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模式的思考

2009-06-01钱华林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引导阅读教学

钱华林

摘要:以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模式已普遍存在,它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灵性,阻碍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阅读实践能力的提高。本文针对如何改变阅读教学中的“填鸭”现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填鸭式”;阅读教学;引导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然而,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以讲授为基本方法的“填鸭式”阅读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把标准答案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则一个个俯首帖耳,只管去记、去背教师输入到自己脑子里的信息,不问缘由,不管对错。这就大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灵性,使他们个性得不到张扬,创新意识得不到培育,阅读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如何改变当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填鸭”现象,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成为一线语文教学工作者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基于此,笔者仅就这一个方面略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 探“渔”

“你听过了,就忘记了;你看过了,就记住了;你做过了,就领悟了。”这句教育名言告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学生自我体验和语言实践,应该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切身感悟文章,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领悟到其中蕴涵的道理,得出做题的方法,而不是告诉他们答案。

导致学生在阅读时不敢质疑、“为书为师是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面对文章他们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去读,如何提炼作者观点,如何把握文章结构,也就更谈不上全面理解文章主旨,发表自己的观点了。

所以,阅读教学第一步,教师必须明确目标:以具体课文为范例和学生一起寻找方法、步骤,让学生明白如何读一篇文章、一类文章,如何正确地把握文章主旨,进而准确回答问题。例如,对于叙事性的文章我以《我与地坛》、《边城》、《道士塔》等为例,与学生一起分析,得出结论:把握这类文章时要先理顺故事情节,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人物形象,了解作者的态度,总结文章思想内容。当然,在对课文进行分析之后,要适时选几篇文章让学生加以巩固,学生试着运用学到的方法得出自己的结论。

一篇文章的阅读步骤、如何理解词句、怎样划分段落层次、怎样理解文章主题、如何鉴赏等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要比明白地告诉他们如何去做效果好得多。古语说:“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我认为,让学生探寻“渔”,有了自己的方法与思路,去解决、去摸索之后,阅读实践能力才能提高。

二、 鼓励争论,尊重阅读差异

鲁迅先生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也就是说,对于作品主题的理解往往不能求得答案的统一。学生阅读之后得出的结论也会不尽相同,而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用答案,用教参去压制学生,而是要把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去交流。

新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合作学习交流的机会。合作学习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所以,学生的课堂交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交流时,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允许学生独树一帜,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交换意见,得到启发,获得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激励他们求知的欲望,让学生每一节课都能展示才能并有所收获。

当然,我们重视学生的多元理解,但并不是放之任之,要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作者思想等内、外语境去理解文章,要培养他们言之有理、勤于思考的习惯,这样才有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激励性语言,例如“大家谁来试一试?”“相信你一定可以的!”等等;在表扬时,也要抓住学生个性,有创意地表扬,例如“这个角度很独特”、“你说得真流利”等。回答问题、讨论交流无论正确与否,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真实地展现自己,就有机会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

三、 教师的引导、调控非常重要

阅读教学要求教师是一个辅助者、引导者,而不是灌输者、支配者。教师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角色中摆脱

出来,为学生创造自学的条件和环境,师生平等对话,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张扬,调动他们创造的热情,发掘他们本身的学习潜能。所以,教师的引导者、调控者角色至关重要,不论是在帮助学生把握阅读的方法、步骤时,还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引导得好,学生掌握得好,收放自如;引导得不好,学生半知半解,一片散沙,放任自流,收不回来了。

所以,教师在上每一堂阅读课之前一定要准备好这节课将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进入阅读思考状态,如何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有目的的讨论,充分考虑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适时调整课堂状态,以达到让学生都有收获的效果。

我在带领学生阅读《祝福》时,采用的是问题式教学。在让学生理顺完故事情节之后我告诉他们要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得出文章的主旨,大家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主人公祥林嫂是不是一个好女人?”我给了三分钟的考虑时间,之后让学生自主发言。有的说她好,因为她勤劳善良;有的说她不好,因为她迷信愚昧。双方不相上下,最后肯定他们,让他们找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主旨自然就出来了。

另外,除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注意的这几个方面,在课下教师还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增加阅读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阅读是智力和思维发展的源泉。”博览群书也正是一个人汲取文化知识,丰富人生经验的手段。学生在阅读中不仅可以扩大视野、获得生活阅历,还可以被引导回到生活中去观察、体会和求证,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和当前的生活息息相关,有助于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语文学习的源泉。学生阅读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的悟性就提高了,自主性也就会相应地产生。

猜你喜欢

引导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