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历史变革及其当代启示

2009-04-27赵士发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人学马克思变革

赵士发

[摘要]入学思想源远流长,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经过了古代自然主义的人学、中世纪神秘主义的入学、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学、近代唯物主义的入学以及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入学等基本形态的发展演变。它们分别代表着各自时代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水平与自觉程度,但都存在着各自的不足与缺陷。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诞生,是入学历史演变过程中的革命性变革,它变革了人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理论范式、基本内容与理论功能,开创了入学理论的新形态,即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学。马克思对人学理论的变革对我们今天进行哲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历史;变革

[中图分类号]B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1X(2009)02—0163—06

哲学是反思人与世界关系的学问,任何形态的哲学都不可能离开人去进行反思。作为现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并不存在所谓的“人学的空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将现实的人的生存、发展和解放作为自己的理论主题。人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出发点,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归宿。这在学界已经达成共识,人们都承认马克思主义是有自己的人学的。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在人学发展史上如何定位?它与人学理论传统是什么关系?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学理论形态?这些问题人们并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本文试图在厘清人学理论历史演变的基础上,对以上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并分析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变革对我们今天进行哲学理论创新的启示。

一、人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什么是人学?人学是从整体上反思人的生存和发展、人的本质与价值等问题的学问。人的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之谜,古往今来的哲学家们从来没有中断过对人的探寻与反思,这形成了人学理论的历史源流。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形成的逻辑前提,又是其重要的思想资源。综观人学理论的历史演变,大体上历经了这样几种人学观念:

一是古代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在远久的古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与认识能力的限制,人们对人本身的认识水平还很低,主要以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去看待人的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周易》中所讲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人要顺应天地自然。而道家关于“道法自然”的人学形上论与“见素抱朴”的自然人性论,儒家所讲的“长幼有别”、“爱有等差”等人伦思想也都体现着一种自然主义的态度。在古希腊,从德菲尔神庙门前的石刻铭文“认识你自己”与“斯芬克司之谜”的神话传说,到智者学派的普罗泰戈拉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从苏格拉底自觉将哲学的视野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人,到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对后人具有启发意义的观点,如“人是理性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人是政治的动物”等,都反映了古代哲人对人的关注。

古代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人类认识自身的开端,也是人学的萌芽。其主要历史功绩首先在于表明了人们开始将眼光从自然转向自身,开始认识到人的主体性;其次是对人性、人的本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价值与自由等几乎人学思想的主要方面都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论述,为人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由于受历史条件与人类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古人对人的探索还是初步的与直观的,很多结论都带有经验的与猜测的性质。同时,人学的哲学基础在总体上是自然主义哲学。虽然人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但还远未从对自然的依赖关系中摆脱出来,如各种形式的天命观和等级观就是证明。

二是中世纪神秘主义的人学思想。在漫长的中世纪,由于封建制度与教会专权的密切配合,神成了人的主宰。官方神学极力宣扬神的权威,否定人的尊严、自由与价值,将人世间的一切都归结于神的意志。在这种条件下,人学成为神学的奴婢。但在世俗神学中,则有将人神化,借以肯定人的追求和理想,肯定人的智慧与力量的历史进步因素。这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古代自然主义的人学思想,为后来文艺复兴时期发现与重视人的价值打下了基础。但总的看来,在神学的笼罩下,中世纪人学披上了神秘主义的面纱。

