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09-08-21

中国新闻周刊 2009年30期
关键词:北岛林彪定价

新书推荐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

潘家华牛凤瑞魏后凯主编

社科文献出版社

定价:78元

本书从城市经济、社会、建设、管理等各个层面回顾了2007~2008年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状况与主要特点,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与解读。

《旧时风物》

赵珩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定价:39元

作者通过捡拾人生经历中的片断印象和见闻感受,以亲历者的视角,追忆并讲述那些飘逝的旧时文人、琴棋书画、饮食游乐、礼俗风物。

《关露传》

丁言昭

上海文化出版社

定价:25元

关露是上世纪海上文坛“四大才女”之一,同时又是一名中共地下情报人员。在后来无情的政治运动中累受牵连。其坎坷的人生让人唏嘘。

《泸溪黄昏》

沈从文

江苏文艺出版社

定价:20元

本书是沈从文先生散文作品中的集锦,收纳了不少名篇,内容丰富,风格清新,具有相当高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窗灯》

[日]青山七惠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19元

这是一个无法处理好现实生活的年轻女性的故事:辍学在咖啡馆打工的女大学生从窥视一男子生活,进而夜夜上街窥视普通人生活。小说获得有“芥川奖摇篮”之称的42届日本文艺奖。

“不相信”开启的时代

徐庆全

度过了1960年代中后期的喧嚣,整个70年代,中国进入一个相对郁闷的年代。折腾了五六年后,“文化大革命”虽然没有按照毛泽东的意思“搞两三年”就及时刹车,但“文革”初期热情或不热情的投入者,开始被政府有意识地发配各地:那些在党和国家身居高位的人因林彪的“一号令”被遣散外地;文化界的“牛鬼蛇神”被发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而十七八岁的最热情的投入者,则被一场“上山下乡”运动所裹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了。当然,喧嚣过后的沉闷,并不意味着这场浩劫的结束,报纸依然在高唱“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各种各样的大批判也依然在进行,但是,70年代却成为一个相对特殊的年代,其特质可以用北岛在这个年代写下的一篇小说的标题“波动”来概括:喧嚣过后,一代人的质疑与反思开始像波纹一样蔓延,而在70年代长大的那一个特殊的知识分子群,则成为人们不能忽视的一个群体。

喊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并创办《今天》的北岛、偷听敌台的阿城、四处“偷书”的朱正琳、画《西藏记忆》的陈丹青、扯起“太阳总队”的张郎郎、地下读书沙龙的徐浩渊等等,都是在70年代长大的知识分子群。北岛和李陀主编的《七十年代》一书,囊括了他们的身影,并通过每个人70年代成长的不同文本,讲述了30个历史夹缝中的青春故事。他们的作为以及因此引起的“波动”,为80年代开始了种种铺垫和预演。

作为这个群体代表人物的北岛,他的70年代是从听到郭路生那首著名的“相信未来”而充满诗意的春日开始的。而这短暂的“相信”随之被林彪的“九·一三事件”所打破,在“林彪副统帅的幽灵引导”的“午餐话题”后,北岛“再次被‘文革中反复出现的主题所困扰:中国向何处去?”彻夜无眠的思索后,“一种被遗弃的感觉——我们突然成了时代的孤儿。就在那一刻,我听见来自内心的叫喊:我不相信——”。

“我不相信——”大致是70年代这群知识分子的心灵写照。北岛因为“不相信”政治是文学的仆从,开始写《波动》,开始为以后的“朦胧诗”群作俑,并随之谋划一直到今天还充满争议的《今天》的创刊;徐浩渊因为“不相信”官方政治的判决,既冒险又冒名顶替去工宣队领回张郎郎的弟弟,后开办中国第一个民间画展及被那个时代所不允许的“读书沙龙”;张郎郎因为“不相信”官方的政治判决,在监狱里依然高唱据说是列宁最喜欢的苏联歌曲《光荣牺牲》,用“乐和”的晚会方式面对可能来临的死刑。

《七十年代》主编之一的李陀表示,编著此书的最大意义在于“让今天的人和昨天直接对话”。今天的人要与昨天直接对话,我们三十多年来的历史轨迹就是参照物。1978年中国改革航船的启动,从政治高度上有很多的论述,但从民间话本来说,就是基于一个“我不相信——”,中国才能选择另外一条路。而“七十年代”这个群体所发出的“我不相信——”的呼喊,实际上为中国另外一条路的选择堆积了民意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说“七十年代”是80年代的先声恐不为过。

猜你喜欢

北岛林彪定价
我眼中的北岛
林彪最后一次题词
睡吧,山谷
扫地
欢迎选购
欢迎选购
最新出版图书
林彪之病
林彪的衣食住行与性格爱好
一颗温润明亮的珍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