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和谐社会与财政政策

2009-09-19

关键词:财政政策差距财政

王 静

摘要:和谐社会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实现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基本工具。财政政策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调整财政改革的政策取向。

关键词:和谐社会财政政策

0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未来五年内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其中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的增加就业。”如何利用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的同时,促进就业实现社会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一个条件,是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财政作为调节社会分配关系、促进公正与公平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政策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财政收入的增加为和谐社会提供了财力保障,财政政策转型创造了良好契机,新一轮税制改革为经济进一步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因此,本文着重探讨建设和谐社会为财政政策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家财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责任。应在明确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基础上,认识自身同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更新财政理论,改革完善财政制度和管理体制。

1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国家财政的重大责任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十届人大三次会议进一步论述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内涵。这是本届政府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科学发展观之后,适应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而提出的新目标。构建和谐的社会,不仅强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还强调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社会成员的权益、才智合理配置,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也就是说,它包括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发展,是层次更高,内容更全面,更符合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发展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让绝大多数人能够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化解权益配置不公平形成的矛盾,调整利益关系,增加社会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尤其要解决社会上议论最多的深层次的问题,如居民收入差距大、城乡差距大、干群权益差距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的成本高、质量低、分布不均,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权利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社会的安定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解决社会存在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除了继续发挥市场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作用外,重点是改善政府职能和财政。一方面要构建廉价、高效、公正为民的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要发挥国家财政优化配置社会财富、社会资源的职能作用。

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国家财政在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资金的过程中,按公平正义的原则配置财政权益,调节干群之间、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结构与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财政不只是在经济上发挥调控作用,重视宏观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福利的配置、民生的改善。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

2我国和谐社会建设面临的问题

2.1就业问题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和现有失业人员总数达2400万,在目前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弹性的约束下,每年新增的就业岗位仅900万个左右,劳动力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一类是农民。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农业人口需向城市流动和向非农领域转移,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十分巨大。全国约有4000万的农民失地,失地的农民会导致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这种转移将减少农业就业的机会上千万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引起了党中央的极大重视,同时也造成了就业问题的原因之一。一类是学生。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大批的高中毕业生继续受教育的机会流失而走向社会,高校扩招后的毕业生几百万,从而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不是一个短期可以解决的问题。一类是城镇居民。随着城镇新增劳动力,目前的下岗失业人员也不断在增加,每年需要就业的人员达到2400万,所以由于岗位的紧缺造成了城镇劳动力找工作的缺口增大。

2.2环境与资源问题我国对资源不仅利用率低、过度消耗惊人,而且对资源的破坏严重,乱采、乱伐、乱排放,给资源和生态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沙尘、洪涝、干旱、地震、蝗虫等各种自然灾害的破坏,由于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4%。资源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没有资源这个物质基础作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只会是个空谈。所以,要把资源问题的紧缺和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这个是建设和谐社会所面临的紧迫问题,也是关系到以后子孙的首要问题。

2.3社会分配不公收入不平等、贫富差距过大,是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据中国社科院2005年社会蓝皮书报告,2004年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465,2005年逼近0.47。2003年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是上海,达到14867.49元,浙江为13179.53元,广东为12380.43元,而最低的为宁夏6530.48元,贵州6569.23元,甘肃6657 24元。也就是说,最高收入地区的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与最低收入地区的城镇居民年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已扩大到2.28倍。这组数据说明,中国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过大。

2.4城乡差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是一个与构建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相关的基础性问题。中国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的关注。其中城乡差别包括城乡居民收入、城乡教育差距、城乡医疗差距、城乡消费差距、就业差距和政府公共投入差距。在农民的纯收入外,有一部分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支出,如果扣除这个部分,这个城乡差距又会明显增大了。所以,城乡居民收入经历了一个先缩小后扩大、在缩小再扩大的过程。近年来,虽然国家采取了多种惠农的措施,城乡收入比例依然在3.21:1。因此,建设和谐社会中,怎样减少城乡差距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5生产安全问题随着企业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为了参与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企业只注重短期行为,“重生产轻安全”,导致企业出现的管理涣散,忽视安全生产,事故隐患不断增多,事故频繁的现象。不仅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重大损失,而且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改革需要一个稳定的社会,而安全生产是促进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不能忽视这种问题,要及早防微杜渐。