三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学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发端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扩展开来。文艺复兴运动的重要内容,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与人的发现。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人文主义的人学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彼得拉克、但丁等思想家们激烈地批判宗教神学对人的束缚和压迫,颂扬了人的高贵,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强调以人的主体地位取代神的主体地位。莎士比亚写道:“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二是强调人的现实生活与世俗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薄伽丘等思想家们认为人的情欲是合乎自然规律的,人的幸福不在来世的天国,而在现实生活中。三是重视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与蒙昧。拉伯雷在《巨人传》中主张将青年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达·芬奇高度重视科学与经验的结合,推崇数学等自然科学。四是宣扬人的自由平等与个性解放,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皮科认为人的命运是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薄伽丘认为人是天生平等的,他们都反对天命观与封建等级制度。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学理论是人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首先,人文主义人学开始突破宗教神学与封建主义对人的精神束缚,唤醒了人的理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确立了人在宇宙中的主体地位;其次,人文主义人学从整体上揭示了人的全面性,并对人作了全方位的思考与研究,确立了人学的新视野,实现了对古希腊人学与中世纪人学的双重超越。但人文主义人学不是人类自我认识的终结,它也并未完全摆脱宗教神学的束缚,因而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四是近代唯物主义的人学理论。文艺复兴以后,一些学者开始从自然与科学出发去理解人和人性,把感性的利益和需要看作人性的基本内容。培根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和“知识即道德”等命题,以自然科学来解释人的一切。霍布斯认为人就是一架自我保存的机器,人的整个活动与钟表无异。拉美利特在《人是机器》一书中认为,人体是一架会自己发动的机器,一架永动机的活生生的模型。孟德斯鸠与爱尔维修则分别研究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决定作用。洛克与卢梭等社会契约论思想家们肯定了人具有自爱与自保的权利和属性。卢梭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自然本性,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生而具有生命权、财产权和自由权;国家权力属于全体人民,政府首脑是受人民委托去执行人民意志的公仆,如果他违背人民的意志,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有权罢免他。卢梭的思想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

近代唯物主义的人学理论,运用了自然科学的成果,进一步批判了宗教神学关于上帝创造人和世界的谬误,奠定了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基础,这是其巨大的理论贡献。但是把人性归结于人的自然属性,

将人看作是一架肉体的机器,近代唯物主义的人学理论无疑又有其形而上学的一面。马克思在评述近代唯物主义发展过程时指出:“唯物主义在它的第一个创始人培根那里,还在朴素的形式下包含着全面发展的萌芽。物质带着诗意的感情光辉对人的全身心发出微笑。”但是在往后的发展中却变得片面了。在霍布斯那里,“感性失去了它的鲜明的色彩而变成了几何学家的抽象的感性。物理运动成为机械运动或数学运动的牺牲品”,“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

五是德国古典哲学时期理性主义与人本主义的人学理论。自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站在理性主义的立场上来理解人。他们反对将人的本性归结为自然属性,强调人是理性的能动的存在物。康德认为人是二重性的存在:一是作为感性的存在物,受自然必然性支配,这与动物没有两样。二是作为理性的存在物,按理性原则行动,这才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本质区别。因为人有理性,所以人是目的;因为人有理性,所以人能够意志自律,能按照“善良意志”去行动,即用理性支配自己的欲望,不凭一己私利为所欲为。康德关于人是目的、人为自然立法等思想,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是值得肯定的。继康德之后,费希特进一步强调了自由是人的“不可让渡”的权利。他认为人是理性的生物,主张自我创造非我,人是目的不是手段。黑格尔认为,人是“自我意识的存在”,人的本质在于有理性。人的理性并非是生而俱有的,它是人的合目的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人对外界物的关系是在绝对精神支配下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使对象成为物化劳动而占有它。人在自己劳动的产物中认识自己和实现自己。所以,人的本质是在劳动中自我创造的结果。马克思指出,黑格尔“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非对象化,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真正的因面是现实的人理解为他自己劳动的结果”,这是其重要的理论贡献。但是在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真正能动地创造一切的是“绝对精神”,并不是人,人不过是“绝对精神”的自我意识,是“绝对精神”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费尔巴哈反对黑格尔关于人的抽象理解,主张回到感性的人本主义。他以经验事实为依据,借助于人把一切超自然的东西归结为自然,同时又借助于自然把一切超人的东西归结为人,证明异化的真实主体是人,不是什么绝对精神。他的人本主义的人学理论既反对宗教神学的人,也反对思辨哲学的人,确认人的本质在于其自然本质,即人的肉体存在和维持肉体存在的自然条件。他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是“自觉的自然本质”,是理性和肉体的统一体。他也讲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与人必须“共存”。但是,他把人与人的共存关系仅仅理解为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关系。因此,他说的社会性实际上仍然是自然关系。费尔巴哈反对将人的本质神秘化,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实际上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并试图对人的本质作唯物主义的理解,这些是费尔巴哈的理论贡献。但是他将人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本质,因而他所讲的人仍然是抽象的人。总而言之,费尔巴哈虽然强调现实的人,但由于简单地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使他不能揭示出人的社会本质与宗教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甚至企图以人的宗教代替神的宗教,最终没能迈出走向科学的人学理论的关键一步。

