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馆管理中的效率主义与《道德经》管理思想

2009-06-24郭鸿昌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道德经以人为本

郭鸿昌

关键词:效率主义;《道德经》;以人为本;图书馆人性化管理

摘 要:效率是一个组织追求的核心目标,要提高效率,就需要有一个高超的管理办法,《道德经》作为影响国人思想至深的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管理价值,被国内外很多人、企业或组织所认识,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并将他作为一种成功的管理方式被现代社会广泛运用,在图书馆管理中灵活运用《道德经》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1-0012-03

1 效率主义的产生及其发展

效率主义与管理思想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而出现的。18世纪中期以来,由于工业革命的社会化大生产、劳动专业化和细密的分工以及生产工具、工艺的快速改革和更新等因素的推动,人类社会的生产能力和财富积累较过去几千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景象不仅鼓舞着新兴资产阶级不断地追求更高的生产目标和利润目标,而且也引起许多学者、特别是经济学者们对效率的高度重视和对效率主义的极力推崇。亚当·斯密曾在《国富论》中以生产大头针为例高度赞扬专业化的劳动分工为效率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好处。他在看到劳动专业化好处的同时,也预见到它对劳动者带来的负面效果,正如他所说“一个人如果把他一生全消磨于少数单纯的操作……他自然要失掉努力(精神上)的习惯,而变成最愚昧最无知的人……他对自身特定职业所掌握的熟练技巧,可以说是由牺牲他的智能、他的交际能力、他的尚武品德而获得的。”但是,在亚当·斯密看来,劳动者在这方面的牺牲,相对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社会利益的增长而言是极为次要的。

19世纪末,美国工程师泰罗发起了科学管理运动,他充分利用了当时企业中管理者享有的绝对权利,对各种职位中劳动者的操作手段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改进,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每一个职位上劳动者的“科学”的操作方式和饱满的工作量,并用“工作规范”这样的书面形式确定下来,然后要求每个职位上的工人严格地按照“工作规范”所规定的工作内容和操作方式进行工作。泰罗坚信,只要按照效率主义观点来进行管理和生产,企业的“饼”就必然会越做越大,分配将不再成为问题,从而,劳资对抗将会消失,劳资友谊将会增进。这在当时对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受到了企业界普遍的欢迎,并在欧美国家中迅速传播和推广开来。然而,尽管科学管理运动促进了效率的提高,但它却是以漠视人的尊严和牺牲人性为代价的。由于这种管理科学是建立在违反人性的基础上的,因此,它在促进效率提高的同时,同样也产生出许多负面的效果。其中最显著的负面效果,就是工人和工会对泰罗制科学管理的普遍抵制。而且企业实行泰罗制后,企业生产出的“更大的饼”丝毫没有减轻劳资双方在分配问题上的分歧和争执,工人的生产热情并未提高,劳资关系却进一步恶化,劳资对抗进一步升级。

科学管理运动是效率主义的产物。在科学管理运动时期,泰罗及其同时代的管理学家们确实已向科学管理迈出了第一步。但由于管理的核心是对人的管理,而当时的管理学家们对人的认识尚是缺位,或者说是肤浅的,从自然情感出发这是不合理的,这并不能提高劳动者工作的热情和创造性精神。

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在政治民主、工业民主以及行为科学、管理科学的推动下,效率主义管理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人本主义管理思想日渐兴起。由于经济全球化和构建现代科学管理的需要,世界上许多管理学者都在“寻找东方”中把目光由西方管理方式转向了中国《道德经》管理思想,并将它广泛地应用于企业管理与政治管理。

20世纪80年代,我国刚刚开放国门,国内外经济发展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发达国家珍惜时间、重视效率的精神使国人痛感岁月蹉跎、时不我待。在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比较中,人们意识到我国以往实行的计划经济、平均主义、无视效率、浪费时间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导致贫穷落后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如此,祖国大地上出现了一句最时髦的口号“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从沿海传播到内地,深入到整个中国大陆,强有力地鞭策着中国人积极进取、脱贫致富。在效率主义思想指导下,经历20多年改革开放和重视效率的发展历程之后,今天的中国已经脱离了物质匮乏时代,各行各业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图书馆也是如此,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图书馆的馆舍、文献信息量、信息资源载体形式及服务手段等均有了质的飞跃,进入的层次也越来越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提高图书馆效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由于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这些方面还未完全发挥作用,人力、财力及物力没有产生最大的效应。