3财政政策与社会和谐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财政政策的选择应该体现广大人民的利益,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只有充分利用好财政政策这个

杠杆才能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抬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通过财政政策解决相关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应当根据不同矛盾和问题的具体情况,采取相适应的政策手段,包括收入政策、支出政策和转移支付等财政体制措施,而且往往需要多种相关政策手段的综合运用与相互配合。

控制和缩小城乡差别的财政政策。在收入政策上,在取消专门针对农民的各种税费之后,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税收制度,但暂不征收农业增值税;同时,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稳定并提高农民收入。在支出政策方面,尽快实行城乡统一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公共事业财政供给制度,逐步将农民纳入统一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尽可能增加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资助比例;对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供财政资助。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主要是加大上级政府财政对相对落后地区的一般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力度,缓解落后地区(特别是县乡)政府财政困难,增强这些地区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实行必要的税收优惠政策和激励性财政收入体制;对到边远落后地区投资的企业由上级政府适当给予财政补贴,增强这些地区财政、经济、社会的自我发展能力。

控制和缩小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别的财政政策。在收入政策方面,以超额累进的个人所得税、财产税、遗产和赠予税调节高端阶层收入,同时,对弱势群体开办小生意在一定时期内给予税费减免优惠;尽快将社会保障基金转换为社会保障税,以增强社会保障基金征收的强制性。在支出政策方面,以财政资助促进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健全。在财政体制上,将基本社会保障列为中央财政责权,以利人力资源在全国流动。

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在财政体制上,要进一步贯彻公共财政原则,克服财政职能的越位和缺位,重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取消对应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所有支出。在支出政策上,加大对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在财政管理机制上,要将目前“以钱养人”的经费供给机制转变为扶助事业单位“以钱办事”,以激发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活力与效率,努力增加和改善政府对社会的公共物品、公共服务供给。

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将促进就业当作通过财政政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点。一是要通过税费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手段促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增加非农产业就业岗位。二是要通过税费政策优惠、财政出资等手段,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促进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多多发展,以增加经济发展的就业容量。三是要深化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小城镇加快发展,为广大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创造条件。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财政政策。一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对农村计划生育户实行类似退休金的奖励政策,同时改善计划生育全程服务水平,进一步促进全社会少生优育,减少人口压力,提高人口素质。二是通过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支持技术改造,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减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压力。三是通过税费征缴和财政补贴防治环境污染,通过财政支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4小结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和谐的物质基础,社会的公平、稳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只有建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相对充裕和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有了保障的基础上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从根本上说,社会发展不仅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如果没有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不仅经济发展最终难以持续,社会难以和谐,政权也难以巩固。

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要求国家财政在为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供资金的过程中,按公平正义的原则配置财政权益,调节干群之间、居民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利益关系,促进经济结构与人与人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发展。[2]也就是说,财政不只是在经济上发挥调控作用,重视宏观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福利的配置、民生的改善。真正做到以民为本,为全体人民谋福利,维护和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和谐。

最后综合各种信息,从我国现实考虑,那就是总结一点:我国的财政政策目标急需从经济增长调整到充分就业上来,如此既是经济稳定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呼唤,切不可怠慢。政府只有在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实现充分就业之后,才可真正的实现经济稳定,才可切实的构建出一个和谐社会。

同时,从财政改革的前景来看,和谐社会财政的构建,还要求公共部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和提高执政能力、协调能力、自我完善的能力和化解矛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喻廷才健全公共财政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2]熊毅.我国财政政策目标设定——问题及调整

[3]齐守印.构建和谐社会:财政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猜你喜欢

财政政策差距财政
央行不能逃避责任
基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析经济增长的动因
萧条经济学、恶性通货膨胀和赤字研究
2016年四川省财政补助健康服务业重点项目(三)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
正确理解财政政策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国家财政责任的优化
幻想和现实差距太大了
读懂现代财政
被遗忘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