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当代诗歌鉴赏的“四步走”

2009-06-01李忠刚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四步走诗眼诵读

李忠刚

摘要:诗歌难以解读,诗歌高度个性化的语言和深奥的涵义导致学生对诗歌“爱并畏惧着”。文章试从重诵读、寻诗眼、抓意象、品意境等方面,对现当代诗歌鉴赏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现当代诗歌;诵读;诗眼;意象;意境

诗歌难以解读,首先是由于它高度个性化的语言,其次是由于它经常打破语法规律的语言和含蓄朦胧的涵义。基于这两点原因,学生读诗歌往往读不出诗意,领悟不到内涵,鉴赏无从谈起,最终导致学生对诗歌是“爱并畏惧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现当代诗歌鉴赏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一、 咀嚼涵咏,品味语言之美

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领悟诗歌语言的音乐美。课堂上教师要做好重音、停顿、变调等朗读技巧的引导,并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诵读,使学生真正读出诗歌的美。例如朗读《再别康桥》时,就要注意节奏与节拍: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满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在朗读《错误》中“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一句时,要重读“美丽”、“错误”、“不是”、“过客”,并以沉缓、深情的语调读出意犹未尽、回味悠长的效果。再如《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每小节末尾的“祖国啊”,每句的读法都不能相同,应该由深沉忧虑到逐渐昂扬铿锵,充满希望与信心。

二、 把握旨趣,品味情感之美

诗的第一要素是感情,无情即无诗。鉴赏现当代诗歌必须首先知人论世,找准文眼。诗眼往往是诗歌中集中表达作者情感、理趣的词句。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的灵魂。例如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标题中的“爱”字就是诗眼。诗中“嘶哑”地叫着的“鸟”是诗人的化身,是全中国人民的化身。他们夜以继日地、拼尽气力呐喊,喉咙嘶哑了仍然歌唱,这不正是对土地强烈、执著、深沉的爱吗?诗人甘愿为自己无比眷恋的土地献身,“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不正是诗人“爱”的宣言吗?再如穆旦的《赞美》,“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了多次,就是诗眼。

三、 透析形神,品味意象之美

诗是形象的艺术。“即使在一首短诗中,第一位重要的是形象(高尔基语)”,艾青笔下的那一块“礁石”,臧克家笔下的那一匹“老马”,曾卓笔下的那一棵“悬崖边的树”,都以其生动感人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般说来,意象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独创的出现于某一场合的象征形象,一类是含有历史文化积淀并为社会所普遍接受、广泛使用的象征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具体意象中体会其隐性意义,洞察诗人的独特情怀。例如舒婷的《致橡树》以橡树和木棉象征阳刚与阴柔的具体形象,又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使哲理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再如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诗中“土地”是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则是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赞美》中的“农夫”是千万中国人民的缩影,甚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四、 物意契合,品味意境之美

所谓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景物的完美融合。只有进入诗歌意境,才能切实领悟诗意,获得美感。体会意境的方法就是根据诗句中描写的景物通过想象再现画面,解读诗人独具的匠心。例如《再别康桥》第五节末作者写道“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而在第六节开头“但我不能放歌”,情感由极度的快乐骤然转为伤感、无奈。而这出人意料的过渡,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悄悄是离别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是诗人的离情感染了夏虫、缠裹了笙箫,还是康桥的夏虫、笙箫有了灵性,自甘沉默?诗人因别离康桥而不舍,康桥因诗人的别离而沉默。

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审美情趣的最好媒介。有方向、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鉴赏现当代诗歌,必然有助于对其他文学样式更深切的理解。解剖诗歌,把准诗歌的情感脉搏,触摸诗歌鲜活的灵魂,让诗歌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尽情绽放。

参考文献:

[1]《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普通高校通识教育丛书》.浙江大学出版社

[2] 胡开杰.《诗艺·中国现当代诗歌赏析》

[3] 周啸天.《诗词鉴赏方法——欣托居鉴赏四书》

[4] 王桂荣.《20世纪中国诗歌创作的现代化探寻》

[5] 诗歌鉴赏方法论.《怀化师专学报》,1999.6

猜你喜欢

四步走诗眼诵读
诗眼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小学经典诗文诵读与积累的实践与思考
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