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学研合作创新教育提升高校工科教学质量研究

2009-08-21李和平肖忠跃罗淑平赖成瑜

继续教育 2009年8期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李和平 肖忠跃 罗淑平 赖成瑜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现状,说明了高等工程教育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起着主要作用,探讨了系统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分析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以及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进行产学研合作教育几种模式的比较,通过在部分研究生和本科生中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初步实践,探讨产学研合作教育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创新能力的状况

我国工程技术人员总数已达1000万,居世界各国之首,但人均产值却很低。每百万元产值的工程师人数,我国约为美国的16倍,德国的13倍。不久前中国工程院曾对我国500强中的39个大型企业以及来自50个企业的近4000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了有关创新能力问题的调研。从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创新潜力,但受学校教育和工作环境的影响,其创新精神和综合创新素质与时代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工程技术人员的创新动力、创新目标和创新毅力都非常缺乏。

当前,尽管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创新活动的比例和人均项数还比较多,并且从各企业技术创新情况看,原始性创新活动很少,高水平的创新成果更少,因此,拥有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产品很少,造成企业参与国际技术的竞争力很低,经济效益也很低。目前,企业中最缺乏的是既懂现代科学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的高水平、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市场需求分析能力、创意和策划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抗挫折能力亟须加强。高等工程教育是工程技术人员培养的主渠道,对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等的形成起着主要作用。不少企业反映,目前大学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工程教育中工程训练不足,只有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缺乏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训练,这样难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工程综合与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以保证,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当今迅速变化的科技与生产发展形势。

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涵义与运行机制

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及政府的相关部门为追求发展目标在利益驱动下,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其活动结果是实现了资源在新起点的配置。企业、学校和科研单位是合作创新主体;以追求发展为目标;核心问题是利益,是利益的分配与再分配以及由此确立的法律关系,这种合作的内容是发挥各方优势,相互协作实现资源的新配置;合作结果是产生先进的经济和社会科技成果。

产学研合作存在一个“出生-成长-消亡”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机制引导合作的健康运行。

合作建立的前期阶段,主要工作是寻求合作伙伴,涉及到选择机制;合作关系建立阶段,则需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和责任,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作为今后开展合作的指导;合作正式运行阶段,利益分配机制协调管理合作各方的关系则十分关键;合作结束后,还应当对合作进行评价,吸取经验。

产学研合作创新有利于经济技术一体化的发展,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有利于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全面提升国家的竞争力,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加快发展。因而深入系统地剖析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内涵、分析创新合作体的内、外部关系、探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对推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三、产学研合作创新教育型的有效形式

我国培养的工科类大学生虽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创新精神不足,学生个性不强;毕业生进入社会缺乏竞争力,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要求。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一)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优势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创新意识需要在对创新氛围及过程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中得到升华;而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各种的实际训练,只有通过具有实际价值的创新实践,提炼出具有真实意义的策略、手段和方法,才能在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创造知识和技术并取得有价值的成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情境恰恰具备了这些无形的条件。产业与科研系统较之学校教育系统更直接面对知识、技术创新的实际,尤其是一些高科技产业与高科技研究部门更是立足于科学技术的前沿。这种优势一旦补充到大学,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会是一种飞跃。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主要区别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兴起,从根本上讲正是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进入社会的竞争能力。产学研合作教育与传统教育在教育观、教育的目标及手段、教学的切入点和主要特征诸方面均存在显著的不同。

此外,传统教育比较重视智力素质的开发,产学研合作教育则重视综合素质的开发;传统教育比较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实时性,产学研合作教育则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可持续发展性。

(三)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比较

我国于1985年引入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先是民间进行有组织的试点工作,后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计划的试点工作,进而纳入政府教育教学改革的总体规划中。但是,直至目前,产学研合作教育在我国仍处于试验性实践阶段,从进展情况来看,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办学模式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产学研合作教育中已有较多尝试的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模式一:工读结合,工学交替;

模式二:共建实习基地,学生顶岗锻炼;

模式三:分散式合作教育;

模式四:校内合作教育;

模式五: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开发;

模式六:以科研项目为载体的合作研究与开发。

然而,若立足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工科大学而言,在这些模式中,模式一至四主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难以达到实际意义上的创新能力培养,同时推广起来亦存在一定的障碍。模式一的工读结合、工学交替,完全依赖于企业的积极性,效果不稳定;模式二既存在学生顶岗的安全性隐患,也会因技能欠熟练而影响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由于各高校都扩大招生,学生短期难以集中找到社会实践机会,所以模式三实效有限且难以管理;模式四需要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金,同时学生在模拟的环境里感受不到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所面临的竞争、挑战和危机感。相比之下,采用模

式五和六,并辅以必要的社会生产实践,则更易推行,效果也会更好。

四、培养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一)破除学生的自卑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

为了破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树立创新的信心,我们拟在机械制造专业开设了“机械创新设计”的课程,对学生进行创新理论的系统教育与训练。首先,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创新,坚信自己具有创新能力。其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创新的“有心人”。

(二)整合课程,加强学科间融合

基础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另外现代工程技术已成为由研究、开发、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多环节的系统工程,现代工程所具有的科学性、社会性、创新性、复杂性等特征日益突出。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在工程教育的培养体系中必须增设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课程,建立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三)建立和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强化工程训练

加强实践训练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动手的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高等工程教育者都比较清楚的。

