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美水美皆因人美

2009-06-18李丽敏

考试周刊 2009年34期
关键词:旅游者美学美的

李丽敏

摘要: 本文从美学的真、善、美角度对旅游与自然山水、人的爱美天性等方面对旅游文化审美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旅游美学人美旅游文化审美

一、引言

旅游是人生的一种社会实践,自古就有。人类的旅游活动很早就开始了。我国古代就有许多关于中华民族的始祖和先辈们巡游各地的传说。无论是周穆王的漫游天下,古代文人学士的“行万里路”,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还是南北朝时代大山水画家宗炳提出的“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抑或是现代的大众旅游,他们在审美活动方面,都没有功利目的,都是为感悟美,从旅游中获得审美愉悦。宗炳还明确提出“畅神”说,圣人与贤者放情山水,游乐而忘返,真正目的是通过旅行游览,使人稀释烦恼,精神舒畅,得到情感愉悦。在宗炳看来,对山水的审美欣赏绝不能仅仅停留于表层的感官享受,更重要、更本质的是飞跃到悟获自然之道、宇宙之理的最高层次。他给我们勾画出了明快完美的中国旅游美学图式。

二、旅游美学

旅游美学是随着现代旅游业和旅游教育的发展,旅游学科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旅游科研的逐步深入而产生并确立起来的。(祈颖,2004)旅游美学作为研究旅游审美活动和审美价值的新兴学科,它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人们(旅游者,从事旅游业的人员)如何欣赏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揭示其审美特征,通过观赏,进一步了解这个地区和国家的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和民情风俗,加深对人类文明的体验,得到更深的美感享受和审美教育。旅游审美是主体参与性感悟世界和自然的活动。

中国传统美学讲究真、善、美一致的原则,这是古典美学的精髓。在西方美学史上,亚里士多德认为真、善、美三者是统一的,狄德罗也认为真、善、美是内容和形式的交相辉映。真即符合客观规律,真实是美的基础,不真则不美。善是最高目的,具有功利性,它是美的前提,不善也不美。美则是在真、善的基础上最佳的感性显现。追求真、善、美统一应该说是旅游美学重要特征之一。在生活中真、善、美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自然景观的旅游审美

自然景观,风景,即风光景色,也称景观,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大自然及点缀在大自然中的人造景观。大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人们习惯称之为“自然美”。而“风景美”则包括自然美及人类赋予大自然、点缀在大自然中的人工美,通常表现为二者多层次的交叉与融合、浓缩与聚焦等特点。(祈颖,2004)

在开发旅游资源、建设旅游景观方面,人们不满足大自然的恩赐,依靠物质力量和聪明才智,挖空心思,大力移植人造景观,收到较好的经济实效本无可厚非,但有些地方在自然景区任意建造宾馆、商店或索桥等,使自然美的完整性遭到破坏,把清净幽美之境变成了闹市,除了暂时的经济效益以外,更无审美可言。尽善也,未必尽美也。以风景秀丽,山水柔美著称的杭州西湖,近年来由于沿湖一带修建了一些高大的新的饭店建筑,使里湖、北山区的优美景色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这就是当事者未能保持旅游设施建筑与自然景观真、善、美和谐统一的结果。美好的景物只能在真与善的基础上,以其赏心悦目的形象,诉诸人们的感官,才能唤起人们愉悦的审美感情。

在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千万不可忘记“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原则,具体地说,它的核心是保护自然美。要审慎处理自然美与人工美的关系。一般来说,风景区应以风景的自然美为主,人工美可以充实、丰富和强化自然美,力求做到两者和谐的结合。不要为发展旅游,而去炸山填谷,毁林断流,破坏自然景观。众所周知,自然风景的形成,有其漫长的时间过程,一旦破坏,就难以补偿。黄山如果没有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等,就不会成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世界级旅游风景胜地了。

旅游资源的开发和风景区的保护,都应以真、善、美一致的原则,审慎对待。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这里有一个值得一提的问题:各地旅游部门的决策者也有一个提高自身美学素养刻不容缓的任务。

对于各地的旅游饭店建筑来说,要以建筑美学、环境美学和风景美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对饭店建筑内外环境设计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全方位的审视,特别要妥善处理好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要以人(旅游宾客)为中心,协调自然——人——建筑三者关系,要从旅游者审美心理、思想观念和文化需求出发,尊重人,尊重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进行统一的艺术构思。这里仍然要强调真、善、美相统一的基本美学原则。真,也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善,也就是实用性、功利性,引申为经济效益。在实用与经济相结合的前提下,争取将旅游饭店建造得优美舒适,千姿百态,充满迷人的魅力,以吸引中外宾客,远悦近来,宾至如归。当然,从建筑造型、庭园绿化到室内设计,均需精心设计,既要有中国特色和地方色彩,又要有时代精神。饭店建筑和美学问题,也是旅游美学重要的研究范畴。

