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拓展与延伸

2009-08-21张晓芳

学周刊 2009年8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高校

摘要: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学有所成,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是高校办学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结合实际,提出在拓展方面,应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在延伸方面,应重构就业指导体系,以此作为高校解决和服务毕业生就业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高校 毕业生 就业指导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00万人,比2008年增加了41万人。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受到重创,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发出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并要求把这些政策和措施做实、做细、做深。就此,笔者谈一些个人见解,旨在于进一步作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在拓展方面,就业指导应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1.就业指导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学生学有所成,增强其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是高校办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就业指导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就业指导不只是指导毕业班学生如何找工作,而是要指导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更应注重学生的自我发现,培养自我的潜能与创造力。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应与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愿望相结合,与学校的教育过程相结合,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因此,就业指导工作是高校和全体教师的责任。即高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教师要结合社会职业发展要求“授业解惑”。从而自觉地把就业指导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从根本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2.毕业生就业率是检验高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的核心指标。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如何适应市场需要是对立统一的。从目前的情况看,高校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的步伐还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就业中的结构性问题还非常明显。因此,就业指导的地位也就随之凸显,具体表现就是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以大学生就业为龙头。根据社会反馈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并将就业指导作为一种目标,贯穿于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学计划的设计和实践之中。

3.职业素质培养要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大学生终究要走出校门接受社会的检验。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教育是一种职业培养的教育。学生求学,不是为了空洞的理论,而是为了就业而储备各种技能。因此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都应贯穿职业素质的培养。它是指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以及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当然,良好的职业素质要经历一生的实践磨练。社会对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职业素质的检验,主要是看其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遗憾的是,由于目前的大学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并不看好,从用工成本考虑,许多用人单位宁愿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这也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弥补这一缺憾的有效方法是,将职业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适应能力,让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二、在延伸方面,应重构就业指导实践体系

对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不仅要对就业指导观念进行更新,更要对就业指导机制进行创新。因为只有落实机制创新,才能开创就业指导工作,从而真正实现就业指导实践体系的重构。

1.学校就业指导部门要向职业化、专门化发展,突出服务职能。高校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做到三个“到位”,即机构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在三个“到位”的基础上,就业指导工作要突出两个方面的服务:服务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架起双向选择的桥梁。专门化、职业化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将弱化管理职能,把毕业生“产品化”。产品要进入市场,就必须进行市场开拓,进行市场推销。就业市场开拓可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市场调研,通过调研了解就业市场的宏观需求趋势和搜集就业需求信息,为毕业生就业方向及就业区域选择提供可靠的参考。二是市场服务,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密切联系,注意建立长期稳固的供需关系和就业基地,要建立和完善校内一级市场,包括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尤其是无形市场(即就业信息网,其具有信息传递迅速、便捷、功能多等优势,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效能),要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促进毕业生就业。

2.高校就业指导服务要向全程化、立体化发展,突出教育职能,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作为职能部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必须形成全程化、立体化的工作实践体系。一是就业指导的对象要全程化。目前绝大多数就业指导对象集中在毕业年级或临近毕业年级的学生,将低年级学生作为指导对象的学校相对较少,这种方法已不适应目前就业形势的要求,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二是就业指导要从季节性转向常年性。就业指导是将教育、服务、管理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即不同于一般的日常事务性工作,也不等同于忙闲不分的季节性工作,必须有意识地将就业指导服务贯穿于整个学年之中。三是就业指导的内容和方式要多样化。在内容上以政策指导、信息指导和咨询指导为主,在方式上以校园招聘会、就业指导报、个别咨询为主,同时内容和方式要多样化。当然,就业指导的全程化、立体化也体现在各个年级不同阶段的就业指导方式和内容的差别上,例如在就业素质培养方面,对一年级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系统介绍专业与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及职业对人的要求;对二年级学生主要侧重于如何塑造和完善自己,努力学习基础知识并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三年级学生侧重于如何使自己更具有个性和特点,努力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增强就业的自主性并对自己的将来能够做出决策;四年级学生则主要根据择业期间的特点和困惑,对其进行政策、技巧等方面的培训和指导等等。

3.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向科学化、系统化发展,强化反馈功能。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联系社会的纽带,对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主动适应社会需要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面对扩招后的就业形势,国家对高校就业政策实施政策引导,把毕业生就业状况纳入高校评估体系,就业率成为检验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核心指标。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空前的转变。就业指导工作联系社会,沟通市场,承担起市场需求信息反馈的重任。为此,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密切注视市场变化,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就业形势及其趋向,对未来人才消费进行超前预测,从而为学校调整和确定自己的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供有力的参考。具体讲,可借鉴发达国家开展就业指导的成功经验,创建适合我国情况的就业指导方针,把市场人才消费与学校人才培养纳入科学、系统的视野,强化就业指导实践的反馈功能,真正使就业指导的触角伸向大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为高校培养适应社会所需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简介:

张晓芳(1957-),女,陕西华县人。西安外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高校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