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反例,防患未然

2009-07-30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6期
关键词:反例定势直角

杨 进

反例是与正例相对立的,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认识对象,也是学生认知建构中常常出现的中间形态。我们不能单靠正面示范和反复练习纠正去避免学生的错误。没有反例的衬托,正确的知识不易凸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不易到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于反例使用,贵在巧妙。只有巧妙使用,反例才能对学生的智力活动起到定向纠错、提炼升华的作用。

1.巧用反例,明析概念。

概念是小学数学中最为基础的知识。教学概念时,不但要让学生弄清“是什么”,还要搞通“不是什么”。巧用典型、生动、直观的反例,对易于模糊的概念进行比较、辨析,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循环小数概念中的“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两个关键的词语缺一不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个概念,可以举出类似下面的反例:0.200820082008,3.14159265358979……。经过辨析学生认识到,第一个虽然“2008重复出现”,但并没有“依次不断”;第二个虽然小数位“依次不断”。但并没有“重复出现”一个或几个数字。因此都不是循环小数。通过这样两个反例,往往可以加深学生对循环小数概念内涵的理解。使学生清晰知道“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2.巧用反例,深化理解。

恰当的反例能从另外一个侧面理解概念或规则的本质,弥补正面教学的不足。例如。学习“等腰直角三角形”时,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内涵丰富,由“两边相等”、“有一个角是直角”、“是三角形”三个属性组成。一些学生学习后,不是丢了“等腰”,就是忘了“直角”,有的甚至丢了三角形三条边“首尾相连”的性质。对此要适当举出反例,如把等腰三角形与等腰直角三角形及时比较,凸现“直角”,否定错误的认识。另外,“等腰”“首尾相连”等性质亦可如是强调。因此,当学生对内涵丰富的知识感知不全时,可通过列举数学反例,凸显出所学知识中易为学生忽视的本质属性,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认识。深刻理解。

3.巧用反例,突破难点。

退位减法,难点是哪一位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一当十再减,学生很容易发生习惯性退一或退一后仍用原数相减等问题。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可以构思、设置这样的一组反例,故意让学生找一个正确的竖式(都是错例,然后由学生诊断,再集体订正):

这种情况下,学生通常会因为自身对“退位减法”理解不深而真的找出一个认为正确的题目,三题都会有人误认为是对的。这时,我并不急于一一纠错,而是让学生自己去验证。当结果都错时,他们有的已知其所以然,有的还有疑惑,强烈想知道自己错在哪儿了,此时教师不说学生也会相互指征了。找“错”的过程,学生自然会去辨别,去思考该怎样退位的问题。三个反判的三个方面能使学生更深刻、全面的理解退位减法的本质,熟悉计算的方法。巧用反例,引发学生积彀思维,在逐步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对退位减法掌握趋于全面。

4.巧用反例,打破消极思维定势。

教学“比多比少”的实际问题,学生往往见“多”就加。见“少”就减,形成思维定势。在对比教学中,我们可以用实物或画示意图强化数量关系的分析,使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加,为什么要减。破除学生“见多就加”的思维定势,为引导学生从分析数量关系入手来解决实际问题创造条件。如果教师能在习题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常见反例的识别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使之从全面地分析数量关系入手,正确判断算法无疑是有帮助的。

数学教学不仅应从正面讲清概念、性质、法则、公武等基础知识,认清知识的正面形态,还应从反面诱导学生弄清易于混淆和失误之处,使之在反例的“牛痘”接种下,增强认知的免疫功能才能牢固掌握知识,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适时地引进一些反例,恰当地引导学生从反例中构建,能促使学生在不断辩证中深化、完善数学概念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分析理解知识以及正确判断、运用的能力。

猜你喜欢

反例定势直角
缘起“一线三直角”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几个存在反例的数学猜想
多少个直角
化归矩形证直角
活用反例扩大教学成果
初识“一线三直角”
利用学具构造一道几何反例图形
以处理“圆周运动问题”为例谈思维定势的形成与对策分析お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