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师德精髓 做师德高尚的人民教师

2009-05-27李燕松

广西教育·B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爱岗敬业师德职业道德

李燕松

2008年9月1日,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在胡锦涛总书记“8-31”讲话精神后的新的历史时期,在进一步贯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作为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把握教师职业道德精髓,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它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教师行为的基本要求。

由于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教师的职业道德比其他职业的道德要求更高。教师工作时间和工作量很难以严格的时空划分,很难准确量化。学生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育人需要一定的周期,教师的工作又难以个人单独完成,难以在短期内见成效。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要有奉献精神。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演变

中国的师德具有丰富的内容,是中华民族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教育实践的结晶。古代教育家孔子在长期教育实践中总结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等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与要求,而韩愈则倡导“传道、授业、解惑”为教师的职业要求。这些宝贵的师德遗产成为现代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被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师德规范十分重视,曾先后四次明确制定并颁布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第一次是1984年10月13日,为了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水平,全国教育工会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试行草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共产主义道德情操,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一代新人;第二次是1991年8月13日,面对形势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对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所提出的新要求,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全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新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的根本信念、主要职责、基本态度、作风、仪表等方面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和表述;第三次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形势的要求下,针对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1997年9月1日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工会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试行)》进行了修改;第四次为2008年9月1日,教育部和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旧版本进行具有时代性修订的同时,“责任”和“爱”仍是不变的关键词,教师的“育人”职责更加突出。其中第四次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原师德八条相比,还具有几个显著的特点,即继承发展性、鲜明的时代性和新世纪的首创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

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基本内容继承了我国的优秀师德传统,并充分反映了新形势下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对中小学教师应有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规范》基本内容有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其内容的核心是爱岗敬业、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爱”和“责任”是贯穿其中的核心和灵魂。

(一)爱岗敬业的精神实质

爱岗敬业是调整教师与职业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人民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有立志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崇高理想和勤勤恳恳、孜孜不倦地钻研业务的精神,这是由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决定的。它要求教师对教育事业具有强烈责任感和深厚的感情。没有责任就办不好教育,没有感情就做不好教育工作。没有爱岗敬业,就谈不上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也不可能实现。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光荣职责。爱岗敬业是做好教育工作和履行其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前提,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二)关爱学生的精神实质

关爱学生是调整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道德规范。师生关系是教师在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人际关系。人为教育活动的双方参与者,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目的效果。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教师仅仅热爱教育,那么,他只是一个好教师……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相结合。他就是一个完善的教师。”

教师对学生怀有赤诚之心,学生体验到了教师对自己的真诚关爱,就会敞开自己的心扉,乐意听从教师教诲。高尚纯结的爱,是教师和学生心灵之间的一条通道,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用以点燃照亮学生心灵的火焰。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使学生乐于接受教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反之,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态度冷漠,甚至随意伤害学生的自尊,就会引起学生内心的厌恶和反抗。

(三)为人师表的精神实质

为人师表就是要求教师言传身教,以身立教。要求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要以自己的模范品行作为榜样来教育和影响学生。要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必须要求教师各方面都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自己先做到。中小学生正是世界观、品德、性格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摹仿性强,教师的作风习惯、处世方法,甚至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通过他们的眼睛在心灵的底片上留下影像,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注重身教,用自己的模范行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

在个人品格方面,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善良、言行一致、诚实、正直、宽宏、谦虚、谨慎、守秩序、胸怀磊落等美德。在治学精神方面,教师应该具有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精神,顽强的意志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在文明习惯方面,教师应该谈吐文雅,庄重含蓄,幽默风趣,穿着整洁,朴素大方,仪表端庄,举止得体,彬彬有礼,讲究卫生,不随地吐痰,遵守秩序。

总之,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青少年一代灵魂的塑造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教育之本在育人,育人之本在育德,而育人、育德的关键又在于教师,在教师之德。作为一名受人尊重的人民教师,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才能在自身职业生涯中不断地自省修炼,不断地追求提高,不断地完善升华,把自己修养成一名人民满意的教师。

(责编林剑)

猜你喜欢

爱岗敬业师德职业道德
致良知与师德
傅维利,于颖:教师职业道德具有独特品性
浅谈新时期高职高专院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师德沦丧者不配为师
基于加强企业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爱岗敬业成就辉煌
师德“红线”持续发力还需多方努力
马路公仆赞
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