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本质真实缺失的原因与预防策略

2009-04-26高中山

魅力中国 2009年35期
关键词:新闻

高中山

中图分类号:G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199-01

摘要:信息时代的来临,在强化信息传播、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对媒体和新闻从业者提出新的要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闻的采写过程越来越复杂。对新闻现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统一的要求就更加迫切。本文对新闻本质真实缺失的原因与预防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闻;真实缺失;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新闻媒体迅猛发展,新闻从业人员急速膨胀,许多新闻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新闻训练,没有接受过职业道德教育尤其是职业操守教育,思想中没有树立“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的观念。不少从业人员不是把新闻工作作为一项神圣的事业,而是当作一个回报丰厚的职业,见钱眼开,今天为这个企业发“软文”,明天为那个老板当“枪手”。为片面追求娱乐性、轰动性,有不少媒体不惜牺牲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将小事炒作成热点,或是无中生有,将并未发生过的事描述得活龙活现。更有一些媒体的领导缺乏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责任心,社会责任让位于经济责任,职业操守屈从于功利追求,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在诱人的经济利益面前,把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抛在一边。

一、新闻本质真实缺失的主要原因

1.政治事件的价值观:新闻工作者的把关行为必然要受到所处社会政治体制的制约。无论中外,莫过于此。这一点我们可以拿美国为例。美国的新闻界、传播界一直标榜自己是自由、民主的,但实际上它受到政治体制的制约是非常明显的。美国自己的传播学家赫伯特.简都己经提出来了所谓的“美国新闻界永恒的价值观”。这个“永恒的价值观”可以被认为是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一个“自供状”,美国所有的媒介中几乎都有所涉及的东西。而受政治因素影响制造假新闻的现象不止在美国,在其他国家也有发生。我国也曾经出现过个别地区为了赢得上级部门肯定,粉饰工作成绩而虚报统计数字的现象,而有的新闻媒体也没有进行切实的研究证实,将消息公布于众,造成新闻本质真实的缺失。

2.新闻媒介人员素养:从传播者的角度来看,造成新闻失实的主要是新闻媒介人员,这其中最重要的又是新闻媒介人员,特别是新闻报道人员也就是记者这个环节。由于记者工作中的疏忽大意、偏听偏信、调查研究不深入等工作态度是造成新闻失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出于各种目的、出于故意而产生的无中生有、合理想象、盲目拔高、选择性报道等也是其中原因;另外一个就是新闻媒体人员的自身素质不高、知识不够全面而造成的失实报道。

3.新闻炒作之风日盛:激烈的报业竞争使得一些媒体把新闻炒作当作市场竞争的祛码,为了可读性,在选择新闻时从“有看点”、“好卖”入手,为失实新闻的出笼提供了可乘之机。一些作者为了稿件“好发”,不惜大肆编造假新闻,或是对新闻事实进行加工、添枝加叶,以求轰动效应。

炒作之风在娱乐界和体育界则更为明显,明星们今天传出与张三的绊闻,明天又传出与李四的绊闻,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媒体的炒作抬高自己的身价。媒体为了可读性也不惜今天刊登,明天辟谣。可以说,当前一些媒体的炒作盛行,为社会上一些热衷于炒作的行业和一些热衷于此的人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并由此导致了新闻失实的增多。但媒体为此却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媒体社会公信力的降低。

4.新闻的时效诉求:新闻的传播频度和力度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事实完整性的还原。根据事实的复杂程度和时间跨度,对新闻事实的报道可以分为一次披露、二次披露和多次披露三种。对于复杂的、时间跨度较长的新闻事实往往需要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的跟踪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对于一个事实的报道可能是完整的,但报道力度和详略不同会影响受众对完整新闻事实的获得。

二、新闻真实缺失的预防

事实与新闻报道要保持一致性,这是新闻报道做到本质真实的必要条件。这需要采编人员强化新闻工作的责任意识和科学态度,立足于科学的认识、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方法,对新闻事件产生、发展的因果联系,事物内部矛盾的相互作用,事件演变的一般规律以及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进行准确把握和报道;保持新闻的真实,实现新闻报道本质的真实,需要求真务实的作风,这一作风又需要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中去修炼,作为新闻工作者,很重要的一点,要在深入调查研究去把握好每个事实、每个细节、每个数字的真实性做起,从点滴入手,培养求真作风。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新闻工作者这样要求自己,也是对新闻事业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人品负责。

这就要求一名记者,在平时就要绷紧思想的弦,严格要求自己,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行文上谨慎客观,预防失实新闻从自己手中“诞生”。那么应该如何预防新闻本质失实呢?

首先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待问题,看待新闻事件,分析新闻素材,采写新闻作品。要观察和了解大量生动具体的现象,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且继续研究新的现象,从中发现更深刻的本质。比如采写一个人物,就不能满足于了解到人物的一两件闪光之事,而要全面了解掌握人物的一贯表现。现象真实是就微观而言,而本质真实是就宏观而言。透过现象看本质,就要求我们透过微观真实的新闻,直击新闻的宏观真实。很多新闻在微观上是真实的,但一放到宏观的角度来看,它又不是真实的。这一点在国外反华媒体上利用得最多,即利用广大受众对这种新闻真实性的模糊认识,对我国进行恶意攻击。它们频繁报道我国的负面新闻,企图让国外的受众认为中国社会充满着各式各样的问题和不稳定因素。其问题实质在于,利用新闻的微观现象真实,来影响受众的宏观价值判断。

其次是要防止思维的定式。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思维应该是发散型的,必须开动思维机器,对大量现象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进行分析研究。我们说,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来观察一个新闻事件,而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是辩证的思维,否则就会以为现象真实,就是本质真实。在我们的新闻采写中,这样的思维定式随处可见。

参考文献

[1] 沈世纬. 让新闻与哲学结缘[J]新闻记者.2005.10

[2] 陈应雄. 新闻报道中的表面真实与本质真实[J]新闻战线.2003.10

猜你喜欢

新闻
刍论新闻的版权保护与立法创新
如何坚持新闻报道的“独立性”
新媒体时代,酒香也怕巷子深
电视台新闻编辑工作的创新探讨
浅析新闻热点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