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摄影策展,谁的权利在展示?

2009-06-03孙宇龙

创作与评论 2009年2期
关键词:策展摄影标准

孙宇龙

源于西方波及全球的摄影策展让中国摄影步入了新领域。2008年初第12届休斯敦摄影节,举办了总题目为“来自中国的摄影:1934~2008”的系列展览;2006年秋倍受争议的“北京影像专家见面会”,一批策展人、评论家、收藏家、摄影史家,为中国摄影师的影像咨询;此外还有众多的影像并不为我们所知。既然选择与发现,那么就有一个标准,那么究竟是谁在利用传播与展示的特权。操控把持着这个标准?

一、策展人的尴尬

策展人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即兼有摄影理论的探索者,摄影批评的经营者,又承担着摄影作品的经营这三重职能。现在这一环节变得越来越重要。一个没有价值观和艺术标准的艺术市场注定是一个投机市场。

1、摄影策展人的影像标准

艺术是没有固定统一的标准的,摄影同样如此,策展人的影像展览定位之后,就存在一个影像的选择标准。这个标准完全在于策展的策展理念。而这个标准则有很大的伸缩空间。艺术虽没有标准,但选择却是一定要有标准的。那么公认的艺术标准来判断哪些摄影作品可以代表中国的价值观和美学语言的。策展人要把握好这个分寸。要有艺术性,又要有探索性,难度是很大的,这柄双刃剑无疑让策展在钢丝上行走一样。否则,展览之后,只能说明策展人思维的混乱与逻辑的无章程。

2、摄影策展的伦理沦丧

不仅是摄影策展人还包含部分摄影师与及摄影画廊老板的道德伦理的沦丧。一些策展人完全站在市场的角度上经营摄影,他们与画廊、摄影师形成了售前、生产、售后的“一条龙”经营理念。摄影师只拍赚钱多、来钱快的作品;策展人只根据市场与藏家的兴趣爱好提供好的点子与策划;画廊则是直接推销者。

二、策展机制的缺失

传统摄影的生态环境已经改变,建构新的生态体系已迫在眉睫。目前国内摄影策展走的完全是西方的路子,存在着水土不服的问题:与国情不完全相符。国家和民营美术馆、博物馆面临同样的困境:如何健全策展机制?独立策展人如何运作?

1、环境的不成熟

探讨与摸索在继续,前行之中摄影策展定位尚不明确,没有成熟的环境与机遇问题也日渐突出,目前影像市场大多是国外较为成熟的投资商在经营,他们在自己国家的艺术运作趋于饱和情况下,把资本投入中国,是以一种资本运作的方式投资的,因为中国的艺术市场目前还只是起步,他们是最早的启动者,就像房地产商的炒作一样。独立策展人候瀚如说:“全球独立策展人也就那一二十个人吧,能走到今天的不多,我也是运气。”

仔细地审视一下国内各大摄影节或摄影展,提供资金赞助商们则和艺术会展的关联并不大,除了几家公司和摄影作品输出技术搭上边外,绝大多数和艺术行业关联不大。摄影策展环境与机制处于一个“乱世求生”的状态。

国内企业文化尚不成熟,热衷于把广告集中投放到媒体中去。对于艺术及摄影的投资还没有到“需要”的份上。当然也有少数企业选择适合自己企业形象的艺术活动或是摄影活动进行赞助。

2、影像市场“冷”、“热”膨胀

全球经济危机让过于火爆的影像市场一下子落到了最低点。影像市场的大起大落让一些摄影师无所适从。尤其是观念摄影作品的炙手可热。某些策展人一旦看好某一作品在国际拍卖场上出了高价,就着手策划类似或相近的摄影作品并组织摄影家进行“批量生产”。他们的策展是从政治角度出发,以市场的方式进行经营,短期内取得丰厚的收益,但真正的艺术藏家还是极其理性的,他们心理明白:中国的摄影市场火爆其实是一种虚火,中国摄影那些经典的纪实作品不被看好,那些长时间潜入到生活底层创作的摄影师同样不被看好,其背后关乎“资本”两个字。当然观念的作品强劲冲击波的背后还是有许多有待具体分析研究的地方,至少我们应该看清楚这是为什么会是这种样子。不要一味沉迷于一种虚像中无法自拔。沾沾自得。

当前影像市场格局,与集市、商场已没多大区别,到处充满了陷阱与危机,有对摄影过于热情的“暴发户”、有投资设骗局的艺术资本运作人和策展人、还有以讹传讹的批评家和能把稻草卖成黄金的拍卖公司,种种的现象似乎在暗示我们:影像创作的春天来了!

