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教学问题呈现 实施有效课堂教学

2009-07-13郭克勤姜野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09年9期
关键词:包弟文本课堂教学

郭克勤 姜野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课标”的要求,引发我们对于传统教学行为方式的思考,促使我们在个案教学中,针对文本的具体情况。生成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探究习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下面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就语文教学中问题的呈现,谈几点看法。

一、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语文问题的呈现要巧角度、富有机智性

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纽带,能够体现文本阅读是一种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以往语文课堂教学,大都沿袭“解题——交代时代背景——简介作者——正音辨字——划分层次概括段意——分析课文——归纳中心思想——概括写作特点”这样一个常式结构组织教学。实施课程改革,确立在实践中育人为本的教育观、主体性的学生观和主导性的教师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完成教学任务,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必须正视的实现问题。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为例。课程改革以前,我们讲授这篇经典演说辞,会习惯性地围绕马克思既是一个思想家,也是一个革命家这样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提问,阐释文本意义;有时也会就文本第三段的复杂单句和部分关联词语,做一些字词句法的分析理解。课程改革以后,如果还是囿于这个套路,提不出创意性的问题,那就很难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

为改变这种状况,许多老师作了有益的探索。在一次教学研讨课上,有位老师课文一开讲,就给学生们呈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哪位同学能够说一说这里为什么用‘英名而不用‘名字的真实用意?”问题提出之后,老师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进一步设疑、质疑、存疑,逐步引导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场景,提示、分析、讨论、交流;与此同时,老师还不断地板书着理解文本的关键词语,当最后一个问题阐释完毕后,黑板处凸现了“英名=思想家+革命家+人格魅力”这样一个简洁的等式。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问题呈现。教学的成功就在教师善于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的楔点。提出“英名”的思考,旨在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盘活全文的层次结构。教师从问题的呈现而人,又以问题的解决而出,整堂课机趣多变。反映了教师严密的教学思维过程。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最早的《莱茵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2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这段陈述,平实、客观,通常情况下老师是不会提出积极的问题来的,但在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老师眼里,却可以琢磨出极具启发性质的问题来。“请同学们做一道简单的算术,算一算括号里的年数跨度,看看这些抽象的数字背后,隐含了哪些深刻的寓意?”

分析上述实例,我们不难发现巧角度、多机智的呈现问题,体现了我们对写在“课标”上诸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等要求的有效的教学实践。重视巧角度、多机智的问题呈现,需要我们吃透文本,钻研教材。灵活捕捉那些看似平实、细小的言语、意义和细节,需要我们改变教学思维定式。根据不同文本。不同教学对象设题质疑,需要我们让学生在“经历、感受、参与、讨论……”等具体活动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语文问题的呈现要分层次、富有针对性

“课标”将课程目标分解为“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种能力发展和“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教学子目标。从阅读认知的角度来说,感知性阅读预习——理解性的讲习——应用性的练习——巩固性的复习已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似乎更注重文本阅读中各种问题的呈现。为了应对情况的变化,我们不妨借鉴《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朱绍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的提法,分层次、有针对性地“从文本矛盾处寻找”问题,“从强调处寻找”问题。“从反常处寻找”问题,“从文本比喻和概念处”寻找问题。以此提高问题呈现的质量。

《小狗包弟》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二篇文章。它叙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再现了作者一段复杂的心理历程,溶人了作者的悲欢怨恨之情。本文能力目标是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和记叙与抒情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教学的难点是领悟作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感情,培养学生反省忏悔意识。怎样完成上述教学目标,有效地呈现问题最为关键。针对本文,部分老师会给学生呈现以下几个问题: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看情节是怎样围绕小狗包弟展开的?2、文章“楔子”部分除了引起下文之外,这部分内容有没有其它作用?3、作者在介绍包弟的来历和描写了人与狗的相处时,突出了包弟的什么特点?4、作者为何要突出小狗包弟这些特点?5、小狗包弟成为包袱的原因是什么?6、送走包弟后,作者为什么先是感觉轻松,随后觉得沉重?7、整整十三年零五个月过去了,“整整”一词有什么作用?应该说提出上述问题,对于学生理清文章结构,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了解叙事说理的表现手法,体会以小见大的艺术方法,落实“双基”教学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我们再转换一个角度,结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就会发现这些问题的设置还只是停留在文本一般性层次结构的分析理解上。这样的问题,指向的不过是文本浅层的阅读,解决的是文本读得通与不通的问题;倘若重视文本思想内容方面的问题呈现,那就是文本深层次的解读,解决的是文本读得懂与不懂的问题。

