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前夕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探索

2009-09-23吕尚玖

学理论·下 2009年8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探索

吕尚玖

摘 要:联合政府的构想趋于成熟、工作重心的转移悄然展开、和平共处的原则初具雏形、革命阶段理论日臻完善、过渡理论趋向列宁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得到发展是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成果及表现;他们的探索对新中国的成立和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第一代领导集体;建国前夕;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探索

中图分类号:D0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0-0020-02

目前,学界对该问题的探讨不多,笔者斗胆成文以抛砖引玉,期望能对我们有所启发,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建国前夕”指自1947年10月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间的时间。探索起于1947年10月,笔者在拙文《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研究》(见《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社会科学I辑》2008年第07期)中已作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一、探索的成果

建国前夕,第一代领导集体探索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成果主要表现为:

1.联合政府的构想趋于成熟。在抗战即将胜利之际,第一代领导集体探讨的联合政府,是“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一个由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和无党无派分子的代表人物联合组成的临时的中央政府”,目的在于“恢复民族团结,打败日本侵略者。”[1]1067适当时机再经自由的选举,召开国民大会,成立正式的联合政府。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素以民族大义为重的中国共产党人希望国民党当局放弃错误政策,同意民主改革,组织联合政府,尽管共产党人认识到了未来的政府必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这是中国历史选择和人民选择的结果),但是当时要组织的联合政府只能是上述情况且以国民党为核心的。1947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提出的第一项政策就是“联合工、农、兵、学、商各被压迫阶级、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各少数民族、各地华侨和其他爱国分子,组成民族统一战线,打倒蒋介石独裁政府,成立民主联合政府。”[2]621此时的联合政府中没有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席位,但其统一战线更加广泛,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且实行人民民主制度的联合政府。如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劳动节口号》中提出了由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这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民主联合政府岂不就是我们今天政府的雏形?

2.工作重心的转移悄然展开。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人已经意识到党的工作重心应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并由城市领导乡村。刘少奇等对解放的第一个大城市石家庄及此后解放的城市以“保存与发展”的方针代替了此前的“搬运”政策就是实践上的典型例证。毛泽东同志在七届二中全会上集中论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问题,提出“党和军队的工作重心必须放在城市,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2]6541949年6月16日,周恩来在新政协筹备会上作对《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组织条例(草案)》的说明时说:“我们的纲领不能不转向建设方面”,“重点要摆在我们共同努力,来建设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3]771可见,工作重心的转移已是势在必行。

3.和平共处的原则初具雏形。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经常考虑的问题。这一政策在抗日战争期间是“在彻底打倒日本侵略者,保持世界和平,互相尊重国家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互相增进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及友谊这些基础上,同各国建立并巩固邦交,解决一切相互关系问题,例如配合作战、和平会议、通商、投资等等”。[1]1084-1085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的最后一项同样是外交问题,强调要联合世界上一切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毛泽东指出“团结国内国际的一切力量击破内外反动派,我们就有生意可做了,我们就有可能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之上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了。”[2]680在此,我们看到了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型。

