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谈语感教学

2009-09-16马双凤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徐志摩大雪语感

马双凤

语感就是人(主体)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客体)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能力。下面笔者就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略谈体会。

一、在美读中积淀语感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重要项目时,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读,就可深切地传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纵目浏览、眼看心熟,迅速接受语言信息的能力,形成语感。

例如笔者在教学《再别康桥》时,首先用了十多分钟的时间介绍了徐志摩其人,让学生了解徐志摩“爱、自由和美”的人生,在他们奠定理解本诗的感情基调之后,播放《再别康桥》的配乐朗诵,然后要求同学们跟着音乐各自用心去轻声朗读,慢慢地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笔者知道,他们已经和徐志摩一起踏着轻轻的脚步,把心融入了康桥的柔波中;他们也同样踏着轻轻的脚步,悄悄走进了徐志摩的心中。最后,同学们集体朗诵时,竞达到了连笔者自己也想不到的效果。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美的语言也已经悄悄浸入欣赏者的血脉。

通过这个案例,笔者认识到了诵读的重大作用,就是能够让人“耳醉其音”的同时“心感其文”。美好的语言往往会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情调气氛,从而加深作品的意境。学生的语感在美读中得到培养,得到提升。

二、在设问中培养语感

宋代朱熹曾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也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一堂好课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开头,以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因此在课前,教师应根据内容结构和人的思维规律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并把巧设问题情境,解决疑难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例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笔者就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了几个较容易的问题:(1)词中的承上启下关系说明下阕由景到人,作者用哪个字概括对哪些历史英雄的评价?(2)作者这样评论古人,目的是什么?(3)歌颂今天的哪种人?(4)这首词的主旨句是哪句?你如何理解?这样一问,使学生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对原来较难的问题的理解:上阕写景是下阕评古论今的基础。如此长期引导,不断实践,使学生不仅爱提问题,敢提问题,而且善提问题、钻研问题,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加速语感能力的形成。

三、在体验中提升语感

国际学习科学研究领域有句名言:“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住,动手做更能学得好。”心理学研究也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应创设各种动手操作的情境,尽可能地让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知识的内化过程。讲授《伤仲永》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挥丰富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小型辩论赛。这样有趣的活动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文章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另外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开展成语接龙、音乐、诗词欣赏、演讲竞赛等形式各异、风格活泼的听说训练,组织和指导学生去设计板报、自办班刊……通过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表达学生的独特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

“放眼自然,关注社会”,走出课堂,体验生活,鼓励学生经常动手练笔,也是培养语感的一条极好的途径。2002年冬天的第一场大雪后,笔者带领学生来到学校附近的田野里,跟他们一起尽情玩耍,指导他们一边观察一边对眼前景象说句子,谈感受,比谁说得好。学生的热情空前高涨,气氛异常热烈。回校后,就要求学生把感受最深的东西用最精彩的言语表达出来。结果,《雪的约会》、《雪花飘飘》、《大雪,爱你没商量》等一篇篇美文应运而生。也有同学由这场大雪联想到环境问题,写下了关注社会的《白雪的背后》。2008年年初的一场大雪带给人们的就不仅是美好的心境了,更多的是心灵的震撼——学生在寒假期间所看到的都是大雪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听到的都是大雪吞噬救灾人员的噩耗……

语感的生成和增强需要经过大量的反复的训练。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从学生的长远利益出发,立足于课内,延伸至课外,树立“大语文观”,构建“大语文”结构和环境,把语感训练作为“切入点”,努力创设各种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把课文当成一件件美妙的艺术品去感受、去研究,从而切实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真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 覃亮生)

猜你喜欢

徐志摩大雪语感
完全诗意的向往
大雪袭击莫斯科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坐着也很忙
大雪人
徐志摩自带铺盖陪蒋百里坐牢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语言与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