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考试命题之我见

2009-09-08梅德刚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9年8期
关键词:区分度语文课程命题

梅德刚

《语文课程标准》实施几年来,语文教学评价顺应时代,与时俱进,新方法层出不穷,但书面考试,不可否认,对当前来说,仍然是各地主要的语文评价方式,仍然是衡量教与学的主要标准之一。如何利用好这种评价方式,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发展,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笔者就语文考试命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以《语文课程标准》为考试命题的准绳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考试评价不是选拔,不是要把学生考倒,应该是让考试成为学生一次精神的体验与愉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以《语文课程标准》为考试命题的准绳就是完全依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生应该达到的各年级、各学段学习水平进行命题,不超越,不降低。

“不超越”一方面是指明确不列入考试范围的,就绝不涉及。比如词语的感情色彩(褒义、中性、贬义),比喻、拟人等修辞格的区分等。另一方面是指不拔高。比如对习作的要求,课标指出小学生“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能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会分段表述”,如此而已。我们就不能把“中心明确,条理清楚”等要求强加给所有的学生,在命题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尽量减少审题的难度,使人人都有内容写,把考察的重点放在语言表达上。

“不降低”是指坚持标准,不迁就。如对写字的要求是规范端正,行款整齐,用钢笔书写,缺一不可。这样做,是因为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写字的要求已被无限地降低,到了仅用正误来判断的地步。而我们觉得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能体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即使在高度数字化的当今社会里,依然会显得非常重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再如对基础的理解,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基础,但语言积累(内含文化积累、经验积累、情感积累等)、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思维水平也同样是基础,而民族化、现代化的人文精神以及独特的个性养成也应是基础。实践证明,在学生后续的发展中这些基础一样也不能少,所以“不降低”。

二、以服务平常教学为考试命题的目的

前一段时间,语文教学中出现了不知道怎么教和不知道考什么的问题,致使一线教师教学茫然,导致教、考分离,出现了上的是课程标准的课,考的是应试教育的试。以服务平常教学为考试命题的目的,是指命题从日常的教学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教什么就考什么”“怎么教就怎么考”,切实解决教学、评价“两张皮”的问题,真正落实“考为教服务”的评价思想。

具体操作时,一方面尽量做到编制的每一道试题都要贴近教学实际,都能在教材中找到相应的根据。另一方面则是精心选择已学课文片段特别是精读课文作为部分试题的背景。这样做的意图是引导广大教师摆正“教”与“考”的位置,认认真真地做好平时的教学工作,扎扎实实地完成每一课时的教学任务,自觉地杜绝那些平时马马虎虎,临到考试加班加点、大搞题海战术的倾向。帮助广大教师按照课改的要求检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理应是考试肩负的一大任务。

三、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为考试命题的人文关怀

在标准化语文考试盛行时期,学生的语文考试,完全是命题者用命令的口吻,让学生填出出题人所要的答案,其目的是考察学生对教材每一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为了完成这样一份试卷,老师、学生把语文分割成知识条块,把书本上所有的知识一项项精心梳理,花很多功夫,死记硬背。偶有疏忽和遗漏,师生都会懊悔不已。因此,语文考试受标准化试题及阅卷等因素的影响,过分地强调答案的惟一,致使原本感性的汉语文越来越趋向于理性,给学生造成的心理压力比较大,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张扬,而个性的张扬恰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因此,以关注学生个性差异为考试命题的人文关怀就是试题的人文性要实现试卷与学生的对话,命题要摈弃过去那种陈旧的、呆板的、专制的、沉闷的、封闭的、惟一的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指向学生、服务学生。

在试卷上出现一些友情提示语和激励语,提高试卷的亲和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营造宽松的氛围,让考试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提醒学生要把字写好:“相信你不仅写得正确,而且漂亮!”阅读题前给一个委婉的要求:“不要急着答题,仔细多读几遍哟!”习作前既有要求,又有鼓励:“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很容易哦!”

试题的人文性不仅体现在试卷上出现了人文关怀语言,更要体现在试题的内容上。命题的设计要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包括内容的开放和答案的多元,给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空间,让每一个学生放飞思想,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有自己的见解。

另外,试题还要尊重和体现个体的差异,关注个体的处境和需要,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促使学生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四、以整合的内容为考试命题的主要形式

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因此,以整合的内容为考试命题的主要形式,就是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加强整合,减少单个知识点的试题,在有限的试题中考查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知识点的整合:课内知识点的融合、课内与课外知识点的融合、语文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融合。

积累与运用的整合:引导学生加强积累,以此为基础,进行语言迁移运用,重组仿造,提高语言感悟、理解、表达能力。

能力与方法的整合: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同时又考查学生的学习方法。

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既考查学生对生活的基本态度,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加强学生课外阅读,并规定了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同时列出了学生应背古诗的篇目。如果在语文考试时,能够有给学生展示自己课外阅读的空间,这种考试就会成为激励学生多读课外书的一种手段,有力地促进课内外阅读的整合。

五、以“四度”为考试命题的衡量标准

一份试卷除了要符合以上的要求外,还要从效度、信度、难度、区分度来判断。

1.效度

效度即测试的有效性。是指一份试卷能测出它所要测试的功能或达到其测试目的的有效程度。估计效度一般使用计算效度系数的方式进行。根据测试的目的,效度又分为内容效度和关联效度。内容效度指测试成绩能代表所要测试的内容和引起预期反应的程度。关联效度指测试成绩与另一测试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

2.信度

信度是指测试的一致性程度。它要求测试尽量排除可能发生的各种误差,使分数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一个教师先后几次评阅一份试卷或几位教师同阅一份试卷所得分数应基本相同;先后两次用同类型试卷测试同一学生,两次成绩应比较接近。这样,才能认为这个测试结果是可靠的。

3.难度

难度是指测试的难易,一般用正确回答试题的人数与参加测试总人数的比值作为指标。一般认为,难度值小于0.5的试题难度较适宜,难度值小于0.2或大于0.95表示试题偏难或偏易。

4.区分度

区分度是指测试对应试者实际水平的区分程度。区分度指数取范围介于+1至-1之间。区分度指数越大,试题的区分效果越好,它可使水平高的学生得高分,水平低的学生得低分,区分度小的测试则不能把水平不同的学生区分开来。试题难度以0.5左右,区分度最大;当难度为0和1时,则没有区分度。

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说:“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总之,小学语文考试的命题应全面落实“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合理、科学地进行考试评价,让考试成为激励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动力,成为促进教学相长的良好载体,让考试这个“指挥棒”正确引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奏出符合语文课改精神的优美旋律来。

(责任编辑:梁 媛)

猜你喜欢

区分度语文课程命题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生物统计》的试卷分析与解读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浅观一道题的“区分度”
利用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巧解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
无机化学推断题与框图题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