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封建时代市场价格管理的历史考察

2009-09-23杨志英

学理论·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考察借鉴

杨志英

摘 要:重视市场价格管理,是中国封建时代商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中国封建时代确立的市场价格管理方法,是和当时人们对于市场价格波动及对这种认识所作的理论分析是分不开的。许多市场价格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对今天的价格管理,仍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封建时代;市场价格管理;考察;借鉴

中图分类号:F713.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054-02

重视市场价格管理,是中国封建时代商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一些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市场价格思想和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市场价格管理同样有借鉴作用。

一、中国封建时代市场价格管理思想的雏形

中国封建时代的市场价格管理,是和人们对于市场价格波动的认识所作的理论分析分不开的。例如,《管子》一书的作者认为,市场商品价格的贵和贱是和人的行为、商品数量的多少、交通运输的便利与否以及政府的有关政策直接相连的。如《管子·国蓄》中说,市场上的商品是“散则轻,聚则重”,《管子·揆度》中所说的:“臧则重,发则轻。”这是说一种商品如果被集积于国家或少数人手中,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价格就要昂贵起来;反之,如果这种商品分散于市场上,人们随时都可买得到,那么市场上这种商品的价格就可能会降低。《管子·轻重甲》中则从人们对于某种商品的态度,以及商品流通顺利与否,也即交通运输便利与否的高度来分析市场上的商品价格。所谓“守则重,不守则轻;章则重,不章则轻”,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在《管子》中还分析了政府的有些政策和市场上某些商品价格的关系。《管子·轻重乙》中说:“令疾则重,令徐则轻。”其意思是说,如果政府规定某类贡赋商品缴纳时间短的话,这类商品的市场价格就要上涨;反之,如果政府规定某类贡赋商品缴纳的时间比较长。那么,这类商品的价格就不会上涨。因为,在前一种情况下,人们为了在短期内缴纳贡赋,必然会有一些人在市场上收购商品以充贡赋,其结果就会引起这类商品的价格上涨;而在后一种情况下,虽也会有一些人在市场上收购这类商品以充贡赋,但因规定时限较长,无需在短期内收购到手而可以徐缓收购,因而这类商品的市场价格也就不会上涨。应该说,《管子》中关于市场商品价格高低和有关因素关系的分析,对后世人们的认识以及不少皇朝政府对市场物价管理的措施都有重要影响。因为,任何一种思想或理论一旦产生以后,只要产生这种思想或理论的条件继续存在,那么这种思想或理论就一定会继续被人们所认同,一旦某种思想或理论被后世人们所认同以后,那就一定会在实际行动中有所反映,因为人们的行动是在一定思想指导下的活动。西汉初期的贾谊,则提出了钱币轻重和市场物价之间的关系。他说:“上挟铜积以御轻重,钱轻则以术敛之,重则以术散之,货物必平。”贾谊所表述的思想是说,政府要掌握币材,政府掌握币材后,就可以调节钱币的轻重,并以钱币轻重来调节市场上的物价。实际上,贾谊提出了钱币重则市场商品不会上涨;反之,钱币轻,那么市场商品价格就会上涨的价格理论。此外,影响中国封建时代市场物价管理的思想或理论的,还有子贡的“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夫玉之少而珉之多耶!”其意思是说,市场上某类商品稀少,其市场价格一定很贵。明代丘浚则提出了市场商品的价格,是同制造商品所费功力直接相关。他说:“世界之物,虽生于天地,然皆必资以人力,而后能成其用”,“其功力有浅深,其价有多少”。

二、中国封建时代市场价格管理的措施

中国封建时代关于商品价格的思想或理论,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中国封建时代的市场价格管理。从中国封建时代的一些皇朝管理市场价格的具体政策、措施来看,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1.政府直接规定或由政府认定市场商品的价格

宋代以前一些皇朝政府直接评定商品的价格。如汉皇朝政府规定政府有关部门每月之初要评定一次市场买卖商品的价格,这个价格就是古文献中所说的“市平”或“月平”。王莽政府时期,“诸司市常以四时中平,实定所掌,为物上、中、下之价,各自用为其市平,毋拘它所。”唐代则规定,“市司准货物时价为三等,十日为一簿;在市案记,季别申本司。”宋代以后,皇朝政府虽然不再直接去规定市场交易商品的价格,而是由“行头”定价的。但皇朝政府对于“行头”所定市场商品的价格仍然进行干预。如明清两代的法律都规定了“行头”评定市场交易物品的价格时,必须“平”,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2.采取行政或经济手段保持物价稳定

市场物价不可能完全按照政府规定价格,而不时会有波动,甚至会有大起大落。因而一些皇朝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以维持市场交易物品价格的稳定。这些措施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采取投放或回笼货币的办法,以调节物价。封建时代市场物价的大幅度涨落,常常是和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质量有关。或者流通领域中货币数量过多,或者货币质量低劣时,市场上的物价往往急速上涨,而出现“百物踊贵”的局面。面对这种状况,一些皇朝往往采取回笼货币的办法,以减少流通领域中的货币数量,以使物价下跌。

