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引与放飞

2009-06-01王海蓉

学周刊·下旬刊 2009年2期
关键词:心灵阅读教学

王海蓉

摘要:本文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对现实的课堂进行反思,分析现实课堂缺少学生“心灵”融入的原因,并提出了具体而有效的措施来使教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殿堂。

关键词:原因;阅读教学;心灵

目前,传统的阅读教学就是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研讨,在研讨中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其实这种教法有不足:一、学生没有真正投入,一个班只要有几个学生爱发言,就显得比较热闹,但华而不实;二、整个课堂的设计是按教师的思路进行的,而不是按照学生的思路。所有问题都是教师提出的,而不是学生提出的,教师所依次抛出的自己“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常常成为学生的思想圈套。学生没有一点个人的创见,教师也不允许学生自己对文本进行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理解,学生要做的,只是充当教师见解的复述者!

这样的阅读教学只有教师这个“人”的存在,而忽视了尊重学生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来发展。面向未来的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弘扬的就是“人”字!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全面关注每一个孩子。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心灵的引领,从心灵走向心灵,寻找自我和本真的活动。学生的心灵像一座宇宙,教师应从学生的心灵出发,走进学生的心灵,帮助学生来擦拭一下蒙垢的心灵,让它明镜光泽,让世间的美好进驻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心灵自由飞翔,让他们拥有纯洁的笑容、童真的惊喜、无束的言行。中学教育应当是提供学生自我发展时期精神成长之家园!

那么,真正尊重学生的阅读教学,应该把什么作为课堂的起点?我认为,应该以学生的心灵为起点——能不能让学生先提问?能不能尊重学生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能不能从学生的疑问开始我们的教学?因为对一篇课文来说,首先是学生学,而不是教师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精辟地指出:“所谓知识,是过程,不是结果。教师的作用不是一团知识明了化的教案,而在于鼓舞和指导学生的发现过程。”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问题才是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就是说,没有问题或感觉不到问题存在,学生就不会深入思考,那样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课堂教学如何将知识内容转化成问题来组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喋喋不休地把概念交给学生,学生所获太少,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时间的浪费,不如让学生自己看书,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改变先教后学的传统做法,大胆实施“先学后教”或“没有教的学”,让不同学生在教学空间里有不同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了“问题”意识,就会遇事问个为什么,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能力就能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我们要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应该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设计和操作。当然,这样做,绝不是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不可能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而理应成为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价值引导者。事实上,无论是教学目标的确定还是教学活动的组织,都体现了教师的价值取向。

本着这一主张,我们尝试着上了《琵琶行》一课。我让学生课下充分借助课外资料预习。上课伊始,我就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之上,帮助他们疏通了文章的大意。然后我问学生:在弄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你们想弄清楚这篇文章的什么问题?经过五分钟的思考,学生陆续举手提出问题:“琵琶女为什么在月夜弹奏琵琶曲?”“诗人与琵琶女可谓萍水相逢,听见了琵琶女的演奏后为什么会哭湿青衫?”我把这些问题放在课堂上,师生共同研究解决,在捕捉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我巧妙地加以引导、归纳、提升,又把学生没有提到但又必须掌握的重点问题,也融入了其中。结果,一堂课下来,学生始终面带笑容。

所以,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尽可能地从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开始进行教学,虽然这些问题也许并非是教学重点,但这是学生急于知道的问题,教师没有理由回避、敷衍;我的问题则尽可能地融入和学生的平等讨论之中。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但以学生心灵为出发点的阅读教学能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闪烁出思维的火花与智慧的光芒、让学生释放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张扬个性。教师能够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让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

参考文献:

[1]《课程与教学论》.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

[3]《新时代教育呼唤“灵动”的课堂教学》.《宝安教育》.2004

猜你喜欢

心灵阅读教学
心灵的感恩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唤醒心灵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