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及培养途径

2009-06-01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3期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现状

宗 岚 李 锐 刘 毅

(红河学院云南蒙自661100)

摘要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本文从分析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出发,认为应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亲社会价值取向教育,发挥环境熏陶和榜样示范的作用,提高大学生的移情能力和交往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现状;培养途径

一、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现状

人的行为根据社会性行为的动机和目的可分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两类。亲社会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共享,甚至为了他人利益而做出自我牺牲的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及趋向,是人与人之间形成和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主要构成成份是助人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本质是个体自愿提供的、符合社会期望、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来源于几种动机的综合: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观特别是社会责任感,主动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和最应该得到帮助的人,避免产生羞愧感或内疚感;获得奖励,避免惩罚,帮助者预期能够给他人产生积极影响,自己也会体验到这种积极情感,得到称赞,感到快乐;出于同情心,换位思考和情感的替代性体验。

大学生是一个充满热情与理想追求的群体,在新环境里大多数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认识和结交新朋友,行为文明礼貌,能明辨是非,遇事讲道理,理解他人,善于真诚地赞美别人,或善意地批评他人。同时表现出许多助人行为,当同学遇到困难时能够尽力提供帮助,给予学习上的辅导、生活上的关心照顾、心理上的安慰等。大多数学生乐于参加献爱心公益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献血、为贫困山区学生捐助物品,以及打扫公共场所、参加植树、节约用水、用电等环保活动,体现出当代大学生健康、和谐的精神风貌。

另一方面大学生处在青年时期,心理还不完全成熟,思想易于偏激,社会变迁和强调自我中心,带来了新的社会问题,加上价值观念的变革存在着多层次并存的取向,因而当代大学生群体中的思想状况呈现出复杂的态势,这使得一些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人生取向出现偏差,对学校传统的道德教育产生困惑和疑虑,从而缺乏亲社会的意识与行为,对他人缺乏同情心,不愿意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交往中功利心重,人情淡薄,友情贬值。有一些大学生贪图享乐,利己思想浓厚,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前提,对于社会事件冷漠、无动于衷,“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作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占17%,其中盗窃约占七成。因此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大学生亲社会行为是高校思想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1、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亲社会价值取向教育

高校应加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教育,道德教育,增强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解释事件,从而增加责任的明确性,进行坚持不懈的责任教育,突出“成人”的教育,唤醒高校大学生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自我完善意识,使大学生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社会发展和别人的劳动,社会发展也离不开每个人的共同努力,把产生的全面的责任感转化为行动,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加强亲社会价值取向教育,具有亲社会价值取向的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或危险时,会摒弃各种私心杂念,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别人,相反,具有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的人,在对客观现实进行评判时,往往更多地将个人的利益得失放在首位,往往很少去关心和体察他人的痛苦。通过幸福教育、奉献教育,促使大学生进一步思考人生意义,建立高尚的理想信念和亲社会价值取向,培养热心助人、负责、宽容、诚实、合作、勇敢、礼貌等良好个性品质。

2、提高大学生的移情能力和交往能力

移情是指当个体知觉到他人处于困境中时,对他人情感的同情性体验和替代性感受,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基础。具有良好移情能力的儿童能更好、更经常做出亲社会行为,对周围人和同伴亲切友好,移情能力较缺乏的儿童消极的、不友好的行为较多,较少产生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体验形成,应重视知行结合,促进亲社会观念向亲社会行为转化。学校应有计划地开展移情能力训练,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影响的关系,培养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交技能训练及人际沟通能力的相关辅导,使学生掌握文明交往的艺术和技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处世观点和态度,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学会积极合作协商,做出有利于共同利益的亲社会决策,以及互惠互利的亲社会行为。在大学校园中可以利用各种情景,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引导学生热心助人,向有困难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可以设立爱心基金,成立互助协会,开设爱心网站,举办以学会感恩、回报他人、传递爱心、构建和谐等为主题的主题班会、文体活动,通过系列爱心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关心、帮助他人,使学生明白除了“爱”之外,“帮助”是世界上最美的动词,帮助与接受帮助都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别人会给自己带来心理上的自豪感和满足感,得到帮助可以使人感受到被关怀、被关注的温暖,人在做出亲社会行为后,通过他人和社会的反馈评价,增强了自我价值感,从而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形成和巩固。

3、发挥环境熏陶和榜样示范的作用

亲社会行为是一个将社会道德要求内化的过程,而社会道德要求又承载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优化高校和谐的人文氛围,大力褒奖助人为乐的行为,大力倡导团结友爱、互助合作、患难与共的风尚和价值观,提倡扶贫济困、热心公共事业、团队精神,反对自私自利、尔虞我诈的言行,形成健康的社会舆论和优良的校风,形成浓厚的人文氛围,营造良好的亲社会行为氛围,让大学生感受到道德精神的浸润和濡染,把外在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觉的道德信念,并最终外化为亲社会性的道德实践。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个人的社会行为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社会行为而习得,学生通过观察到他人亲社会行为得到奖赏,就会增加学习者亲社会行为出现的可能性,而观察到他人亲社会行为没有得到奖赏甚至得到惩罚,则会减少亲社会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因此学校要注重发挥环境熏陶和榜样示范的作用,经常开展先进事迹报告会、爱国影片展播等活动,通过广播、网络等形式宣传典型人物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先进事迹和模范行为。此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导向性的激励机制来激励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对亲社会行为给予足够的物质与精神奖励。如每学期通过网络投票、民主评议等方式评选出若干名诚信友爱、助人为乐的同学,给与“最佳爱心奖”的荣誉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把这些同学的一些经验和先进事迹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传推广。培养学生理解关心、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乐于奉献等亲社会行为习惯。大多数大学生在有利于发展亲社会行为的环境中,通过观察学习、直接训练、奖惩等方法,能把体现亲社会行为规范的价值观和信念内化,即把个人亲社会主义和助人行为内化成一种道德义务感,形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

作者简介

宗岚(1964-),女,云南建水人,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李锐(1965-),女,云南元阳人,红河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刘毅(1964-),男,云南个旧人,红河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亲社会行为培养途径现状
高职生学校社会行为的调查研究
个体道德发展的有效途径:从社会角色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入手
亲社会行为研究综述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