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语文教学的真谛

2009-08-21徐凤新

学周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真谛语文教学

徐凤新

摘要:如今许多中学生,说话语无伦次,作文思路混乱,课堂上敢于发言者寥寥无几,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

关键词:语文 教学 真谛

如今许多中学生,说话吭吭吃吃、语无伦次,作文思路混乱,课堂上敢于发言者寥寥无几,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那么语文教学的结症在哪里呢?如何走出教学低谷,实施语文素质教育呢?

在应试教育下,语文教学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培养,致使许多学生高分低能。课堂以老师的讲、分析为主,以试题为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表现,学生个性难以得到发展。这样教师累、学生苦,效果更差。语文教学如何走出低谷,学生读写分析能力如何得以培养,我认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读”,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感、体悟文思、接受熏陶,促使他们读写分析能力的发展,形成较高层次的语文水平。

语文教学以“读”为主,这是由汉语语言特点决定的。汉语富有音乐节奏美,平仄声韵整齐有序。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读”这一环节,对课文反复诵读。教师运用较高超的朗读手段,示范性的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几遍课文,读出意境,进入角色。教师披文以入情,诱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渴望,学生受课堂语言熏陶影响,潜移默化,融古今名人名著的语言于自己的语言中去,借以丰富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有所提高,语文教学必然会取得良好效果。一篇文情并茂的诗文,自有其整体的内在美,如果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将其进行干干巴巴的理性分析,片面追求知识的灌输,把一篇好文章讲得支离破碎,使学生上语文课味同嚼蜡、兴味索然,又何谈教学质量呢?如果语文课堂上,教师就课文的个别词语、句子、语段编造一些浅显、或空洞、或艰涩的习题,让学生在题海中无休止的挣扎,学生又何兴趣可言?教学效果又怎能提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说多读对理解文章是有帮助的。只有在课堂上教师以声传情的范读,指导学生诵读,创造最佳教学情境,教师、学生和课文作者,三者产生感情共鸣,才能激发起教和学的双重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语文课堂应以“读”为主,语文课就应书声朗朗。

只有加强学生读的训练,才能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现在的一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与忽视“读”的训练密切相关。只有多读多背,学生才会在朗读或背诵中揣摩到文章的内涵,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意境。久而久之,语感油然而生,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就能有所提高。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是写的基础,读书是主客观的结合,由读书产生联想,产生新的收获,读是为了创造。教师要为学生的读创造出出更多时间和空间,要指导他们熟读,甚至背诵大量古今中外名篇。这就储备了许多前人的思想成果,积累了许多感性的语言材料。写文章才有所思,有所感而发。但没有先驱者的启迪,不能从语言的储库里信手拈来,为我所用,情感是发不出来的,只有多读一些好文章,不断积累词汇,日积月累,写作时才会运用自如,不至于搜肠刮肚了。因此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朝这个方向努力——多读。

以“读”为主,只有多读,才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这已被千千万万的实例所证实。以“读”为主,是我国古代语文学习的主要方法,它为我们造就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等,例如:孔子、王安石、韩愈、沈括等,他们都为中华民族创造出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今天,我们用精细的眼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现代的教育理念很好的融入其中,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语文教师的职责是做学生读书的拐杖和助手,而不是越俎代庖。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授之以法,让学生通过读去感受、去联想、去认识、去汲取文章营养。在教学实践中,我指导学生诵读一般有以下几个环节:1.预习性读,感知课文,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词、句、段。2.理解性读,在老师适当点拔下,读出语调,读出情感。3.交流性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换诵读的看法。4. 巩固性读,学生通过读把知识牢固掌握。

摒弃繁琐的讲解分析,抛弃脱离文本的练习,以读为主,学生在读中创造思维,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猜你喜欢

真谛语文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爱的真谛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一花一草见真谛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