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琵琶演奏音乐语言表现力的多元性

2009-09-29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多元性音乐风格表现力

高 微

[摘要]从音乐本身出发,从琵琶音乐语言和琵琶音乐表达的技术手段两方面对琵琶音乐语言的表现力作出作者自身的理解。琵琶音乐语言的表现力是多元性的,可以从琵琶音乐语言特性的界定以及琵琶音乐表达的技术手段来了解。

[关键词]音乐语言;音乐风格;多元性;表现力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2-0083-04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享有“弹技乐器之王”的美誉。它既有类似七弦琴的空灵、淡远、含蓄、文雅、深厚的气质,又具有中国民族轻快活泼、热情奔放与广大人民群众感情相依的品格;达官贵人、贫民百姓皆可操之,阳春白雪、乡音樵唱皆可奏之。琵琶演奏的音乐表现力是多元化的,我们就从音乐语言和技术手段两方面来谈一下音乐表现力的多元性。

一琵琶音乐语言特性的界定

音乐作为情感表达的一种特殊语言,通过不同的载体,会逐渐形成一种适于某种表现手段或表达工具的特定形式,这种特定的表现形式,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表达工具的物理特性,另一方面也随着人们听觉习惯的建立而最大程度地满足于人们的欣赏需求。

琵琶,作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弹拨乐器,其音乐语言的基本特性,我们从古诗词中便可寻找出答案。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这样描写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刘禹锡在诗中也曾写到:“大弦嘈缵小弦清,喷雪含风意思生”。

历史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岁月总是让人们去寻找和思考更多的东西。情感的暇想,大自然的憧憬,所有的思絮,都寄托于演奏家的手中和随手而出的音乐里。在承载着丰富音乐想象和广袤无垠的艺术表现空间里,有必要理性地梳理出琵琶音乐语言的几种表达方式。我想无外乎三种:情感性语言、情景性语言和风格性语言。

1情感性语言

我们知道,情感表达是音乐的基本功能,也是音乐的原始功能。

琵琶,作为音乐表达情感的工具,从诞生起那一天,便不断地追寻着人们赋予她的审美责任,努力使自己能在最大程度上去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演奏家更是在琵琶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不遗余力的将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以情感的方式在四弦之上尽显人间的喜乐忧愁。

《塞上曲》是琵琶文曲的代表作之一,由五首相对独立的小曲联缀而成。可联奏,也可分段演奏。乐曲主要描写古代女子内心世界的活动和情绪,细致入微地抒发了一种哀怨、凄楚的情感,细腻地表述了王昭君怀念故国,思念家乡之情。

再譬如琵琶曲《唱支山歌给党听》,此曲原为同名歌曲,改编于上个世纪70年代,原曲歌词充满激情地唱到:“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我的身,党的恩情比海深”。改编者在琵琶曲的改编中再次怀着对党的无限深情,用琵琶特有的器乐化音乐语言,抒发了对党的恩情。

2情景性语言

情景性语言同样是琵琶音乐语言重要的表现方面。音乐在传递情感的同时,还可就客观事物,场景进行描绘,当然,这是经过作曲家、演奏家主观理解之后的一种抽象表达。有些甚至是约定俗成的,譬如表现流水用“琶音”,表现雨滴用泛音,琵琶曲《春雨》的开头4小节“引子”,用泛音演奏,音色清透情绪恬静,表现隆冬已过,万物复苏,晶莹剔透的水珠滴落在对春、对生活渴望已久的大地上,春天真的要来了。而表现刀光剑影、战场厮杀则多用“绞弦”,比如琵琶舞曲《十面埋伏》中对绞线的应用就形象的描绘了战场厮杀的场面等等。这其中有些是艺术的想象,而有些是客观音响的模仿。

如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这是一部叙事性体裁的作品。作者根据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狼牙山阻击战的故事创作而成。作者运用琵琶丰富的表现力,赞美、歌颂并悼念五位牺牲的八路军战士。

第一段是主题呈示,前6小节用模仿军号作开导,主题素材用了《新四军军歌》的原素,加上富有动感的附点和三连音节奏,表现八路军和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后面主要描写激烈的战争场面,演奏技法上运用琵琶武套常用的扫拂、夹扫等手法,再加上不协合合弦、调式调性转换、以及敌我主题的交织与冲突出现,使音乐的气氛和张力不断增强,将乐曲推向高潮。

《十面埋伏》是一首传统的琵琶古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在垓下决战的历史场景。整部作品从战争动员到战争准备,从战场厮杀再到凯旋回营,完整的记录了历史上这一伟大事件。由于记实性的特点,全曲的音乐表达,主要运用了情景性音乐语言来加以表现。

“列营”有如全曲的引子,用以高度概括和渲染的艺术手法,营造出紧张、森严的战争气氛。接着“吹打”“点将”“排阵”“走队”一幕幕战前准备的场景展现在听众面前。

这两段以生动的情景性音乐语言和独特的演奏技法,描绘了决战的激烈场景。情景性音乐语言的表达,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3风格性语言

