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社会文化变迁与课程使命

2009-09-23白芳丽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变迁

白芳丽

摘要:社会文化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变迁是其重要特性。教育作为使人成为符合社会需求、成为一个“文化人”的最合适中介,承担着文化传递重任,而课程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必然是社会文化传递重要手段。它应具有一定的自觉,担负起适应并促进社会文化变迁的重要使命。

关键词:社会文化;变迁;课程使命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74-02

21世纪是世界上各种文化碰撞、冲突和交汇的时代,又加之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现代科技进步以及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我国社会文化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变迁。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被赋予了新内容,而作为涵盖教育内容的课程,也在这变迁之中具有了新内涵,并以各种形式与社会文化变迁发生着联系。

一、社会文化的特性

泰勒认为文化是个复合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和习惯。它是人类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是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创造物,为人类所特有,具有一定群体性。

文化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产生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和动力。社会文化尽管具有一定稳定性,但这种稳定具有相对性。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社会文化必然丢失、增添或涵化自身某些因素而发生变迁。当今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丰富的物质财富,这带来了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与了人们更大的生存空间。人们对个人、社会、世界的认知势必发生一定变化。传统社会文化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又加之市场经济所带来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和公平意识的冲击,人们便在继承前人文化的基础上对社会文化加以变更,以满足自身需要,从而促进了社会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等改变。文化内容增量或减量的结构性变化带来了文化的变迁。

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也可看做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系统。这一系统有纵向和横向两个运动方向:纵向运动表现为不同时期各种文化形态更迭;横向运动则表现为同一时期不同文化间相互影响与渗透或同一文化内部各个因子间的辨证发展。社会文化尽管具有独特性,但它又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种文化类型都曾经或正在与周围的文化类型发生着交流与融合。一种文化如果长期不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势必面临衰竭的命运。当代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交通运输的飞速变革,科技进步促使网络时代、数字化时代到来,使文化传播途径陡然增加,文化传播空间逐步扩大。人们交往、交流的需求日益高涨,文化资源不再为某些人、某些地区或某些国家所独有,而是逐渐呈现资源共享的特性。各种类型的文化越来越倾向于一种开放态度,不再盲目排斥外来文化,人们相互吸收彼此文化精华。这较之以前主要依靠书籍记载以及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来进行文化的传播,大大地加快了文化动力系统的横向运动。

而文化传播速度加快、传播空间增大,势必促使社会文化变迁加速,也对当前教育及课程提出了新要求。

二、课程-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教育是社会文化的形式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目标的实现途径是伴随着学校教育而产生的,是教育内容发展的必然产物。

(一)教育负有传递社会文化的重任

社会文化从人类诞生之日发展而来,其中有遗失,有涵化,更有积累,是一个运动不止的过程。而它的运动不止,则在于人对文化的创造与传递。文化是人的文化,只有依附于人才得以存在。因此社会文化要传承、发展、创新,既要适合、反映社会的要求,又要适合、反映作为社会个体的人的需求。否则,文化必将失去其“社会”属性。从另一方面来看,个体人成长、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必然受所处文化环境的影响,成为社会文化作用的对象。“文化。化。人,作为人的自我实现过程必然是人的文化化的过程。”而教育无疑是使人成为符合社会需求、成为一个“文化人”的最合适的中介。它不断选取人类经验的精华,也就是从文化素材中精选出来适合人类发展需要的内容传授给后代。而其自身在持续成熟与完善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一种系统的、有计划的、制度化的文化传递形式,承担着不可推托的文化传递重任。

(二)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必然是社会文化传递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为人类自身发展服务的,在学校出现前就以多种渠道进行着;在学校出现以后,教育内容被系统地编排,各类知识得以整合,以逻辑化形式传授给学生。这种有计划的、系统的教育内容便是课程的内涵。因此,课程成了涵盖教育内容,集中、具体地体现教育要求,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成了学校教育传承与创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担起面向人们传递传统文化,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人们整体素质和生存能力的重要任务。

所以“课程与文化相因相联,课程缘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没有文化便没有课程。同时,课程追随着文化变迁的理路而嬗变。”课程内容来源于社会文化内容,它从既有的文化中选择有时代价值的部分,传授给学生。而在这一过程中,课程作为人类有意识的文化活动之一,必然具有自我发展的功能,形成对文化能动的作用力,不断遗失、变动、创新着文化。

三、适应并促进社会文化变迁一课程应有的使命

(一)课程要适应社会文化变迁

教育承担传递社会文化、培养未来社会人的任务,其自身不仅应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创新能力,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课程为能完成教育目的,便将教育任务内化为自身价值和理念导向。因此,课程的形成要基于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不仅有现时的社会背景,还应包括文化背景,同时要映射政治、经济发展趋势。这必然要求其适应社会发展,反映时代需要,并能体现社会发展方向,随着文化的变迁不断更新自己。无论在内容、方法、思想,还是在形式、目的上都要切合文化变迁的需要。否则,课程就会落后于文化发展,无法充分地实现其传授文化和培养新人的功能。

社会文化随着人类认识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无限接近,而处于一个永无休止的变动之中。课程与文化相因相联,也必须是不断变化的。它不仅要展现文化的发展趋势,还要转变内涵因素以适应文化变迁。当代社会文化变迁中所呈现的多元化、全球化、商业化、大众化、网络化以及跨越性,都是人类的社会文化需求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课程必须从宏观上把握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彰显当代社会文化理念、社会文化价值观。

(二)课程应促进社会文化变迁

适应或顺应社会文化的变迁,只能使课程成为一个失去其自身价值存在的文化传递工具。而当其持续失去自身价值存在时,课程将变得可有可无,它作为工具存在的必要也将值得怀疑。课程是一定社会环境中的课程,具有特定社会文化的某些属性。既受制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适应和反映着某种文化,又能动地作用于该社会文化,在自身发展中创造和产生着新的文化。因为课程的作用对象不是被动的、消极的,而是积极能动的人。人在接受课程所传承的文化时,必然根据自身需要及自有价值观对其进行调试或选择性地接受。而这个过程就可能产生对文化的或摒弃或创新,进而促进文化变迁。因此,适应文化变迁只是课程工具理性的表现,它的价值理性则应体现在对社会文化变迁的促进。

因此,课程要转变自身立场,从对文化的占有与传递转变为对文化的发生与创造。从一种工具理性转向一种价值理性,从社会文化的工具转变为社会文化的本体存在。课程活动最终目的是传承人类文化,发展人类文化和培养创造新文化的人,而不仅是操作层面知识传递工具。所以,课程应回归文化的逻辑,回到生活世界和人类活动,成为开放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探究、建构、交往、对话与反思的平台,成为文化变迁重要的动力因。一种文化有无前途,归根结底在于它能否在吸收新养料和开放的同时,不断从自身产生出新的东西。

在当代国际国内文化背景下,课程重要的责任应是引领社会文化紧随时代潮流,形成体现我国社会主义价值需求以及传统特色的文化。课程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不应仅仅灌输文化的知识,更重要的应是通过灌输文化理念而促进文化的变迁。

参考文献

[1]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

[2]刘伟,当代教育的文化责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3]葛金国,吴玲,周元宽,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4]肖正德,课程改革中的文化冲突与整合,教育研究,2008,(4)

[5]王德如,课程文化自觉的基本途径,课程·教材·教法,2007,(10)

责任编辑习咏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变迁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广告语中的社会文化
论广场舞对社区、村镇居民的重要性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六曜与日本文化
法国社会文化对现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影响及其对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启示
浅谈社会语言学视角下性别差异的体现
Destination Chinatow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