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之我见

2009-09-08陈秀娟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创造思维朗读语文教学

陈秀娟

摘要:伴随着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飞速发展,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与时俱进。教育是国民大计的基础,占据空前突出的位置。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用新的思想和理念武装自己,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为国家培养优秀人才尽自己的责任。作为教师,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考验我们教学水平的标尺。教师如何能把诸多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决定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更接近生活,是充满生命力,富有激情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在表情达意。只有融入其中,才能让思想升华,感悟到人生的真谛。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提出质疑;创造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非常重要。书本是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阅读,提升了感性认知和理性理解,使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完善与发展。所以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可想而知。长期以来,语文的课堂阅读教学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学生为了应试而读,被动地去读,并没有从根本上学会阅读,这种教学现状谈不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下是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此方面提出的一些浅见。

一、朗读是阅读的基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呤”。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普通话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所谓“集腋成裘”,阅读文章多了,自然能在学习、生活中融会贯通、为我所用。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优秀文化的结晶,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人文精神。我们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篇目,大多文质兼美,适合朗读。著名学者金岳霖先生说:“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是朦胧、模糊,它的涵盖面几乎无边无际,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运用,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朗读的形式有教师范读、领读、齐读、分组读、分段落读、变换角色读、因文设读,以培养起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要重视反复朗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文一定要多读。在读的过程中,反复咀嚼,层层深入,每一遍都会读出不同的感觉,深入到文章意境中,做到由读而感、由感而悟。如果不读,就不能发自内心地深入其中,没有朗朗读书声的语文课就不是完整的语文教学。学生在朗读中也提升了审美情感,赋予阅读丰富的外延性。如朗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会联想到祖国的北疆风雪,感慨河山壮丽,辽阔无边。读朱自清的《背影》蕴涵着深情厚意,仅靠对课文字字句句的分析难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借助父慈子孝的传统美德,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跳出课文的同时也是在解读课文,创设了另一种情境,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出质疑是阅读的深入

在课上阅读时,主要是老师提问,学生不能积极地去想问题,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对老师有很大依赖性。这充分说明了质疑问题的重要,质疑是理解与否的体现。阅读过程本来是一种思维过程,老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找问题。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句话概括了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质疑需要合理的教学方式,关键在于怎样才能使学生提出问题。在阅读中对语言、文字、观点等方面的合理性、真实性产生疑惑,有意识地去深入其中,产生疑问,不断思考,为什么,是什么,对不对等疑问,进而提出问题。

首先,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思维习惯。运用多向思维,是指针对一个事物,从不同的方面去观察、去思考,这样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老舍的作品,可以让学生记忆其他的文章,做比较。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进行思维,有助于克服学生思维的狭隘性。运用联想思维,从文章中发掘其潜在的内涵和外延。如鲁迅的文章,有很深的时代背景,学生会由外及里地通过一个人物,事件对社会产生疑问,深刻了解当时社会的状况。运用整体思维,避免了不见森林只见树木的片面性,从全局着眼,客观地理解文章。如在《风景谈》中,不能从单一的一、两幅风景找问题,应从六幅风景组成的全局考虑、思维。其他还有比较性思维,具体性思维等可灵活掌握、综合运用。学生掌握基本的思维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而这些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教师需民主化教学。学生的个性差异使理解力,掌握程度不同,对待每一个学生应本着平等、参与、自主、宽容的原则。有的学生比较优秀,提出问题也一语中的、有见解,应当表扬。有的学生性格腼腆,从不主动提问,我们应鼓励其勇敢的站出来,并给予肯定。可多角度、辅助性地引导提问,不应当放弃每一个学生,可以对他们的思路、语言、体态等方面做出具体分析,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学生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所以,要提高全班学生的素质,这样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三、发挥创造性思维是阅读的目的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在质疑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善于创新的学习方法,是指导学习方法的目的。创造性思维需要思想的深度和广度,由于受知识面、心理因素、生活阅历等因素的影响,中学生的思维在这一方面有所欠缺。教师要循循善诱,引导质疑向纵深拓展。在阅读中开阔视野,不受传统思维模式,思维习惯影响和束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比如,《祝福》中,有的学生就会对害死祥林嫂的凶手质疑,从表象看是作者自己,而有的学生就从表象对所处时代背景质疑其死亡的真正原因,阅读的目的就卓有意义了。作为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的学法质疑指导上,必须强调学生不必囿于一个角度找问题,可以从自己的个性出发,去理解作品的内容。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思维的活跃性,提供发挥创造思维的空间,勇于思维,巧于指导。这也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

总而言之,阅读可以领悟语言之美,可以开阔视野,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可以积累语文知识,可以陶冶美好情操。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重视朗读,在教学工作者的不解努力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中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创造思维朗读语文教学
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构建校园英语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以“读”为桥 走进文言文的天地
小学语文教学的新步伐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