(二)人的旅游审美

爱美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美的形象集中地表现在仪表、仪态、语言、行为与心灵等五个方面。

旅游从业人员作为旅游者较早直接接触的对象,应自觉地重视自己的仪表,设法给客人留下一个美好的第一印象。一般来说,人的仪表美是其形体美、服饰美和发型美的有机组合,应是比例匀称、发育正常的健康美,而不是追求纹身束胸的病态美。“三分长相,七分打扮”,人的服饰美要求服饰得体、和谐、入时,做到端庄、整洁、大方,不必追求奇装异服,有失仪容。发型要根据职业特点设计,基调是活泼开朗,朝气蓬勃,干净利落。不必追求奇特怪异,披头散发,给人累赘拖沓之感。

仪态是指人在行为中的姿势和风度。一位合格的导游,其姿态和风度都应有一定的感染力,其言行举止会给旅游者带来直观的愉悦感,给旅游审美活动注入积极的活力。谈到风度美,那是更高层次的美学追求。它既反映人的外表,又包含人的内在品质;既表现人的外貌、举止、仪表、仪态,又表现人的思想、精神、学识、修养、性格和气质。所谓风度美也就是人的人格力量之美,是人的外表与内在高度统一的综合表现。通常说某人风度好,决不是仅仅是指他的外表,而是内外结合起来作出评价,大略地说,应该是坚定庄重,高雅大方,潇洒脱俗,不卑不亢。旅游接待人员特别要克服崇洋媚外的心态,给人以质朴美好的印象。语言美的基本要求是准确精炼,语调悦耳,热情亲切,文明礼貌,若能稍带一点幽默风趣则更佳。

心灵美是内在美的核心。内在美的核心是善。在中西美学史上,美即善的说法颇为常见。古希腊美学家柏拉图宣称:“美、节奏好、和谐,都由于心灵的智慧和善良。”亚里士多德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是因为它是善。”在我国美学史上,最先将美善并举的是孔子,他说:“尽美矣,也尽善也。”就善而言,它应符合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行为的道德规范。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如果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那就善就美,否则就恶就丑。具体地说,人要爱国、正直、诚实、真诚而热情,不做有辱国格、人格之事,做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是中国人民传统的美德,也是我们共同的道德规范。

古人云:“人咸知饰其容而不知修其性”,就是说人们往往只注意外表的修饰,而忽视内心修养的自我完善。这的确是人们的通病。人若缺乏内在美,不论外表如何漂亮,只能是徒有其表,根本谈不上美。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和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心的美,我常厌恶他漂亮的外表。”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指出:“唯有心灵能使人高贵,自命高贵而没有高贵心灵的人,都像一块淤泥!”“人不是美丽了才可爱,而是可爱了才美丽!”诚哉,斯言。对于旅游接待人员来说,如果没有善良的心灵,就不可能做到美的服务和优质文明服务。

文化程度、知识水准和人文修养高低的差别最终成了人们审美认识层次的分野。审美的最高层次是人美,即人的心灵美。有美好的审美心灵,才会看到大自然的真实美、客观美。若没有心灵美,怕是再美好的事物也失去了他的意义。旅游审美需要人和自然的共美,才能达到旅游审美的最高境界。“诚于中而形于外”,“外秀而内美”。所以,所有的旅游工作者都应具有心灵美、行为美及仪表和仪态之美。人的美不但可以丰富,深化游客的审美体验,而且可以大大加强旅游区的吸引力。(徐缉熙,1997)

因此,人美对于旅游服务人员来说固然重要,但对于旅游者也很重要。旅游者也要加强自身修养,这样才能欣赏到大自然的真正美,才能达到真、善、美的真正统一。

三、结语

旅游美学的神圣使命告诉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去开发旅游资源,建设和利用旅游景观,提供美的服务,增添美的魅力,使旅游者在旅游审美活动中心情愉快、精神舒畅、获取丰富的美的享受,留下美好的印象。而旅游从业者和旅游者也在自身美学欣赏水平提高的同时达到人美和物美和谐统一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章海荣.从史实梳理中拓展旅游美学研究[J].东方论坛,2002,(05).

[2]章海荣.旅游美学导论[M].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3]祈颖.旅游美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

[4]杨辛,甘霖.美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大学出版社.

[5]徐缉熙,凌珑.旅游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旅游者美学美的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喀拉峻风景区旅游者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行为研究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纯白美学
旅行社未经旅游者同意安排购物属违约
“妆”饰美学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浅论生态旅游者的分类与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