虽然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的人学理论因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与缺乏科学世界观的指导,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但它们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人学理论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作好了理论准备。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学理论上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出发反思人的问题,批判地继承了以往人学理论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并结合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状况,从根本上克服了以往人学理论的各种缺陷,创立了崭新的实践唯物主义人学,实现了人学理论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性变革。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变革了人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学奠立于实践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作为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肯定了自然主义人学理论对人的重视和研究,高度赞扬古希腊神话艺术中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另一方面又批判了自然主义人学理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漠视。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热情讴歌了文艺复兴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它发现了人的价值,解放了人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批判了人文主义人学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发展要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肯定了近代唯物主义人学理论对人的需要与利益的强调,在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束缚上起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又批判了近代唯物主义人学理论不理解阶级社会中人的真正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肯定了德国古典哲学理性主义的人学理论对人的主体性的强调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批判了理性主义人学对人的主体性的抽象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方面肯定了费尔巴哈人本主义人学对人的感性与自然的强调;另一方面又反对人本主义的人学将人的本质归结于自然本性。总之,正是因为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去看待与研究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论一方面剔除了对人的唯心主义的理解,另一方面克服了对人的形而上学的理解,从根本上变革了人学的理论基础,创立了新的人学理论形态——实践唯物主义的人学。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学的理论范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学理论上革命变革,不是人学口号与标签的改变,而是对人学的思维方式与理解原则的根本变革,是人学理论的范式革命,即从理论人学的理论范式转向实践人学的理论范式。传统哲学的人学理论在范式上大多属于理论哲学的范式,即将人理解成一种现成的存在。它认为人是一个可以用理性和概念把握的现成的对象,人学就是要透过现象把握人的本质,获得关于人的本质的知识,实现对人的本质的一劳永逸的理解。这是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它从解答人是什么人手,将人作为对象化的存在物,把人的本质看成一种自然事实的自然延伸。在传统人学理论中,无论是将人理解成理性的存在物、自然的存在物,还是神性的存在物,在实质上体现的都是这种思维方式与理解原则。这种理论哲学的理解范式虽然有时表面上重视人的价值,但实际上都是将人看作一个对象化的物,最终结果必然会导致人的价值与意义的失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将人理解成一种生成性的存在。它改变了人学的提问题方式,从追问人是什么变成追问人如何是,即研究人是如何生成的问题;它不再把人看作一种具有先验本质规定的现成的存在物,而是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与自我超越的可能性的存在者;它以历史性取代传统人学理论非历史性与现成性的原则,将人理解成一种为过去、现在与未来时空规定的有机整体,人的过去与现在都在其未来的规定中获得意义。从这种实践人学的理论范式出发,能够科学地把握人的生存本性,即人不是一种可以简单地加以对象化的、以知性原则去把握的存在,而是一种不断超越自身、在面向未来的历史性中不断生成自身的可能性存在。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这种生成性集中体现在人的自由本性上,自由自觉的活动构成了人的基本生存方式。正因为从新的理论范式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的生

存与发展、人的本质与价值等一系列重要的人学理论问题上得出了不同于传统理论人学的思想观点,创立了崭新的人学理论形态。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变革了人学理论的基本内容。从新的理论基础与新的理论范式出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论形成了新的内容和观点。一是改变了人学理论的逻辑起点,即从抽象的人变为现实的具体的人。恩格斯指出:“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必定会有人走的。对抽象人的崇拜,即费尔巴哈的新宗教的核心,必定会由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来代替。”马克思完成的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那一步就是:“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一系列论著中,马克思反复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观察方法并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状态的人,而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二是以人的社会实践为核心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形成了关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与发展、人的价值等一系列新的观点。马克思改变了过去一直存在的将人等同于肉体加精神,从而界定为“人是理性的动物”的传统,揭示了现实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个人的本质与他们的活动是一致的,既与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与他们如何生产一致。人的生存方式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在于人能超越种的限制,按照合规律与合目的有机统一的要求去实践。人的价值在于自由地创造。三是将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与人类解放作为人学理论的价值目标。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的理论目标不仅仅是要解释人是如何生成的,而且要通过在改造人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人本身,实现个人与人类的发展和解放。这些内容,都是完全不同于旧的人学理论的。