目前,我国高校与企业的联系虽然依然存在,但企业在工程训练方面的纽带逐步削弱,在工程训练方面所起的作用已经甚微。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学校只能将工程训练的中心转移到校内,来发展校内的工程训练中心,以弥补以上的不足。然而,学校内的工程训练并不能完全替代学生在企业进行的工程训练,因此,必须尽快打通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路子,否则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工程素质方面,难以取得与当今世界水平相匹配的效果。

(四)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创新教学环节

工科专业一般有4~6个课程设计,这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设计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比如,机械设计制造专业中“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的课程设计。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中,变速箱涉及的机械设计问题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教学的第一部分仍让学生设计齿轮变速箱,第二部分可以增加创新设计内容。

(五)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毕业设计教学环节

毕业设计是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是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的重要结合点。提高该环节综合训练的效果,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要培养适应21世纪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创新性课程设计题目延伸研究

由于课程设计时间比较短,学生的创新思维往往只能停留在形象思维层面,产品设计虽有一定的创意但往往还比较粗糙,离完善的实际产品还有一定差距。选定创新设计的题目进行研究可以使学生有机会对自己构思的作品进一步研究,也可以让他们真正有机会从头至尾完成一件作品。

2将专业研究的前沿内容引入毕业论文

将专业研究的前沿内容作为毕业论文,比如,选择敏捷制造、绿色设计与制造等方面的题目交给考取研究生的学生进行探索性研究。通过几届学生的实际操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学生基本上都能在规定方向上做出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在资料查询、发现新问题、制定研究方案、解决问题的策略及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将来从事相关专业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产学合作完成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

通过产学研合作完成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接受现代工业技术训练的良好的工程环境,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是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尽快适应企业环境的最佳途径。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1)岗位培训与毕业设计相结合

这种方式可以在学生与某企业有签订工作的意向中进行,毕业生在企业的岗位培训与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部分结合并在企业进行,指导教师由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担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来自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2)完成工程项目

这种方式是企业提供题目,给学校提供一定的设计(开发)经费,成果归企业所有,并限期完成。学生部分时间在校内设计,部分时间在企业调试,由企业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料、设备和师资等方面的资源,开发出质量较高的产品,也有利于学生的管理。

(3)开发工业产品

毕业设计的成果是一个有广阔市场前景的产品。在进行设计前必须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当学生毕业设计的成果是适销对路的产品时,满足了市场的需要,就可以刺激企业购买成果的欲望。这不仅为学校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不言而喻的。但这条路是比较难走的。走产学合作之路,使产学“双赢”,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如何使企业“赢”,从而使之产生热心合作教育的“驱动力”。

(4)双导师制培养研究生

校企合作共建研究生培养基地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探索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新模式。研究生培养基地采用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学校聘任企业中有着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带头人作为学校的兼职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学校和合作单位分别指定导师,按校方的要求,共同指导研究生。研究生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后,进入培养基地,由合作单位的兼职导师进行指导,形成了一种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深入一线参加研发的实践中提高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五、实施创新教育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注重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

创新教育就是要探索创造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是与传统的“应试教育”相对立的。所以,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首先要注重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要从科技革命和现代化建设出发,变狭隘的人才观为全面的质量观;变传统的教学观为创新性的学习观。

(二)注重教师在创新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力量。创新教育只有依靠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才能取得实效。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学校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改立项的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要逐步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努力创造机会让教师进行再培训,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创新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人的创造力是一个复杂结构,它由多种因素构成,在这些因素中,人的兴趣最为重要。高等学校的创新教育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是培养大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前提。

(四)注重创新环境的形成与优化

创新教育环境的好坏,是关系到创新教育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要注重营造有利

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氛围和环境,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人创造力发挥的竞争激励机制。

(五)注重教学管理的创新

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对教学工作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因此,开展创新教育,学校的教学管理必须要跟上,要逐步改变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管理观念落后、管理制度僵化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等弊端。学校领导和教学管理人员要树立起管理的新理念,开辟新思想、新思路,探索管理的新方法、新途径,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高教管理人才,以开创学校创新教育的新局面。

(六)注重整合资源扩大人才培养覆盖面

现今,各高校纷纷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支持大学生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但学校还应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学生创新周教育、学生第二课堂、大学生科技竞赛、大学生科研项目立项等活动加以整合调整,构建一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培养体系,对每位在校本科生提出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具体要求,以提高各项基金的使用效益。

大学创新和服务要始终坚持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在适应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大趋势中发挥作用。当今世界,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类型的国家都充分认识到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在前沿技术、基础研究的发展以及在创新型国家的构建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大学的创新能力、使之更好地发展成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是世界各国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我们要通过教学评估有效地促进高等学校教育思想的转变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形成,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改善办学环境和办学设施,规范教学管理和教学制度,保证高等学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重点课题(08Z D062),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JXJG-08-15-31)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在推进产学研合作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科技产业,2008,(11)

[2]杨威,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0)

[3]陈至立,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

[4]周济,创新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灵魂[J],中国高等教育,2006,(Z1)

[5]余寿文,王孙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与工程师的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

[6]钟秉林,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0,(6)

[7]杨淑蕙,赵征,胡开堂,多模式全方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轻工教育,2003,(2)

[8]吴启迪,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闭幕式上的讲话[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9)

[9]王孙禺,从企业创新能力看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4,(18)

[10]安琦,系统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

责任编辑姜雪

猜你喜欢

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创新意识下日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如何在生理学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打造“众创空间”模式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