2 《道德经》产生的背景、基本思想内容及其应用

老子姓老名聃(《墨子》、《礼记》、《韩非子》等书均称他为老聃或老子。),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生于春秋末期,曾任东周王朝的征藏史(也就是现在的图书管理员),掌管图书。老子时代是社会发生大变革的时期,原来的政治制度、法令礼仪已不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而统治者为了稳固统治,采取各种手段和途径来治国安民。然而,由于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私利而恣意妄为的行径,致使治国更加腐败、社会更加混乱,加上国与国之间频繁的战争冲突,导致天下愈加无道,百姓欲生不能,这些事实是老子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和感受的,不免会冲击其生活、触及其灵魂,并给予其深刻的教育和影响。在老子五、六十岁的时候,老子失去官职,赴秦国,关尹子请他著书,他就写了《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思想内容由“道论”“德论”与“政治论”三部分组成。在道论方面,老子认为阴阳的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他由此开创了尚柔主静的辩证法。在德论方面,他倡导淳朴、无私、清静、谦让、谨慎、贵柔守弱、淡泊名利等一系列带有因循自然特征之德。在政治论方面,他最关心的就是人生和政治问题,他主张放任无为并由此创建了“无为而治”的政治理论。老子是先秦时代杰出的有所创造的独树一帜的思想家,他的《道德经》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治国安民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尼采曾说:老子思想的集大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老子》一书的管理价值,被国内外很多人、企业或组织所认识。许多人认为《道德经》更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并将它作为一种成功的管理方式在现代社会广泛运用,许多组织管理部门,不再将效率视为高于一切的价值目标,而是更加注重柔性管理或人性化管理,以此使组织得到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长期效率目标。

日本企业界更是将《老子》智慧视若珍宝,将其普遍用于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实践活动之中。日本人认为,当前世界经济竞争激烈、压力重重,而老子是主张以柔克刚的,这正符合激荡社会中弹性软化管理的需要。在现代管理中,只有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不任凭主观想象去发号施令,才能获得企业成功。松下幸之助在回答“你的经营秘诀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指出:“我并没有什么秘诀, 我经营的惟一方法是:经常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做事。”在他看来,只有“遵照超越人类智慧的伟大的天地自然法则与道理去经营,才能获得成功”。“倘使人类以其微小的聪明才智去思考问题,依照自己所想的平庸方法去处理事务,违背了天地自然的道理,其失败与挫折乃是意料中的事”。 这就是说,在现代管理中,既不攀求,亦不刻意,一切顺理而为、顺势而行,即可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日本索尼公司根据“做别人没有做的事,研制与众不同的产品”的经营理念,通过“无为”而进入“不竞争”的“无人地带”,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中,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美国宝洁公司根据“快一点抛弃新产品”的竞争战略,限制某种新产品的时间,加快新产品的淘汰进程,在不断的推陈出新中,获取了高额利润。

美国的艾博契特在他所著的《二十二种新管理工具》一书中,引用了《老子》的“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后评论说:“这句话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它代表见识不凡的管理者长久以来都在努力,但仍未有人能趋近这种‘道的境界。从某种意义来看,管理者的历史,也就是试图实践这项基本观念的历史。”

美籍华裔学者张绪通教授就老子的“道”与现代管理之间的关系,专门撰写了《“道”的综合管理》和《道学的管理要旨》。美国出版的一本名叫《未来的行政首脑》的书,还把《老子》十七章中的“功成事遂, 百姓皆谓‘我自然”这句至理名言作为行政首脑赖以成功的圭臬。甚至连美国前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也引用了老子的名句“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表达他的治国理念,使《老子》一书在美国身价倍增,成为美国民众津津乐道的哲学著作。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克·德鲁克说:“管理越是能够利用一个社会的传统、价值与信念,则其成就就会越大。”《道德经》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已经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深处,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基因。近年来,国内许多人士对《道德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研究成果数不胜数,有的电视台开辟了专栏,如贵州电视台就开设了“道论”专栏。还有专门的网站。所以,图书馆必须将传统管理思想与现代管理理念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3 图书馆管理中的效率主义与老子的《道德经》

