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提高数学交流的有效性

2009-05-22陈跃责

广西教育·A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涂色平均分分数

陈跃责

数学交流是一种群体思维活动形式,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去思考,有利于知识的整理和表达。在现实教学中,数学交流情况却不尽如人意。以下就提高数学交流的有效性谈谈我的看法。

一、营造宽松的交流氛围

传统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主动交流的学生逐渐减少。除自身因素外,这还与周围环境有关。如果学生总担心“我说的对不对,错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同学们笑话我怎么办”,他就不能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想法。因此,我们要营造宽松、平等、融洽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敢于坦率地表述自己的见解和感受,积极参与数学交流。如特级教师徐斌执教《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是这样和学生交流的。

师:今天这堂课,我们要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要想很快地解决问题,就要考虑解决问题的策略。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你们在哪里见过或者使用过策略?

生:策略就是做题目时的方法。在古代也指谋略,即获得战争胜利的方法。

师:说得好,能不能举一个例子?

生:《三顾茅庐》的故事里的计策。

生:《孙子兵法》里讲得全是策略。

在上述教学中,徐斌老师通过谈话创设了宽松的交流氛围,在他并没直接问“什么叫策略”,而是说“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策略吗?”第一种问法显示教师“权威者”身份,给学生被动回答的心理。第二种问法,是平等的对话,让学生觉得亲切,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提高学生表达的欲望。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说“说得不错”。细细品味,这种评价包含了肯定、赞赏和鼓励。如果教师说“对”,虽然也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但显得过于刻板,缺乏鼓励和赞赏的意蕴。

二、教给学生交流的方法

我们发现课堂中常出现不着无边际的闲聊、肤浅的交流、不讲根据的说理。这些现象说明学生在交流时没有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只关注自己的观点,缺乏深入的思考。对此,特级教师朱乐平执教《与众不同》时,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在2、4、6、7、10这五个数中,哪一个数与众不同?为什么?

师:解决这个问题前,老师提一个要求——(幻灯出示:请每个同学都独立思考,尽可能多的找出“与众不同”的数。)

学生独立学习。还有一个要求——(幻灯片出示:小组内的同学一个一个轮流说,听不懂要问。前面同学已经说过的内容,后面的同学就尽可能不要再重复说。)

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常问“有谁听懂他的说法了”,并要求听懂的学生解释一下,没有听懂的学生认真倾听。

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教给学生数学交流的方法。如上述案例中,朱老师在教学时,常给学生提出一些要求,独立思考的要求、小组交流的要求等,这为学生进行数学交流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的、细化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交流的方法。其次,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后再进行交流。在上述案例中,朱老师提出问题后,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交流时,学生都觉得有话可讲,并能跟上其他学生交流的思维,理解其他学生的表述观点和补充自己的观点。再次,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生只有认真去倾听,才能认真思考、补充、接纳别人的观点,甚至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在上述案例中,朱老师经常用“有谁听懂他的说法了?”“听清楚了吗?”,“迫使”每个学生都去倾听别人的发言,去理解别人说的意思,反思别人的观点,这激发了学生的思考,也提高了学生数学交流的质量和提升了思维价值。

三、适时进行合理引导

交流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交流的内容比较肤浅、只停留在同一个思维层次上,而不能深层次的发展。这主要是缺少教师有效的引导,如果学生在“应发而未发”、“无疑而有疑”时,教师及时给学生引导,就能使交流向深层发展,学生就会思路清晰、情绪高涨,在交流中对数学知识获得深刻理解,领悟数学世界的奥秘。因此,适时的指导是使交流向深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数。如张齐华执教《认识分数》的片断:

师:估估图中的分数。

在学生估计图②中的阴影是图①的1/3后。师:注意观察,图③涂色的部分大约是几分之一?

生1:我觉得是1/5。

生2:不对,我觉得是1/6。

生3:我也觉得是1/6。

师:既然这么多同学都认为是1/6,能说说你们是怎样估计的吗?是随便猜的,还是有窍门?

生4:我把图③和图②进行比较,发现图③的涂色部分正好是图②涂色部分的一半,这样原来的3份正好平均分成了6份,即涂色部分是它的1/6。

师:瞧,他可不是随便估计的,而是借助于观察和比较,多好的思考问题的策略啊!下面我们完整的看看(媒体演示)。今天我们所学的分数和以前认识的1之间有联系吗?(有)想象一下,师:还能继续往下平均分吗?(能)如果,再往下平均分,可能出现几分之一?

生:可能出现1/12、1/24……

师:同学们,当平均分的分数越来越多的时候,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来越——(小)真棒!

如上述案例,原本是书本上一道简单的练习题,但张老师挖掘了这知识背后隐藏的知识,当学生的交流停留在“1/6”这层面时,张老师及时地问:“能说说你们是怎样估计的吗?”,把学生的交流直接引向了“估计策略”这一深层面,而此时,张老师继续问:“还能继续往下平均分吗?”又把学生引向了深层次的思考,使学生获得了“1/12、1/24……”等分数和平均次数越多分数越小的极限思想。在引导中,学生的交流有了思维的深度,也提高了数学交流的实效性。

(责编钟园娴)

猜你喜欢

涂色平均分分数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可怕的分数
涂色
涂色
涂色
涂色
算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