4.革命阶段理论日臻完善。人们早已熟知中国革命分两个阶段的理论,在1947年将要迎来全国胜利的新形势下,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艰苦性进行了论述,认为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进而提出了“两个务必”的论断。这一思想不仅较好地完善了革命阶段论的思想,而且对我们今天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5.过渡理论趋向列宁理论。列宁的“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和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斗争的直接目的就是消灭资本主义以建立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质言之,在这个时期内,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只有生死存亡的斗争而没有任何可妥协与合作的余地。可见,列宁的理论主张消灭资本主义,而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要让资本主义大发展。直到1948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前,毛泽东都没有把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同中国革命联系起来。在1948年9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阐述未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时说:“现在点明一句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4]145-146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再次谈到新民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时说:“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并且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的矛盾。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5]1433应当说,这时,我们党并没有改变允许资本主义有适当发展的主张,但是把新中国的国内主要矛盾规定为“两个阶级”的矛盾以后,给人的感觉是发展生产力的地位下降了,而与资本主义进行斗争的任务被提升了,可以说已经显示了向列宁过渡时期理论靠拢的苗头。1949年6月,在一份《关于新中国的经济建设方针》的提纲中,刘少奇对消灭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以后新中国内部的基本矛盾作了进一步的说明,即“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与资本主义的因素和趋势之间的斗争,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这种矛盾和斗争将要决定中国将来的发展前途到底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抑或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6]427不难发现,在这段话中,新民主主义时期“两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被大大地强化了。第一代领导集体思考的过渡时期的理论,就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这一点来讲,与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相比,可以说已经很难看出本质的区别。后来,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列宁的理论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尽管我们在过渡时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方法、步骤、形式等方面确实有自己的创造,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不能否认我们实践的是列宁的过渡时期理论。

6.统一战线理论得到发展。中共一向重视建立统一战线,自1948年中共中央发布的《五一劳动节口号》中提出了由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号召,到新中国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共广邀各方人士筹备、召开了新政治协商会议,在有关会议上,周恩来指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长期的。我们要善于和党外人士相处,态度应该是谦虚的,诚恳坦白的。对原则问题一定要争,对非原则问题要善于妥协。不能性急,更不能怕麻烦。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长期合作,保证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不断前进”。[7]772并建议将固定的统一战线命名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强调“在人民民主国家中需要统一战线,即使在社会主义时期,仍然有与党外人士的统一战线。要合作就要有各党派统一合作的组织,这组织就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要长期存在。”[7]775因此,相对来说,中共领导的统一战线不仅得到空前的发展,统一战线理论也有所发展。

二、探索的价值

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探索,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把建立新中国提到现实议事日程上来着手准备,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人民革命力量能在总体上取得优势,另一个是建立新中国已成为全国大多数人的普遍要求。”[8]391947年10月起,中国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开始发生变化,蒋介石政府开始陷入全民的包围之中。中共在指挥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进行军事斗争的同时,从 1948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开始,集中很大的精力,从事成立新中国的准备工作。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及在解放区开展的建设包括接收城市后采取的不同于以往的政策,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物质基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空前扩大,人民群众随革命逐步胜利而空前高涨的工作积极性,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联合政府构想的逐步完善,新政协会议的筹备、召开等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巩固的政治基础;和平共处原则的探索及正确处理与前苏联等国家的关系,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探索,为新中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生产力极其落后的东方大国,面对的是一个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的古老国家,面对的是一个外受帝国主义国家经济封锁、内有国民党顽固分子时常捣乱破坏的复杂局面。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国人民要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完成中华民族近代革命的第二项历史任务。第一代领导集体要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建设一个伟大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离不开他们在建国前夕对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探索。前文述及的他们对过渡时期理论的思索,对新中国的建设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如:全国解放前夕,官僚资本即已垄断了国家经济的命脉,据统计,官僚资本拥有全国工矿和交通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垄断了钢产量的90%,电力的67%,有色金属和石油的100%,煤炭的33%,水泥的45%,织布机的60%,硫酸的80%,糖的90%,其财产已达100至200亿美元;国民党政府还独占了全国外贸,“四行二局”垄断了全国的金融……[9]116对这些官僚资本应该怎么办?中国共产党人“快刀斩乱麻”,仅仅到1951年上半年,即将上述财产全部予以没收,使其成为国有、国营的财产。这样,人民政府就控制了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国营经济瞬间就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优势,为新中国的全面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转引自《周恩来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4]毛泽东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金冲及.周恩来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

[8]金冲及.建国前夕毛泽东对新中国的构想[J].党的文献,1993.

[9]参见周鸿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通鉴:第1卷[M].北京:当代出版社,1993.

(责任编辑/彭巍)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探索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面向小学课堂教学的智能闯关游戏设计思路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