效率是组织管理所追求的永恒的目标。不同的行为主体具有不同的性质、组织特征和工作内容,所以,追求的效率也不相同。对企业来说,高效率意味着低成本、高回报和高利润。而图书馆的效率则是用最小的文献资源投入获取最大的社会利用效应,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效率则是将最好的文献信息资源,用最小的成本,最佳的服务手段,提供给尽可能多的读者,为国家培养出更多高层人才服务社会。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一个组织的兴衰,对企业来说,如果效率低下,不仅会影响它的扩大再生产,还会有使其倒闭的可能。图书馆管理活动也是如此,如果效率低下,不仅会影响到自身职能的发挥,还会在迅猛发展的信息社会中,迅速被替代。但要注意的是效率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二者发生冲突,则只能是牺牲效率来满足人性或人的需要,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以牺牲人性来满足效率目标。符合人性或人的需要的管理更有利于效率的提高,而违反人性的管理则不利于效率的提高。老子的《道德经》是崇尚自然规律,尊重人性的经典,是一高超管理艺术,在现代管理中,灵活运用《道德经》,有助于提高图书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

3.1 运用其“道论”,在图书馆实行柔性化管理

老子崇尚“柔”,认为“柔弱胜刚强”,崇尚“静”,说“清静为人正”。这些“柔”、“静”等概念,从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角度看,都是属于软性管理的思想。“软性管理”正是当代管理思想的新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之道:尊重规律、尊重管理对象,实施人本管理。“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指事物发展的本质,也既规律。第二个道指解说,表达之意。此句意为道不是恒常,不变之道,也即道为“天下之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本源,也即规律性,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可以说揭示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兵无常形,水无常势”。用现代管理学的概念来解释,就是应实施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人性化管理的实质是满足人性的精神需求。在图书馆管理中,要善于根据馆员的性格、兴趣、专长和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以适应和满足人的心理、情感等人性方面的需求,通过对馆员人性需求的满足,有效地张扬人性中的优点,使图书馆的人力、财力及物力产生最大的效用。

3.2 运用“德论”教化、培育图书馆员工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指出:“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人的培养,应以道来教化,应以德来涵养,此即是“遵道贵德思想”。图书馆是一个学术性服务机构,肩负着知识组织、知识管理、知识服务和人才培养的重任,图书馆员工是图书馆的灵魂,是连接知识服务与读者的纽带,是图书馆组织中最积极、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员工的素质与工作积极性决定图书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决定图书馆事业的前途。因此,图书馆要加强员工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在图书馆倡导淳朴、无私、清静、谦让、谨慎、贵柔守弱、淡泊名利等带有因循自然特征之德,以此来增强图书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意识,使员工中形成一种团结、进取、无私奉献的积极力量,为读者提供最佳的服务。

3.3 运用“政治论”在图书馆实行“无为”管理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就是老子倡导的“无为而治”的思想,领导者应以“无为”的方式管好人、用好人。老子精辟地总结了管理中用人的根本方法:“尊重,谦下”。历史上许多礼贤下士的典故,就是最好的解释。“常有司杀者杀,夫代司杀者杀,是谓大匠斫。夫代大匠斫者,稀有不伤其手者矣。”其意为代专管杀人的人杀人,终必伤及自身。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而言,管理者在用人的过程中,要充分信任所用之人,尊重其处事的方式方法,尊重其人格行为,不应越俎代庖,既用人又要帮其做事,必将伤及自己。一个高层的现代图书馆领导者,要想真正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就必须在组织结构上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 在图书馆建立金字塔式的管理体系,图书馆馆长只有真正站在金字塔尖上,考虑全局,掌握方向,出主意,用干部,在图书馆实行分权与授权的目标管理,鼓励馆员提出自己真心希望的个人愿望及对图书馆的愿望,才会使整个图书馆上下一心,同心协力,有效地发挥图书馆的各项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一多,孟昭勤.从效率主义到以人为本:管理思想上的质的飞跃[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1).

[2] 王一多,孟昭勤.效率主义的谬误与危害[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12).

[3] 高享.老子注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0.

[4] 刘小龙.老子原解[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

[5] 葛荣晋.道家的“无为而治”与现代科学管理[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4).

[6] 王苑.老子“无为而治”思想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J].企业管理,2008,(1).

猜你喜欢

道德经以人为本
不贪为赢
为什么要跟《道德经》学领导力?
华子龙先生告诉你:被誉为『万经之王』的《道德经》讲的是什么?
西方人最推崇《道德经》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精细化浅析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对宪法沿革的几点思考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