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快乐的鞋

2009-07-24杜晓光

老同志之友 2009年12期
关键词:蛋皮脚心坑里

杜晓光

老家在安徽淮北地区。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农村都是做鞋穿,用的是家纺的粗布。对他们来说,鞋子有两个作用,一是不扎脚,二是给他们玩鞋底游戏带来了方便。农村的孩子与大自然亲近,习惯了光脚踩在泥土里,赤膊与太阳交流,他们的游戏简单带有自然的野性,内容却丰富实用,随时随地即可进行。

掏鹕鸪

这是一个月光下的游戏。

用“抽八”的方式,找到一个掏鹕鸪(鞋)的人。小伙伴们都伸出一只手来,一个接着一个攥着下面人的食指,摞成了一个大糖葫芦,个子小的踮着脚才能够到,然后,最下边的抽出手指再攥最上边的食指,嘴里念着:我抽一。大家依次抽依次念:我抽二、我抽三……等有人念“我抽八”时,就有掏鹕鸪(鞋)的人了。

余下的伙伴们,靠着墙根站成排,都把双手背到身后去,把一只鞋子在身后传递着,大家一起伸着头,摇晃着身子,嘴里不停地叫着:咕咕咕—咕咕咕—好像自卫又好像挑衅。所有的人都成了保护小鹕鸪的老鹕鸪,背后所有的手都好像在传递着那只鞋子。掏鹕鸪的根本无法认定鞋子在谁手里,只有根据每个人的动作表情来猜测目标,确定了一个目标便猛然扑上去,三次五次很难成功,掏不到鞋子时,那个拿鞋子的人眼疾手快,劈腚就是一鞋底。等他转过身来,鞋子又不知传到哪个手里了。他往东扑,人家就往西传,有了怀疑的目标,又担心掏不着被人家揍了屁股。不够机灵的,不知要挨多少鞋底。直到他从谁手里把鞋掏出来,那个人才能把他换下来。这个游戏紧张、刺激,常常玩到半夜才散去。

翻鞋底

三个伙伴脱了鞋子,喇叭失脚地对面坐了,各人把自己的一双鞋并排摆在面前,两只手握住鞋尖,手腕一抖,鞋子翻起跟头来,落地时鞋底朝上叫“白”,鞋面朝上叫“黑”,翻成两个黑叫“清官”,翻成两个白叫“老曹”,翻成一黑一白叫“蛋皮”。出现两家一样的,还得重翻,直到三个名称都定下来。老曹扳起蛋皮的腿,清官拿鞋底啪啪地打蛋皮的脚心,口里唱着:车拖对车把,啥时候见面啥时候打!开场后,老曹又接着唱:老糙婆,去包烟,包不来,打三千!蛋皮咬着牙,忍着痛,问:包来吗?清官若回答“包来啦”,就住手不打啦。若不想饶他,就回答说“没有”,继续边打边唱。有时候脚心都打得通红,蛋皮疼得掉眼泪才能饶过。

尿鞋底

尿鞋底又叫老鼠失火,是男孩子的恶作剧。先相距一尺挖两个坑,两个人分别脱下一只鞋,平放在坑里,中间挖一道小沟将两个坑连起来,再垂直挖一道沟,成“丁”字形。抽掉布条子的裤腰带,对折,两头插进两只鞋里,把鞋和裤腰带用土埋上,夯实,慢慢地抽出裤腰带,这样就有一个暗道分别通向两只鞋壳子里。两个人分别在暗道口上尿一泡尿,再扒出坑里埋着的鞋子,尿湿了谁的谁倒霉。

现在的孩子都长在福窝里,不再有衣衫褴褛的概念,却从小就背负起了读“大学”、“博士”的重任,只期望孩子“学而优”,将来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再苦也不愿苦孩子,极尽所能让孩子吃穿,而脚登耐克的少年,被沉重的书包压得弯腰驼背,不得不用“背背佳”支撑,哪里知道父辈曾经有过“快乐的鞋”?

猜你喜欢

蛋皮脚心坑里
小山羊掉进坑里了
家乡的美食
——蛋皮燕
围 观
学做蛋饺的“艰难历程”
家乡的风俗
常搓脚心胜过吃人参
手心拍脚心 健康益处多
蒜末敷脚心去虚火
一个坑与六种人生
缤纷炒面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