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生网络社交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09-04-26杨际强孙光明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网络语言

杨际强 孙光明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227-01

摘要:网络已经成为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交往的主要途径,在两者的网络社交中产生了一些问题,本文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基于这些问题和原因分析,给出了应对的策略。

关键词:网络社交;网络语言;高校青年教师

2009年06月杭州网发布消息称美国近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社交网站对美国人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吸引力,美国人今年4月在社交网站上所花的总时间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83%。由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09年7月份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普及率达到25.5%。网民规模较2008年底年增长4000万人,半年增长率为13.4%,中国网民规模依然保持快速增长之势。其中,网民的最大群体仍是学生,占31.7%。见图1。

图1 网民职业结构

面对如此庞大的学生网民群体,高校教师无疑应该提高网络社交的能力和水平,然而,据调查高校教师在网络社交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与学生网民的沟通和交流技巧不够娴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等院校的大部分师生(尤其是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QQ、MSN、校内网、博客等网络交流工具和平台,有的教师甚至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虚拟的空间里,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更方便、快捷。然而,在网络交流实践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影响了师生交流的质量和速度。

1.交流的“持久性”问题。

通过使用QQ群、MSN等工具与学生交流,我们发现了一个现象,往往开始阶段学生的发言比较踊跃、积极,但是到一次交流的末段或者是整个学期的后半段,学生往往积极性下降,在群体交流中不发言,发言少。这就是所谓的网络交流的“持久性”问题。遇到这种问题时教师应该想办法保持学生在交流时的注意力和兴趣,使他们对网络交流产生持久的关注和配合。

2.“代沟”现象

在我国,90后学生开始进入大学,这一代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这种状况反映在与人的交流交际中便是“自我为中心”、“抗挫折能力差”。他们在网上的发言用语和符号,往往让教师看不懂,感觉晦涩。这样就造成了网络交际的障碍,因此,“代沟”问题在网络交际中也是普遍存在的。

3.网络语言问题

篇首提到,目前,我国的网民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接受新事物的速度快,创造力也比较丰富,他们在网上交流时有自己的一套语言符号系统,比如,“菜鸟”是指入门者,水平不高的人;“大虾”指代水平高的人;“亲亲”用来表示亲切、亲爱的等。他们甚至创造了独特的符号来代替日常交际中的表情,比如“:)”代表高兴、喜悦、感谢等,“:(”则是不高兴、心情郁闷等,在交流中还出现了“8错”、“3Q”等特殊符号,如果是不经常上网的老师肯定对这些语言和符号感到困惑和不解,这样势必会造成网络社交中的障碍。

二、原因分析

从以上的问题,不难看出,高校青年教师与大学生交流的质量和效益事倍功半,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必须有针对性的查找原因,对症下药。

1.学生为什么不能与教师保持长久性的网络交流?首先,从教师自身来看,教师提供的交流话题是否考虑了80后、90后大学生的兴趣取向,还是仅仅是些大而全的话题?这个问题在一些教师与学生在线交流时普遍存在。其次,教师在网络环境中与学生打交道时,是否注意正确地引导也是交往成败的关键,在交谈前,教师有必要制定相应的发言规则,是否允许“抢话”等现象。学生打字速度的快慢有没有考虑到?打字慢的同学没有跟上交流的进度,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便不自主地被抛弃了,成为“看客”、“局外人”,这样势必打击他们与教师交流的积极性。再次,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80后、90后出生)成长于信息化社会,兴趣爱好十分广泛,而且许多人的专一度不够,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万花筒,里面的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而据CNNIC2009年6月份的调查,中国网民的主要网络应用行为是网络娱乐,约占85.5%。见表1。师生网络交流中,学生很容易被网络电影、游戏等吸引,从而影响师生的网络社交效果。

2.何洪峰(2003)把网络语言符号分为可读的语言符号和不可读的副语言符号。可读的语言符号包括汉字、汉语拼音、英语、数字四个符号系统。不可读的副语言符号分为写意符号和副语言的符号。网络语言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现象,许多语言学家对于网络用语中的不规范现象不敢苟同,给出了一些批评性意见。但是,网络语言产生于虚拟的网络社会——这一复杂的环境,有其存在和传播的介质和空间,它能被年轻人群很容易的接受和使用。那么,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代表,在遇到一些怪异的网络语言时,应该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见解,在合适的时机和场合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知道规范的语言形式。其中,还有一些约定俗成的用语和符号(不可读的副语言符号),其本身无伤大雅,只是在网络社交中起到了润滑剂和调节的作用,无可厚非,还需要教师们去摸索和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大学生的网络交际特色,弥合“代沟”。

表 1网络应用使用率排名和类别

三、对策初探

1.建立简便易行的交流评价机制。对发言有见地、积极性高的学生予以奖励,对参与度不高的学生予以鼓励等。教师可以采用口头表扬或鼓励的形式,这样操作方便,又能体现社交中教师对学生的关注。

2.定期召开“见面会”。众所周知,网络环境中的通讯方便、快捷。网络社交具有交往关系的建立简易化、主体的参与匿名化、交往手段的数字化等特色。这些特点造成网络交际行为有利有弊,有利之处在于使人们的交流更方便、快捷,节约大量时间,而且网络上资源丰富,师生可以立即为我所用。弊端在于匿名化会导致网络社交行为与责任分离,发言过于随意化,不顾及后果与影响。另外,人们在交往时始终面对“冷冰冰的机器”,久而久之,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师生之间必须通过定期召开“见面会”以加深彼此了解,克服网络社交弊端。

3.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采用“融入”策略。所谓“融入”,就是说教师要全身心的进入大学生的网络交际环境、语境中,对他们所从事的网络活动有所涉猎,比如游戏、社区论坛、热门影视等。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才能与其有“共通语言”,在面对他们出现的问题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也能够使他们感觉到老师和他们是“同一个世界”的人,没有“代沟”,消弭抵触情绪,从而使学生无话不谈,畅所欲言,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何洪峰.从符号系统的角度看“网络语言”[J].江汉大学学报.2003.2

[2]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 2009.7

[3]王志清.网络交际障碍的形成和排除[J].科教文汇.2008.3

猜你喜欢

高校青年教师网络语言
高校青年教师职业责任感的结构与特点探究
高校青年教师思政工作协同创新机制探究
高校青年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实证研究
关于高校青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网络语言对汉语言文学发展的影响
从模因看网络语言的流行和传播
网络语言朝生暮死现象探析
模因论视域下的网络语言汉英翻译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符号学视域下的网络语言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