益宽松的社会政治环境也为思想选择提供了现实可能。三是改革开放实践过程的革命性,决定了人们思想活动的多变性。我国的改革是一种革命性的变革,其首要任务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理论。“解放”和“创新”使人们的思想经常处于不确定的状态:思想变化的频率加快;变化去向复杂,不可预测性增强;同一思想问题往往反复出现。四是改革开放实践过程的不同步性,凸现了人们思想活动的差异性。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利益主体多元化,人们观察世界、认识问题的起点、角度、目的和标准就会出现差异;其次,由于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影响,政治态度、利益要求、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会多种多样,甚至大相径庭。

2思想意识的“三个走向”更加凸显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践过程的内在规律和未来指向,深刻地影响着人们思想变化的走向。首先,人们思想意识走向现代化。在政治思想上,崇尚自由和民主;在生活方式上,讲求时尚和追求富裕;在思维方式上,更加注重实际,不僵化;在观念形态上,不再拘泥于传统的东西;在伦理道德上,注重个人价值。其次,人们思想意识走向多样化。因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同社会角色思想观念各有差异;同时,因人们素质参差不齐以及各自不同的年龄特点和性格。人们的思想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再次,人们思想意识走向复杂化。在改革前进道路上,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打破原有的框框、摒弃陈旧的观念,以适应新的形势,认识新的事物,融入新的思想,去完成新的任务。同时,国家或民族之间的广泛接触和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也在潜移默化中丰富着人们的思想内容。

3思想观念的“两种趋势”相互交织

与改革开放实践过程相伴随,人们思想观念的正确与错误、进步与落后、积极与消极的“两种趋势”相互交织。一是在处理必然性代价与或然性代价的矛盾关系中引发了积极与消极思想的相互交织。改革需要个人和集体付出一些必然性的代价,若改革主体能从大局出发,主动付出便会实现长远利益;反之,则改革难以深入。另一方面,因改革主体主观能力的局限或客观条件的制约,可能导致其付出或然性代价。少数失利者可能盲目否定改革举措,产生消极情绪。二是在处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关系中引发了积极与消极思想的相互交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的实现若能以社会利益的实现为基础,则能实现个体价值取向多元化,增强凝聚力,树立共同理想;若没有把握好度,则可能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走向“自私自利”。三是在处理“义”与“利”的矛盾关系中引发了积极与消极思想的相互交织。搞市场经济,只有充分保障一切正当的利益,才能更新致富思路,塑造独立人格,发扬进取精神。但是,如果将“利”强调过了头,致使“见利忘义”、“重利轻义”的消极思想和行为主导人们的道德价值观,这会不利于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4思想领域的“一条主线”贯穿始终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必然会带来人们多种思想并存的局面。改革开放30年思想领域的反映也证明了这一点。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清楚地看到,思想领域“交响乐曲”中的主调是明丽的,思想变化过程中的“一条主线”是清晰的,这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因此,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上,我们党从来就没有动摇和彷徨过。同时,我们党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二正确思想观念与改革实践过程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历史的变革有力地推动着思想观念的变革,思想观念的变革,又必然极大地影响着历史的进程。30年改革实践的历史进程,既是与改革相适应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不断产生、不断被接受的过程,又是这些产生和被接受的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推动着改革前进与深化的过程。

1全方位的改革使适应时代变化的新观念应运而生

改革的过程,既是对传统体制变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的过程,全方位的改革使新的观念应运而生。一是改革的启动要求人们具有变革心理。在

30年的改革进程中,不断丰富的物质条件和营造的社会氛围,逐渐消除了人们惧怕改革的心理阻碍。人们开始用变化的、进步的眼光看待新事物、新举措并能积极地融入到改革的浪潮中来。二是改革的推进呼唤着人们弘扬创新精神。改革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过程,要求人们作为改革的主体必须发扬创新精神,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三是改革的发展促使人们重建公平观念。“不患寡而患不均”这一“均贫富”的中国传统的公平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改革的进程,不利于调动人们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引入,激发了人们的效率意识,重塑了人们的公平观念。四是改革的深化要求人们拓宽视野。全面而深刻的改革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人们拓宽视野,站在全球的高度,看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机遇与挑战;站在时代的高度,看知识经济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站在未来发展的高度,看新世纪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2改革的实践及其成果是观念更新的基本前提

改革引起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经济实惠。人们亲身经历这种变化,从而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改革洪流。经过改革大潮的不断洗礼,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必然发生更为深刻的变化。首先,改革的实践引起了人们思维方式发生多重转变。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步兴起和迅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改变了过去形而上学地思考问题的陈规陋习,形成了经验思维与传统思维相结合,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相统一等一系列现代思维方式。其次,改革的实践推动了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深刻变革。“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改革实践中,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思想道德观念也发生了相应的变革,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主体道德意识和道德规范意识不断增强。再次,改革的实践促使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重大变化。在改革的进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的价值观念出现了重大变化,初步形成了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权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越来越多的人们能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社会价值统一起来。

3正确的思想观念对改革进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路线的重新确立,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首先,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开启改革开放的航船。“文革”结束后,“两个凡是”的“左”倾错误思想曾一度盛行。站在历史转折点的中国是继续“左”的思想,还是改弦更张。在为期半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后,1978年11至12月中央召开了工作会议,邓小平在闭幕会上发表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强调“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接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订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其次,打破姓“资”姓“社”禁区,推动市场经济的建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论断:“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破除了把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对立起来的陈腐观念,使全面改革走上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发展轨道。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大发展。这是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重大理论成果。正是这个重要理论成果产生的动力,推动着改革的航船开足马力,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彼岸。