最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人学的理论功能。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产生之前,几乎一切人学理论都是为社会上的少数人或统治阶级服务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发展和解放在它们的视野之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和劳动人民的全面发展始终是他们的实践活动和理论著述的最根本内容。正是为了回答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现实问题,马克思创立了新的人学。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论也是其“无产阶级解放和共产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关系是劳动的形式,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生存方式。劳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人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理论高度关注占人类大多数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和发展。因为只有通过工人阶级的革命解放人类大多数,才能最终解放全人类。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所以他的人学不是某些“英雄人物”或“帝王将相”的历史传记,而是关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发展和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人学理论的创立首次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提供了认识自身、发展自身与解放自身的科学的理论武器,它实现了人学理论上的一次革命性变革。

三、几点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变革对我们今天进行哲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理论创新在今天的意义,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重要。在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强调理论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究竟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理论创新?如何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问题?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变革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重要的启示:

第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人学的理论变革,始终坚持了历史主义原则。马克思对人学观的变革没有完全抛弃以往人学思想的理论传统,而是对以往优秀人学理论的传统进行批判继承与改造的结果。只有从思想历史传统出发,思考和解决现实提出的问题,不人为地割断思想传统,才能不断推陈出新,真正实现理论上的发展和变革。在今天的中国,我们十分强调理论创新,这自然是非常必要的。但许多所谓的理论创新没有根基,既无思想传统的基础,又解决不了现实的问题,因而缺乏应有的历史感,成为喧嚣一时的学术泡沫。因此,今天我们在强调理论创新的同时,还应像马克思那样,坚持历史主义原则,思考和解决时代提出的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理论创新与变革。

第二,马克思主义对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发展过程。人学理论的变革与创新不是线性发展的结果。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不只是对德国理性主义人学与人本主义人学理论的革命,而是对一切前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正如我们已经认识到的,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离不开他对古代自然主义人学的批判性继承,也离不开他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人学思想的吸收和改造。这就启示我们,哲学的发展和变革与其他科学不同,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具有自身复杂的非线性发展的特点。因此,在人文科学领域进行理论创新,并不像数学和物理学那样,只要以当代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就可以前进,而是需要不断回到元典,在与各个时代的原创思想家们进行对话中吸取智慧和养料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真正的哲学理论创新。

第三,马克思对人学理论的革命性变革,是一个历史的整体的发展过程。马克思对人学观的变革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在他终生的理论研究与思考、实践活动与反思的过程中逐步完成的。马克思的人学理论变革与其对整个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的变革是同时完成的,因此,这一过程离不开马克思的哲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可见,哲学理论创新既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又是多学科研究共同探索的结果。这就启示我们,哲学理论创新不仅要有耐心,能坐冷板凳,而且还要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吸取多学科的营养。今天,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与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发展,这点对理论创新的作用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重要。

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启示中,历史主义原则是最为根本的,后面两个方面是直接以它为基础的。无论是不断回到元典的严谨治学精神,还是坚持整体论的多学科视角,都是贯彻历史主义原则的具体表现。

总之,马克思对人学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是人学思想史上划时代的理论创新。这种创新与以往的人学理论相比,在方法论上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在创立自己的人学理论的过程中自觉坚持了历史主义原则,因而他的人学理论具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而这种理论创新的实现与完成,又在于马克思尊重历史思想传统又勇于超越传统的精神,以及他直面现实问题从多方面寻求解决途径的开阔理论视野。所以,今天我们提倡哲学理论创新,不应抛弃历史主义的原则与方法,否则,“创新”就会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会造成大量的学术泡沫与虚假的理论繁荣。

(责任编辑涂文迁)

猜你喜欢

人学马克思变革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卷首语
劝学
北人学没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变革领导力的三个层面
北人学没
“致敬变革者”颁奖盛典
变革中的转机
王夫之人学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