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诵读 语感 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

2009-06-01孙文丽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语文学习诵读语感

孙文丽

摘要: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诵读提高人的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是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素质的根本途径,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培养语感能力的关键是诵读。

关键词:诵读;语感;语文学习

众所周知,汉语言文字具有外形美观、语音动听、语意表现力强的特点,如果要完全体会汉语之美,不仅要理解其意义而且要观其外形、读其语音。鲁迅先生说:“诵习一字,当识其音形义,口诵耳闻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然后自文字到文章,意美感心,音美感耳,形美感目。”这三识、三美、三感为我们学习汉语提供了方法。实际学习中人们往往重视目识其形,心通其义,却忽视了耳闻其音,即忽视了诵读!其实诵读是学习语文的必要过程,诵读可多方位、立体化地感受文字;诵读可加深记忆、促成背诵,丰富词语,培养语感。要促进理解、表达、鉴赏、写作等多种能力的提高,其中诵读是基础,语感是关键,这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

所谓语感是一种感悟,是由感受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过程,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感知,形成一种特有的、近乎直觉的敏锐的感受能力。它又是一种语言修养,是经过长期和规范的语言阅读逐步养成的迅速感受语言文字、整体做出判断的感知和领悟能力,是一个从表面感知到深层感悟的意会能力,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的学习能力。

训练语感最基本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古人早已发现了诵读的重要性,“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人对诵读的重要性是这样阐释的:三分诗,七分读。长期投身于音韵起伏的吟诵中,不由你找不到感觉。古人为何把学习称为“读”书而非“学”书呢?就是因为他们明了“读”的重要性!他们虽不知何为语感,但其已于无意中进行了语感训练。朱熹曾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耳。读出其中的深层含义,对于文章所涉及的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等的品味琢磨,便是一种不知不觉地语感训练。

朱自清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北大九十周年校庆时,冯至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里面回忆鲁迅当年讲课时的情景:鲁迅讲《苦闷的象征》,讲到莫泊桑的《项链》时,他用沉重的声调读小说里的重要段落,不加任何评语,全班学生屏息无声,等读到那条失去的项链是假的时,我好像在阴云密布的寂静中忽然听到一声惊雷!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对一篇世界名著,不加任何解释,只是诵读,就会那么强烈震动学生的感情,并在他们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历来的著名诗人、评论家也都很重视诵读的作用,重视语感能力的培养与运用。

有人这样总结诵读对语感的作用:学习语文如果不诵读就无以确知句读、无以明见文脉、无以了解作者的情怀、无以深透文章的精神、无以体会汉语的音乐美、情感美,它是一种综合性阅读活动,是语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章结构、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诵读是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的感知过程。严格的说,书面上写的语言不是完全的语言,语音、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在书面上是表现不出来的,口头语言因为多了一层语音的作用就使语言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跃的生命,能充分感受到汉语的魅力。

有关研究资料表明,人的各器官可相互沟通、相互作用。记忆量因各种感官参与不同产生差异:看到的书面材料获10%,听到的信息获20%,目睹情景获30%,边看边听获50%,听到看到并经自己转述后的材料可获70%,读过说过并动手操练过的材料可获90%。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人体器官调动越多,大脑得到的信息就越多,因而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我们只通过视觉去看书,大脑获得的信息就比较单一,甚至会有遗漏或差错;当我们开口诵读时,不仅运动了口腔器官,而且读出来的声音又作用于耳朵,当语言信息输入人的视觉、听觉器官时,大脑的感受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时间差大大缩小,准确率大大提高,理解和感悟的效率成倍提高,语感能力就会随之提高。朱作仁指出:“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所以说,诵读是培养语感、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的必要的重要的手段。语感能力,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形成,只有通过诵读才能提高。

现在不少学生不会写文章,更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其原因就是缺乏诵读,没有形成语感。中国语言文字之根在文化经典当中,这些千古美文就是最好的警句范文。好的文章、诗词背诵多了,灵巧的修辞、畅达的词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维,不知不觉,就会变成自己内在的语感能力。久而久之,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段,让他们在学习功课之余,反复读诵一些美文嘉言,几年的时间熟记一些经典诗文,吸取其精华,开发智慧,使识字、阅读、记忆、观察、思维、判断、想象、决策、创造、体能、灵感等多方面潜力得到更科学、更高效地开发和培育,这将使之终身受益!

由此看来,诵读一定意义上是对书面语言的再创造。悦耳的语音、起伏的语调、适宜的节奏可以激起学生对美的内容的兴趣和追求,发挥出文学作品高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语言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美。诵读,是沟通书面语与口头语,实现“语”“文”合一的有效途径。因此应当特别提倡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从而进入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物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一个从来不懂得享受朗读的学生,不会是语感能力强、语文水平很高的学生;一所听不到书声的学校,更不可能是好学校。

总之,诵读的功能不论其深度和广度都不亚于文字作品本身,它那潜移默化的威力真是妙不可言!诵读时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的感受就极为深刻,久而久之就会逐步增强语感的生成和发展,语感一旦形成,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写作水平、学习能力都会相应提高。可见诵读是训练学生语感能力的必由之路,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环节和重要途径。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通过诵读提高人的语感能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与素质。

猜你喜欢

语文学习诵读语感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