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学美术教育中基本功训练的思考

2009-07-14梁玉玺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基本功美术教育

梁玉玺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美术教育;基本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09)05-0059-01

改革之前,美术教育重视学生的能力,即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教师上课传授的是绘画技法,专注于提高学生的双基能力。实践证明,让学生把全部学习精力放在双基上,显然违背了科学规律,它忽略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养,也抑制了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这次课程改革中关于基本功的问题淡化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的提出,使中小学美术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表达、提高学生的美术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但是,在“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有些老师对双基问题避而不谈了,只一味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甚至把单纯的创新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结果使有的学生基本绘画水平达不到要求,学生只按自己的心思胡涂乱抹,造成含意不清、造型不准等问题。由此看来,在基础与创新意识培养的认识上产生了新的问题:怎样使二者结合起来,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进行反思。

我们不只是要求学生画东西基本准确,还应该要求他们能向观众传达出他们的思想和意图。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创作个人作品能有效地训练创作能力。试想,如果学生只能照猫画虎或者画得猫不猫、虎不虎,让人看不懂,不仅说明不了绘画内容,而且也会缺少思想感情表达,就像上音乐课一样,没有旋律、音调不准,别人不知道你表达的是什么心声,如果基本功和创造性这两者能较好结合,那么画面就会显得生动。当然,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但是教师在培养学生时,应该因材施教,每个人的想法、气质都不同,但其画面的精神、观点、思想传达要尽力做到准确,这样才能突出美术创作课的特点。中学美术教育的目标虽然不是培养美术家,但作为美术课程的基本功还是应有基本的尺度。

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提出了“U型曲线”的发展模式。他认为儿童早期的绘画表现在5岁左右处于“U”型的左高峰,大约在8至11岁之间跌到“U”型的谷底,这时若持续于绘画方面的努力,就有可能达到“U”型的右高峰,从而成就完整的“U”型发展。

因此,我们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对学生绘画基本功的培养应有新的认识,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初中毕业,要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美术素质教育体系,从最初的几何形到初中的人物、建筑速写等,这些基本绘画能力训练必须始终伴随课堂。例如:讲透视现象,应包括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物体结构,在掌握了这些以后,再学习人物绘画、技法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画人物动态的要领,之后就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己画一幅有场景的人物创作;当学生大致了解了人物的画法后,就可以任意自由创作心目中的人物,其表达就会比例适当,动作协调,基本上能表达出绘画意图来。

再如学习色彩理论时,学生掌握了色彩中的亮度对比、色彩的冷暖关系,知道了这些基本知识后再进行自由创作,学生会懂得色彩如何搭配是合理的,当需要特殊表达情节和感情时,就可用色彩来烘托,把想要表达的意思准确地传递给观者。

综上所述,双基依然是绘画的基础,不能丢,丢不得。只有抓双基、重能力,使“素质教育和创新意识”在此前提下,二者有机地结合、渗透,才能使学生的美术能力得到提高,学生才能在更大范围内进一步自由地发展,描绘出好的作品来。

猜你喜欢

中小学教育基本功美术教育
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
中小学教育管理机制研究
发展心理学在学前教育和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
浅谈小学生的美术教育
基于视觉识别时代的学校美术课程
听障儿童美术教育方法研究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平面向量的基本功,你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