(2)政府采用吞吐物资、调节供求的办法,以稳定物价。早在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就实行了这一办法。据史书记载,李悝为了稳定粮食价格,按照年成的丰稔程度收购不同数量的粮食。灾荒之年时,他把粮食出粜,“故虽遇饥馑水旱,粟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战国以后的不少皇朝吸取了李悝的基本精神,不断地完善这一办法。

第一,采取行政或经济手段掌握物资。在这一手段的运用上,不同皇朝所采用的方法是不一样的,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桑弘羊的办法。桑弘羊是汉武帝时掌管财政经济的重臣。他主要采用行政手段掌握物资,也就是当时的“均输”制度。汉初,各郡国都要向中央政府贡纳“方物”,无论道路远近,郡国都要把规定贡纳的“方物”运送京师。而“均输”办法则规定郡国不需要把贡纳的“方物”直接运送京师,只要把应缴贡物的价格总额连同运输所抵充的财政上缴额,按照当地正常的市价,折合成一定数量的、当地出产的土物产品,就地缴纳给政府设在该地的均输官。均输官还可直接购买当地的土物产品。政府由此掌握了大量物资,这些物资由于政府的收购保持了正常的价格。二是刘晏的办法。刘晏是唐代宗时期主管财政的重臣。他主要是采用由政府收购食盐、粮食等经济手段来掌握物资。刘晏直接在食盐产地收购盐户所产食盐,然后将其中的一部分转卖给商人,由商人去运销。同时,刘晏调运一部分食盐到一些远离食盐产地、交通又不方便的偏僻地区储存起来。当这些地区食盐供应紧张而价格上涨时,再以其按平价销售,从而使这些地区的盐价保持了稳定。另一方面,刘晏又于吴、越、扬、楚四个州广设盐仓,储备食盐。什么地区缺乏食盐,就把就近地区的食盐调运去供应,从而保证了这些地区食盐价格的稳定。刘晏掌握粮食的具体方法和食盐不一样。他制定了收购粮食的原则,并且把原则下达各地,由各地用常平本钱收购贮存,称作“常平仓”。“常平仓”由地方官管理。各地官吏按照刘晏所规定的原则确定粮食的收购数量。刘晏对各地收购粮食数量是这样确定的:先命令交通方便的产粮州县,于粮食收购前把几十年来粮食的收购价格和收购数量,按数额高低分为五等,然后在这基础上确定以最高价格收购最少数量,以二等价格收购次少数量,以三等价格收购三等数量,以四等价格收购次多数量,以最低价格收购最多数量。各地收购的粮食,于粮食缺乏、粮价上涨时,以适当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政府通过粮食的吞吐,保证了粮食大量上市时粮价不致太低,粮食缺乏时粮价不致过高,保证了粮食价格的平稳。三是清代前期的办法。清代前期也是以“常平仓”为基础掌握粮食的,但其方法是征收和劝募富户捐纳。清代前期规定,收获季节,每户按收获总数的一定比例向“常平仓”缴纳粮食。为了增加“常平仓”的储粮数量。清政府还劝谕富户捐纳粮食,并且规定了奖励办法。如雍正、乾隆时规定,捐谷十石给红花;三十石奖以匾额;二百石者具题九品顶带;三百石者八品顶带;四百石者授以七品顶带。“常平仓”的粮食在正常年景是七分存仓,三分平粜。平粜时间多在春夏之际粮食价格上涨时,遇到灾荒年成时,则把“常平仓”诸存的粮食赈济灾民。

第二,通过一定渠道及时掌握物价信息。掌握物价信息是政府吞吐物资,调节供求,稳定市场物价的前提条件。掌握物价信息也有两种办法。一是刘晏的办法。刘晏的办法是通过驿站传递信息。史书记载,由于刘晏充分利用了驿站,使得“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二是清代前期的办法。清代前期主要通过地方官吏和军队系统的定期粮价奏报清单掌握各地粮价的信息。

三、启示与借鉴

中国封建时代商业经济欠发达,物资供应相对有限,自给自足经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绝大比重,但政府对市场价格的管理是积极的,方法是适应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对与人民群众生活关系重大的粮食、食盐等物品的管理是较为科学有效的,这对促进当时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巨大作用。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物资供应相对充足,网络信息平台发展迅速,且在市场价格管理中得到充分利用,政府综合利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来稳定物价、调控通货膨胀的空间更大,以史为鉴,必将促进市场价格管理措施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范楚玉.应当重视历代封建地主政权对传统农业的促进作用[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1):21.

[2]武建国.唐代市场管理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1988,(3):15.

[3]杨光华.古代市场价格管理简论[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16.

[4]何炼成.中国历代思想家的市场价格理论[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1):13.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考察借鉴
百色起义期间中国共产党社会动员组织的系统考察
浅析原创品牌设计的发展之路
浅析王安石的人才培养观
浅谈中国传统图案在标志设计中的运用
《华盛顿邮报》转型的实践与借鉴
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对中国的借鉴
艺术设计考察与创作课的探索与思考
解析南顿故城
拓展国际视野提振创新精神
陕甘苹果生产考察及发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