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有效性

2009-04-26罗根敏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高职院校有效性

罗根敏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330-02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现状,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有效性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有效性

就业指导是以培养、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和素质为目的,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对大学生在校期间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如何为求职面试做准备,如何解决在求职活动和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地指导。

以往,提到大学生的就业,大学生们会认为这只是到大学毕业前半年才需要考虑的事。在那半年里,大学生们会风风火火地奔赴各地人才市场;学校也会在这半年里开设各种各样的就业指导课程。这种“临阵磨枪”式的学习、培训,往往带给大学生的只是具体的求职技巧上的指导,诸如面试穿衣要领、简历制作、如何更吸引人之类的问题,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

因此,大学生就业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启示我们:大学生就业准备绝不仅仅是最后半年或一年才需面对和投入的任务,而应该是贯穿在他们大学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就是说,大学生的就业应该从入学时开始抓起,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特别是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尤其重要。

一、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

1.职业生涯教育方面的缺失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更多的是考了多高的分数、上了什么样的学校,至于为什么选某专业,选了这个专业后就业情况会如何等等问题很少考虑。所以我们很容易见到教育与就业脱轨的情况。而至于自己适合什么职业、选择的职业该如何发展等等关系每个人一生职业发展的问题,知道的更少。所以学生就业时像该做什么工作等这些基本的问题都显得很难处理。

2.目前劳动力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激烈的职场竞争、激增的应届大学生、严重的区域性就业失衡——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等问题,让大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人们都希望到经济发达地区工作,而这些地区正是就业竞争较大的地区。尤其是高职毕业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容易眼花缭乱、无所是从,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往往好高骛远,或只顾眼前利益,或胆怯焦急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3.指导老师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还没有得到重视,流于形式,缺乏教育。虽然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职业指导部门,但多注重政策层面的指导,多关注“就业”本身的问题,至于就业质量的高低,则很难顾及。

很多高校也陆续都安排相关老师来进行学生职业发展方面的辅导,但真正具备专业能力的老师很少。一些老师接受了相关的培训,但针对高职院校老师的培训则多偏理论,案例也是只针对学生,离真正的职场情况还有一定距离。究竟做了多少实质性的、有用的工作,恐怕也只有快毕业的学生及高校自己知道,从职业发展方面的师资的配备上看也显得严重不足。

4.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和创业教育

目前有些学校把就业指导课纳入了教学计划,按时授课。但仅限于理论教学,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如就业心理准备、求职择业技巧、如何应对面试等,系统全面,思路清晰,教师只是从讲授理论出发,学生接受理论为止,对学生的基业指导有纸上谈兵、隔靴搔痒的问题,就业指导效果不理想。把教学生如何打造自己、展示自己,去适应社会组织的要求与挑选的观念占主导地位,较少有创业教育的观念。导致全体学生千军万马拥挤在择业的独木桥上,而具有创业素质的学生由于缺乏强有力的指导,没有形成很强的创业意识、创业观念,对身为高职生进行创业缺乏信心,在创业过程中走了很多弯路。因此,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中要加强实践教学和创业教育。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意义

1.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是把大学生求职这一特定阶段的任务放到整个生涯发展的背景中加以探讨,帮助学生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职业定位,提升职业决策能力与职业素质,从而使他们能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职业选择,最终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的全面发展。

2.是社会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成长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稳定都有着重要影响。根据一项对大学生初次就业流动率的调查,50%大学生在一年内更新工作,两年内流动率近75%,缺乏对职业的长远规划,求职选择中存在盲目性是高流动率的主要原因。

3.是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职业辅导工作的开展,能够促进学生审视自我、探索自我、提升自我、激发学生发展自我的内在动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职业观,从而以职业生涯为导向,更为主动、有效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成为符合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因此,职业生涯辅导也是大学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机结合。

4.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任务。

“就业”、“职业”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直接相关,为每个学生所关注;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所出现的很多问题,如学习动力不足、专业选择、心理与心态问题等,也往往与此直接或间接相关。因此,组织和参与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是辅导员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加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几点思考

1.要强化就业观教育

随着我过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就业机制的不断完善,大学生对就业指导要求越来越高。而就业指导工作并不能从根本上满足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要求。这就需要就业指导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对毕业生加强择业观、事业观、人生观“三观”教育,积极转变学生就业观念,树立就业光荣、从基层做起的光荣思想。

2.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特点

就业指导课程应摆脱原来纯技术指导的狭隘,立足:“先生存、后发展”的关键理念,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这一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业教育、守信教育、择业观教育、职业道德教育。采取开设就业指导课为主并邀请人力资源、法律法规、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给毕业生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综合辅导、现场讨论、个案分析、模拟“双选”训练、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的辅导。让学生在不同的授课方式中去感悟、去思索,从而将产生一定的学习动力,也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因此,就业指导课的开设尤其要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的特点,体现出更多的人文关怀。

3.要有市场化的意识

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要有市场化运作的观念、能力和作风,必须掌握一定的职业指导技能。因此,对于每一个高职院校而言,配备和培训一支精干、高效、稳定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将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组织工作。这支队伍的建立和发展,形式可以不拘一格,譬如“校内自培”方式、“跨校联培”方式、“校外引进”方式等。甚至可以从各企事业单位或机关的优秀人员中引进,以建立一支在思想观念、办事能力和工作作风上能与学校毕业生就业战略相适应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教育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就业不如创业,找饭碗,不如造饭碗”的就业观,反对好高骛远。这不仅仅是指导高职生就业活动的需要,同时生存和发展,也是高职教育办学的主题。

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鉴于就业指导这门课的一系列特点,要真正地把就业指导课上出效果,还可以走出教室到企业、超市等。现场教学的启发、感悟,比教室里的说教,可以事半功倍。授课教师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院领导、系领导、企业负责人、优秀毕业生、成功的企业家。一方面学生知道了来自用人一线的最直接信息,另一方面学院的领导也可以亲耳聆听学生的呼声。使得学生和领导、企业家、成功人士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对与自己切身利益有关的事情积极思考,细心体会,用心揣摩,探其精微,寻其奥秘。因此,要想解决好学生择业、就业及今后更好的职业发展的问题,在师资配备上应具备专业资格的职业规划专业人员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所谓“天助自助者”,只有学生们能够掌握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及就业技能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计、长久之计。当学生们学会如何进行自我职业规划,如何择业,如何求职及如何在职场中取得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时,就可以真正激发求职主体。我们国家就可以减少大量的就业投放,而实现更好的就业效果。

总之,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关系重大,意义重大,而难度也很大。坚持高职办学方向不动摇,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从社会需求出发,准确定位,全面实施“双证书”制度,是高职院校提高就业率的基石和保证。高职学生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取胜,自身的专长能力及应对市场的较高的综合素质则是首要的强势资源;学院的就业指导工作,则是重要的导动力、推动力和连接学校与市场的中介与桥梁。因此,实现高职毕业生充分就业,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的一个大系统工程。作为教育机构,我们首先要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办学方向,从专业到技术技能及人才培养模式都要适应社会就业市场的需求,创造高职专业竞争优势,创造高职毕业生社会稀缺技术技能资源竞争优势;其次学校要进一步强化、组建和培育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队伍,这样才能不断开创高等职业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窦俊洁.论高职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和“四动”法.培训与就业.2005(9)

[2]范玉珍.高职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辽宁高职学报.2007.(7)

[3]周月华.高职就业指导探讨.中国培训.2002.(2)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高职院校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优化策略探析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及对策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创新与优化分析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