风格性语言的表达是音乐在演奏家进行再创作时随着音乐类型的多样性而更显进一步成熟的表现。特别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体裁、乐种丰富多彩,民间乐种有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福建南音、河南板头曲以及潮州音乐等。戏曲音乐中则包括京剧、评剧、秦腔、越剧等。而说唱音乐也有数十种之多,如北方说唱音乐中有京韵大鼓、单弦、西河大鼓、梅花大鼓等。南方有评弹、清音等等。从南到北、由东至西,自然地貌、语言体系、方言习惯、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的不同,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人群性格的差异,也都明显地烙印在不同的音乐之中。譬如我国江南地区山清水秀,生活相对富足,从而给音乐带来的是清丽、委婉,含蓄而抒情。而西北地区,人烟稀少、地域广漠,生活相对贫困,其反映在音乐上便显高亢而苦涩,而带有城市音乐色彩的北方说唱大鼓如京韵、单弦,民间乐种中的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则更具休闲、娱乐之感。另外,由于不同的作品产生于不同的年代,因此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因此,我们可把风格性音乐语言大致分为体裁性风格、地域性风格和时代性风格三种。

二琵琶音乐语言风格

1体裁性风格

我国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样的体裁表现形式,如戏曲。随着时间的流逝,她们各自按照自己的表现规律和审美趋向不断地发展着并逐步成熟起来。如戏曲,作为我国传统戏剧形式,它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各种艺术因素。其音乐体式有唱曲牌的“联曲体”、唱七字句或十字句为主的“板腔体”,或两者综合使用。最具音乐美感的是戏曲的“声腔”艺术。如《渭水情》是以《永寿庵》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乐曲运用调式对比、秦腔花音,再充分调动琵琶的推、拉、吟、揉等左手技法,使曲情富有浓郁的关中风韵和地方戏曲声腔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三秦故

土的眷恋之情。

《陈杏元和番》曲为河南板头曲;板头曲是流行于河南南阳、邓州一带的说唱音乐“河南大调曲子”(也叫“河南鼓子曲”)的前奏器乐曲。由于演奏形式及曲目的成熟完善,她早已成为独立的民族器乐的乐种。曲调多源于器乐曲牌“八板”的多种变体,此外还有河南曲子曲牌、唱腔音乐及民间小调等。

此曲原出自古典名著《二度梅》,描写唐代吏部尚书陈日升之女陈杏元受奸臣陷害,被迫前去和番时的悲愤、忧郁的心情。

2地域性风格

我国地域辽阔,幅员广大,由此而形成的音乐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就突出地反映出鲜明的地容、地貌的特点。内蒙草原的辽阔;江南水乡的清秀;西北高原的嘹亮高亢,以及山乡的朴实、敦厚,都无不带有浓厚的地域特点。如带有彝族风情的《彝族舞曲》,乐曲改编自彝族民歌《海菜腔》和彝族民间乐曲《烟盒舞曲》。乐曲旋律优美,节奏粗犷而赋有动感,细致地描绘了山青水秀的彝族山寨以及青年男女欢乐歌舞的热烈场面。再比如琵琶曲《天山之春》,原为热瓦甫独奏曲,音调具有浓郁的新疆维吾尔族音乐风格。后经过王范地改变成为琵琶独奏曲,前半部分用小调色彩和三拍子节奏奏出的舒缓主题,表现出春到天山,风光明媚的迷人景象;后半则转为二拍子,用明快的大调色彩和特有的维族舞蹈性节奏律动,形象地描绘出维族人民欢庆节日的场面。

3时代性风格

任何一部艺术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都不可避免的会烙上时代的烙印,其特定的时代气息会以不同的形式体现在艺术作品当中。作为演奏家,把握作品的时代风格是至关重要的。纵观琵琶音乐作品,主要表现为三种时代特征,一是古曲,如“月儿高”“春江花月夜”等。二是当代作品,如“草原英雄小姐妹”“春到沂河”等。三是现代作品,如“点”等。

例如《草原英雄小姐妹》这首作品就是根据一个感人至深的真实故事而创作的。在那个推崇英雄,崇尚英雄的年代,它所反映的可以说是一个时代追求。学习英雄,赞美英雄,这部作品除艺术以外还承载了许多时代和社会的责任。

同样,《点》这首作品运用现代作曲技法,借用“点”这一简单的字意,来表现琵琶以“点”为基本表达方式的东方审美。并将作者对民族音乐及民族乐器主观的理解溶入其中。最终使作品在不失民族意韵和美感的同时,使之具有强烈的现代音乐气息和时代的冲击力。

三琵琶音乐语言表达的技术手段

音乐语言的表达,情感的传递,需要靠技术手段来实现。琵琶艺术的发展,始终是伴随着琵琶演奏技巧的进步与丰富而延续的。演奏者要准确而完整的表达不同风格、不同情绪的作品,就必须对作品进行全面细致的了解分析,并恰当运用与情感相适应的技术手段来表现。通过演奏家娴熟的技巧以及对乐曲的理解、升华、进而再创作。用心,用自己的手来把内心的感情倾诉出来。那么,影响音乐表达都有哪些技巧呢?