《小狗包弟》作为巴金《随想录》中的名篇,其主要价值还在于它的认识和教育作用。作者讲述小狗包弟在“文革”中的悲惨遭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疯狂年代的惨无人道的现实;小狗包弟的悲惨遭遇留给作者心中永难磨灭的创痛,表达了作者深重的悲悯、歉疚和忏悔之情;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种深刻反省、自我拷问的警惕人心的勇气和力量,让我们感受到巴金人格的伟大。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还可以再拟几个深层次的问题,让学生们学习思考,譬如:1、“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联系作者创作时间,说说作者复杂的心理活动。2、“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作者究竟怀念包弟什么?“歉意”又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文本写了两个“人与狗”的故事。前一个写狗对人的忠诚,后一个写人对狗的背弃。两者比较,我们体

会到了哪些深层含义?像这样一题多问,分层设疑的问题呈现,不仅关照了文本层次与结构、内容与意义等不同层面的话题,而且也兼顾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对于突破文本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体会文章所蕴涵的丰富感情,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善待他人的美好情怀,无疑有着积极的教育引导作用。

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课堂教学问题的呈现,就是要开启学生“另一只眼睛”,依据文本的不同情况,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分层次提出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实现阅读理解的终极目标。

三、实施有效课堂教学,语文问题的呈现要客观些、富有导向性

课程改革给老师的角色进行了新的定位,要求教师不宜用过多的时间来表现自己的富有,而是腾出尽可能多的时间与空间给学生去思考与创造。教学中,个别老师把握不好这个尺度。在课堂问题的呈现上,常常出现两种错误倾向:第一,问题的呈现与文本缺少必然的联系。不是游离于文本知识技能目标之外,就是给“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贴标签,设置空洞无物的话题。有位老师教完《琵琶行》(并序)之后,在引申讨论这个环节上曾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文艺界新人层出不穷,但很多人似流星如云烟,昙花一现,正应了那句‘花无百日红。对这种现象你怎么看?”,还有一位老师在学生学习《况福》的分组讨论中设题为“比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异同”。这是两个极端的不良问题的设置,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部分老师对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呈现问题认识的缺失。我们主张教学问题的呈现,应该建立在学生所需要的所有信息已得到直接或间接的了解认识的基础之上,尤其是那些拓展性强、开放度大的问题呈现。更应该与文本内容密切联系,要注意问题的价值导向,注意与教学过程中的目标保持一致。

第二,对于学生问题的回答模棱两可。有些老师曲解“课标”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多重对话”的正确含义,就学生一些问题讨论的结果。甚至是很出格的理解,视而不见。听而未闻,不做任何评判,好像自己一发表意见或指出学生的错误,就破坏了学生主体地位,就违背了创造性阅读的原则似的。某位学者也曾认为:“教师在有争议的内容时,应恪守中立的原则,并保护所有参与者的不同观点。”对于这一说法,我们不能苟同。教师确实应该保护不同观点。但也应以个人的意见参与问题的提出和争议。建构主义的学生观非常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发展,但也不否认外部的引导(即教师的影响作用)。况且,教师表明自己的看法,并不一定就是否定学生的观点。我们认为。问题由教师呈现,经师生分析理解,合作交流,到问题最终的解决与答复,每一个环节都是问题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教师给予学生某个问题的确切意义上的答复或界定,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学负责,就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

猜你喜欢

包弟文本课堂教学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害”与“被害”的叙事:延展《小狗包弟》最重要的张力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重读《小狗包弟》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小狗包弟》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