再次,突破姓“公”姓“私”的樊篱,推动国企改革的深化。人们的思想,从凡事要问姓“资”姓“社”的禁区走出来后,眼界开阔了,改革的力度加大了。人们对公有制的认识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虽然国内有人还在反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扩张,但人们逐渐相信,公有制的主导地位不仅表现在量的扩张,而且表现在质的提升,表现在控制力的增强。党的十五大肯定了股份制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指出股份制是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这使人们的思想突破了姓“公”姓“私”的樊篱,极大地推动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党的十七大提出深化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优化国有企业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这就为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扫清了障碍。

三落后思想观念对改革实践过程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也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改革作为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其涉及的广度和深度都是空前的。在改革面前,有驻足观望者,有阻挠抵制者。落后的思想观念是改革的绊脚之石,对改革进程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1墨守陈规与思想僵化是改革进程的拦路之虎

改革的历程本身就是正确思想战胜错误思想的历程。首先,“两个凡是”是套住改革起航的一把锈锁。“文革”结束后,国家百废待兴,拨乱反正迫在眉睫,但当时党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了“两个凡是”。这种用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妨碍了拨乱反正工作的开展,阻碍了改革发展的进程。不冲破“两个凡是”,中国改革就不能推进;其次,姓“社”姓“资”是制约改革纵深推进的一大障碍。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改革开放面临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势下,又有入主张凡事都要问姓“社”还是姓“资”的问题,且凡事均有姓“社”,姓“资”的问题,影响改革的进程。再次,“宁,左勿右”是影响改革顺利发展的一大顽症。改革的历史进程,是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不断交锋的过程。这种错误思想中,既有“左”,也有右,“左”的干扰如攻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违反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把改革开放说成是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等等;右的干扰是指搞资产阶级自由化,搞全盘西化,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有的理论家、政治家错误的认为“左”带有革命色彩,越“左”越革命,宁“左”勿右,这种思想严重阻碍了改革的进程。

2利欲熏心与权钱交易是改革进程的腐蚀之剂

改革实践过程中,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得到极大的发展,合法个人利益的追逐与获得逐渐被社会所认可和鼓励,

并成为激活市场的一种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由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调配资源,而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府仍然掌控较大的资源调度能力,且我国当前市场不成熟,法律不完善,监督机制不健全,诱使了不良社会风气和行为的产生。一方面,部分不法的市场主体,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牟取更多的利益,不惜铤而走险,托关系走后门,行贿政府官员,获得有利的政策和非法的资源。另一方面,少数利欲熏心的公职人员,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并将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原则运用到政府行为中,奉行“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的游戏规则。这使市场主体和政府主体双方的需要在博弈过程中有供有需、一拍即合,产生了权钱交易、权色交易、行贿受贿等丑恶行径,扰乱社会利益的调整,成为改革进程的腐蚀之剂。

3趋利自私与信用危机是改革开放的镣足之拷

改革实践过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开放性激发了人们的效率意识、竞争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推进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文明进程,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也诱发了社会诚信危机。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部门对自身的信用问题认识不够,他们认为权力可以随意行使不受制约,甚至认为为了公共利益行使职权可以不考虑信用问题。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失信也是我国当前所面临的一大难题。部分企业在市场体系不完善的情况下,为了牟取暴利采取了失信的行为,其中制假售假尤为猖獗,损害了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如近年来所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假酒事件”、“药品事件”、“奶粉事件”等等一系列不法事件,让人们瞠目结舌。此外,我国个人失信现象屡见不鲜,如借贷不还、学术腐败等,影响了我国公民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

四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党的十七大指出:“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根本的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实践过程中,人们思想观念的变迁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实现深化改革的实践过程与人们的思想观念良性互动。

1立足发展,着力巩固和扩大改革开放成果

社会主义改革实践对人们精神世界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既带来了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又伴随着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追根究源,消极落后的思想观念主要还是改革不够深入而造成的。只有立足发展,深化改革,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只有通过发展,创造出更多的可供人们群众共享的社会主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激发人们对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充分调动其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才能消除人们对深化改革存有的疑虑;只有通过改革,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深化市场体制改革,才能使企图通过不法途径牟取暴利的人无机可乘,使官场清正廉洁,商场规范有序。

2解放思想,冲破束缚改革深化的思想观念

在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冲破束缚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思想观念,才能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才能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对改革实践的指导,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绩和进步的重要原因。这一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是我们长期坚持解放思想不断创新理论的重要成果。改革的推进,人们思想观念的良性发展,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导人们在正确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改革实践。

3重在引导,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改革实践过程中,人们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相互激荡,进步观念和落后观念相互碰撞。要在相互激荡与碰撞中实现升华,还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进步的观念,摒弃错误的思想和落后的观念。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开展交互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和交流,建立平等、互信、双赢的关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点和需求,提高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创新教育方法;二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技术。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已经成为传播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认真研究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三要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和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猜你喜欢

思想观念改革开放
中国现代独幕剧的30年(1919年-1949年)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大事记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将改革进行到底
新形势下纪检监察干部应强化的三个观念
智能手机普及化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
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