首先让我们从右手的演奏技巧开始谈起常见的琵琶演奏技法有六七十种。如此多的右手演奏技巧使琵琶乐曲可以更丰富和完善地表达作曲者的音乐初衷,很多指法在弹挑基础上衍生的其它指法如双弹、双挑、扫、拂、滚奏等指法能通过音量、音色、点与线的变化在不同乐曲中渲染氛围、刻画意境、展现乐思。

如运用短促跳跃的弹挑可以表现行云流水、悠扬的音乐;运用扫拂可在描写战争等乐曲的重音与高潮处烘托气氛,演奏的音乐强而有力,突出节奏,使乐曲听起来更加跌宕起伏更加豪放雄壮。在很多柔美的乐曲中常运用到琶音,通过琶音来奏一个分解和弦,使音乐更饱满,婉转动听。运用滚奏、轮指、摇指等指法来表现一些长音。这些指法多用来表现抒情歌唱性的乐曲。

琵琶曲《龙船》主要是描写每逢端午节人们为了纪念屈原而举行的赛龙舟活动的热闹场面。乐曲第一段,运用扫拂、滚奏等技法,形象地描绘了每逢端午节民间举办赛龙船时锣鼓喧天的热闹场面。

1)运用扫拂的右手技巧,形象地模仿了民族打击乐器大鼓的音响效果。

2)此曲中还有运用了右手扫轮挑弹的组合指法及左手煞的指法,是描绘出民族打击乐器锣鼓镲的音响效果。

乐曲中的“湘江浪”这段很好的将弹挑、双弹、扫拂结合在一起,形象地描写了湘江浪的景象。从开始的弹、挑、双弹、挑过渡到弹、拂、扫、挑,音量逐渐增大,表现了江水波涛起伏的流动感。

武曲《十面埋伏》主要表现的内容是公元前202年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场战争,汉军运用十面埋伏的战术彻底消灭楚军的故事。它以琵琶特有的传统技法,展示了紧张、激烈、残酷、壮观的战争场面。

乐曲第一段运用轮拂、扫拂滚、扫轮、拍等的手法形象地渲染了强烈的战争气氛。运用这些指法描绘了战场中特有的战鼓声、号角声、炮声等古战场上战鼓雷鸣、旌旗林立、刀光剑影的画面。展现在听众面前。表现了汉军在该战争中必胜的信念。

乐曲中运用长轮及挑轮的奏法形象地模拟了古代行军时的笙管齐鸣的壮观场面。

乐曲第六段到第九段以生动的音乐语言和特有的琵琶演奏手法——夹扫、绞弦、推拉弦等指法,描绘了战争时的刀光剑影、战马嘶鸣、呐喊的情景。

在演奏乐曲时仅有右手的演奏指法是远远不够的,很多音色的变化,曲调韵味的表现还需要左手技巧的发挥。泛音、吟滑音、推拉音以及打、带等技巧对于控制和改变音响的共鸣状态,造成不同的音色对比,表现乐曲的风格、感情内涵等方面都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琵琶曲《渭水情》中运用了琵琶特有的推拉、吟揉、打带等指法,表现了具有民族民间音乐的自然美。乐曲的旋律细腻委婉,把乐曲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

《塞上曲》主要描写了在封建社会制度的压迫下我国古代妇女悲惨遭遇和愤怒的心情。整首乐曲的曲调如泣如诉,哀感动人,表现出“声声掩抑声声思”的情绪。在乐曲的第一段中运用了多种的推拉弦、吟弦、擞等的指法的演奏技巧,表现出宫女的哀怨、孤寂、悲凉凄切的情愫。

再比如琵琶曲《虚赖》是刘天华先生创作的散手琵琶独奏曲之一,此曲表现了作者在静谧的夜晚对中国民族音乐现状的思索,对振兴民族音乐美好前景的展望,以及在发展民族音乐事业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阻力的苦苦追求。曲中运用了大量的滑音、绰、注、打、带、擞等作手技法,极力模仿了古琴的音响效果,乐曲意境的空灵给听者更多的想象的空间,令人思绪万千。

综上所述,中国的琵琶演奏艺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深厚的社会文化生活和人文心理,使其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琵琶演奏艺术是情感表达的综合艺术,需要手指与心灵的共同演绎,其手法之多样,表现力之丰富令人惊叹。而每一种技法都以其特有的音乐语汇,向人们描绘着一幅图画讲述着一个故事,表达着一份情感。只有真正读懂了音乐背后蕴藏的真实情感,才能去更好的感受琵琶艺术的魅力。

猜你喜欢

多元性音乐风格表现力
福宝高腔山歌音乐艺术特征分析
浅谈陕西筝曲《云裳诉》的特色音乐风格
从大卫·贝利的时尚摄影看摄影艺术的多元性
浅谈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小学生个性化学习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纤变墨画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浅析蒙古长调的音乐风格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