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效生态课堂 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2009-09-23刁成海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生态课堂高效构建

刁成海

摘要:“生态课堂”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课堂形式。生态课堂构建应具备四大基本环节: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互动探索,学习新知;成果展示,动态生成;达标测评,拓展升华。

关键词:生态课堂;构建;高效;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91-02

生态课堂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规律,体现了教育的真谛,体现了教育的灵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实现课堂教学的返璞归真,建构高效的生态课堂,促进师生和谐发展。

一、生态课堂的解读

1976年,美国的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教育生态学”的概念。他指出,教育生态学应用生态学的原理,特别是运用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来研究教育的种种现象、成因,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生态课堂”就是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以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最优化,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课堂形式。

二、高效生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一)自然性

生态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原生态的课堂,它最能展示最鲜活的生命状态,最能体现学生发自内心的对学习的需求。生态课堂的理论基础是人本理论、教育生态理论、赏识理论、新课程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师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然生长,共同进步。因此,高效的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的生命课堂。

(二)开放性

1教学氛围和谐。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使师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交流、成长。

2教学形式开放。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动手实践、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机智,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教学和因材施教,把握好讲与不讲的“度”,多为学生的活动提供机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并对学生进行多维的的评价。

(三)差异性

生态课堂是多元的个性化的课堂。因为学生的生理基础、知识基础、性格爱好等多方面都有差异,因而生态课堂必然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张扬学生的个性。

(四)整体性

1知识体系的形成。让学生在真正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思想、方法同时,思维得到训练,人格得到完善,并使知识形成体系。

2师生的整体提升。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同一教学目标指引下,教师和学生相互依存,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缺一不可。一方面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知识的提升、技能的提高、人格的完善、素质的增强。同时教师也在学生的影响、促进下,不断发生新的变化。

(五)动态生成性

生态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是一个动态平衡系统。学生的知识在动态中生成,能力在动态中培养,思维在动态中碰撞,灵感在动态中交汇,人格在动态中完善,素质在动态中提升。

三、高效生态课堂的基本环节

生态课堂应具备四大基本环节:一是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二是互动探索,学习新知;三是成果展示,动态生成;四是达标测评,拓展升华。

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这是一堂课的起始环节,它对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想方设法利用各种资源,着意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生态情境,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以最鲜活的生命状态在和谐的情境中自由汲取营养,健康成长。

互动探索,学习新知。这一阶段以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体验自主探索带来的快乐,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自学。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教师多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提供机会,把握好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做文章,凡学生能够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充分自主,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让学生在班集体这个“生态系统”中逐步体会到合作的意义,逐步学会合作、积极合作、乐于合作、合作出成效,体验到合作的快乐。生态课堂倡导“合作”,合作交流是课堂中的最基本互动形式之一,也是知识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在预习中合作交流——质疑问题;在新知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在练习中合作交流——拓宽思路;在评价中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成果展示,动态生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后,有了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欲望,同时通过动态过程,使知识得以生成。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没有生成的课堂不是生态的课堂,更不是高效的课堂。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包括教师的生成)永远是辩证的。教师要充分备课,只有那些充分开放的、富有预见的、灵活多变的预设,才能使课堂的生成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充裕的时间和尽可能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充分演练和展示。充分暴露存在的问题,使课堂生成富有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善于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善于捕捉知识的“生长点”,鼓励学生发表“高见”,激励学生灵机一动,赏识学生“节外生枝”、“别出心裁”。因为学生这些“成果”都可能催生出一个个新的、活生生的教学资源,都是课堂教学生成的难得素材,为生态课堂创造出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是生态课堂精彩纷呈的重要元素。

达标测评,拓展升华。课堂上可根据教学的内容安排适量的、灵活多样的达标测评题进行测评。这一环节是实现高效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重要一环。通过这一环节,既可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教的情况,落实知识任务的“堂堂清”,又可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升华,还可为下一堂课作好铺垫。同时,通过测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形成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四、高效生态课堂的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问题

生态课堂是以人为本的课堂,是关注学生生命状态和生命成长的课堂,生态课堂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热爱学生、关注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激励学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坚决维护学生的“三大权益——话语权、探究权、选择权”,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师生角色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关键在学生。教师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外因才可能通过内因起作用。课堂上教师应和蔼可亲,语言幽默,富有激情,倡导互动交流,保持良好的心态,“走下神坛,走进民间”。变独裁为民主,从独白走向对话,从单一走向整体,从讲授走向建构。用宽容、理解、欣赏的目光去看待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长处。

(三)“动”与“静”的问题

课堂上所谓的“静”是指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看书、思考、观察、想象,是“无声的世界”。“动”是指学生的书写、操作、朗读、板演、讨论、交流。以及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是“有声有行”的多边活动。教学中的“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动”则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思维产生碰撞,辨清真伪,在动态中“生长”,更有利于学生保持旺盛的学习精神状态。教学中的“动”与“静”各有其功效,不可偏废。因此,“动”、“静”的时机、次数以及时间的长短,应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既不能“静”得时间太长,这样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习的效率;同时也不能“动”得过于频繁,表面形式上看是热热闹闹,而实际上学生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或是在短时间内完不成相关的任务,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教学中应做到“动”与“静”适时、合理,“动”“静”有序适度。

[参考文献]

[1]杜亚丽,生态课堂的基本要素及特征[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09,(1)

[2]陈锋,营造生态课堂关注生命成长—生态视野中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叨新课程,2007,(1)

[3]张有为,创设自由对话的“心理场”

责任编辑习咏

猜你喜欢

生态课堂高效构建
这里的课堂扬起低碳、生态的风帆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构筑高效的语文课堂
互联网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管理策略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打造务实、创新、高效的语文课堂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