三、摄影策展人的理论滞后

摄影策展人对于艺术理论研究得多,但是对摄影本体的研究却少而又少。甚至于有人公然叫嚣:摄影根本不用学。

另一个极端是摄影策展人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各种的理论标签贴到当代摄影创作之中,让摄影作品在艺术市场红火了好一阵子。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商标暂时还没有被炮制出来,理论的总结捣腾还需一段时间,于是摄影师、摄影策展人在当代艺术的十字路口徘徊游离。不知去往何处?

1、策展人将国外的观念与理念引进来,将国内的新的影像作品推介出去

在这样一个剧烈动荡的文化转型期。那些走在我们最前面的艺术策展人已经自觉不自觉地把自己从中国立场抽离出来,站到对立面,那些已经逐步获取了国际策展人身份的艺术批评家和策展人,开始了一种不同文化的艰难旅程,他们既要与国际艺术界“并轨”,又要承受不同文化之间差异,并且还要谋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当代摄影在中国就有点先天不足的命运。而改变这种命运的最有效方式有很多,该如何着手,却是一个很实在很棘手的问题。我们把传统全部丢弃,只盯着西方看。这几乎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一种共同命运与现状。跨出国门的摄影艺术家,开始两极分化,一方面是以自己的实践向国际艺术界证明着自己,另一方面把西方的理论介绍到国内,试图为改变中国摄影的现状做些事,所有这些最好的途径是用策展的方式来向国人暗示国际当代艺术的发展。然而这两个方面做得都不彻底。

2、摄影作品成为商品。艺术欣赏规律变成了商品消费规律

艺术原本以个性对抗共性,自由对抗法则的特性已消失,成为一种流行而时尚的商品。由于影像作品独特的复制性,致使人们的情感体验与行为形式趋向标准化。复制性让摄影创作成为一种不断扩张的新形式。

3、西方影像评价标准与东方的影像创作

后现代及观念摄影等西方的创作理念,让国内摄影从业者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尤其是《new photo》的创刊。摄影策展也就有了新视角,影像市场出现了空前繁荣,摄影由一门艺术转而向一种工业或是产业过渡,这种产业里,摄影艺术的独立性、自由性与反叛性已在市场的氛围中渐渐走形,逐步商品化了,成为文化产业里一个独特的分支行业,失去了对于社会的批判和反省能力了。中国早期的一批摄影师在策展人的带引下向“西天”取经并获得所谓“真经”后,开始融入西方话语体系中,不少的已经获得了国际文化身份的认可,他们以其艺术作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天价为身份证,从中国的角度与西方艺术家们平等对话。我们说科技的交流是为了缩小差异,而文化的交流则是为了彰显民族个性,强化民族间的差异性。我们不能在西方的话语方式下让自己的文化特色消失,立场改变,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

4、摄影策展的影像教育空白

摄影策展导致的最明显的负面影响是影像教育与摄影创作的严重不关联性。这些摄影策展人以反对传统而自居,但是口号之后却不能有所建树。另一方面,国内的艺术类院校尚未开设艺术策划类的课程,摄影策划研究也接近空白,尽管如此,高校尤其是艺术类高校仍有不少的独立策展人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为推动中国当代摄影的发展付出了极大的精力和心血。

策划是一种选择,展览是一种方式,纵观百年摄影史,对于摄影来说,更重要的是摄影实践。我们的策展还得注重摄影本体。

猜你喜欢

策展摄影标准
最新出版团体标准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永远幸福
党员标准是什么?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