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现代发展观的演进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2009-04-03苏振锋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苏振锋

摘要:通过采用历史分析等方法,从三维角度分析了现代发展观的演进过程,即单纯经济增长论一社会发展论一环境保护论(包括“宇宙飞船经济”理念和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包括可持续发展观、新发展观和人类发展观)四个阶段。指出科学发展观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同时又借鉴了世界文明发展的积极成果,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关键词: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新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B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731(2009)02-0124-05

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要求和方式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是指导人们观察、思考、解决重大发展问题并自觉进行发展实践的基本原则。发展观在具体的发展实践活动中形成,同时又对人们的发展实践活动起指导作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会形成不同的发展观,不同的发展观又决定着不同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结果。现代发展观的形成和演进,根源于人们对发展认识的不断深化,反映了不同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领域的影响和矛盾冲突。因此,从三维角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现代发展观的演变和未来趋势,不仅有助于借鉴国外发展观和发展实践的经验教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而且有助于深刻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发展的三维角度

二战结束以后,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谋求战后重建、恢复和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各种研究发展的理论便应运而生。单纯经济增长论是发展理论中出现最早的理论,是战前形成的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经验为依据的传统发展理论。这种发展观以经济增长为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对单纯经济增长论进行反思、批判,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认识的深化,人们对“发展”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并赋予了“发展”更广泛的含义。发展的内涵早已超出了“经济增长”的单一规定,进入到一个更加深刻也更为丰富的新层次。概括地说,现代发展理论大体上经历了单纯经济增长论——社会发展论——环境保护论(包括“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和增长极限论)——综合发展观(包括可持续发展观、新发展观和人类发展观)四个阶段。我们以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和社会系统为三个轴向,在X轴经济系统表示发展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在y轴环境系统表示发展所产生的环境效应;在Z轴社会系统表示发展所产生的社会效应。这样便形成了发展所产生效应的不同组合的八个卦限:第1卦限(X,Y,Z)、第Ⅱ卦限(X,Y,Z)、第Ⅲ卦限(X,Y,Z)、第Ⅳ卦限(X,Y,Z)、第V卦限(X,Y,Z)、第Ⅵ卦限(X,Y,Z)、第Ⅶ卦限(X,Y,Z)、第Ⅷ卦限(X,Y,Z),如图1所示。X、Y、Z分别表示发展所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正效应;X、Y、Z分别表示发展所产生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负效应。下面我们从这个角度分析现代发展观的演进。

二、现代发展观的演进

(一)单纯经济增长论

单纯经济增长论以经济增长为追求目标,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只要促进经济增长,发展中国家就能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美国发展经济学家迈克尔·托达罗(Michael Todaro)对单纯经济增长论作了很好的说明:“‘发展在传统上意味着一个最初经济条件或多或少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国民经济,具有能够产生和支持每年5%到7%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的能力。……为‘完成增长的任务,贫困、失业和收入分配问题都是第二位重要的。”。从图1来看,单纯经济增长论认为“发展=经济增长”,只要经济系统取得正效应,环境、社会系统的效应没必要过多考虑,即使目前环境、社会系统的效应为负,但只要经济增长,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这样发展的效应便分布在第1卦限(X,Y,Z)、第V卦限(X,Y,Z)、第Ⅳ卦限(X,Y,Z)和第Ⅷ卦限(X,Y,Z)。单纯经济增长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

1956年,刘易斯在出版的《经济增长理论》一书中认为发展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在于工业化程度不够,经济馅饼不大;而加快工业化的步伐,提高工业化的程度,把经济馅饼做大,就会导致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这种观点强调追求单纯片面的经济增长,认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就是发展,就可以摆脱贫困。但是这种发展道路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真正的经济增长,反而品尝到了“有增长无发展”和“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的苦果。这些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扩大,出现经济结构畸形、二元化结构突出、通货膨胀加剧、失业人数增加、分配不公、贫富悬殊、社会动荡、环境恶化等问题。

单纯经济增长论的根本缺陷是物本性、单一性、短视性和急功近利性。这种发展观没有把“发展”与“增长”这两个概念区分开,实际上是把发展、进步等同于经济增长。具体讲:一是没有看到人的社会性和精神性,没有看到社会和文化因素在发展中的作用,过分强调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有效性,忽视该指标所固有的缺陷。二是没有看到人和自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将人类与自然简单地对立起来而不是和谐地统一起来,忽视了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有限性,违背了经济发展要以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为基础这一基本法则。

(二)社会发展观

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人们开始对“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进行批判性反思,越来越多的

学者清楚地认识到:按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衡量的“发展”并没有惠及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业问题、收入分配不平等和严重贫困状况并没有改善。于是就有了发展是建立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社会变革的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变革的统一。这既肯定了经济增长对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又强调了发展中质的变化是社会变革。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吴丹提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从图1来看,社会发展观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只要经济、社会系统取得正效应,环境系统没必要过多考虑。这样发展的效应便分布在第1卦限(X,Y,Z)和第Ⅳ卦限(X,Y,z)。

1968年,瑞典发展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ual)出版了《亚洲的戏剧:对一些国家贫困问题的研究》一书。认为发展不只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而且包括整个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过程的上升运动。这实质上指出发展是一个摆脱贫困、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过程。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杜德利·西尔斯(Dudl Sears)在《发展的意义》一文中明确提出:“对一个国家所提出的问题是:贫困问题已经并正在发生哪些变化?失业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平等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所有这三个方面都从过去的高水平降下来了,对于这个国家而言,这无疑是个发展时期。如果这些中心问题的一个或两个方面的状况继续恶化,特别是在三个方面都越来越糟的话,即使人均收入倍增,把它叫做‘发展也是不可思议的。”

社会发展观强调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手段,社会公正、增加就业、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和消除贫困才是发展的终极目标。社会发展观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更加重视发展的社会效果,但在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引起积极响应,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某些观点和政策方案过于偏激,否认了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与当时发展中国家极力发展经济,改善贫困的状况不符;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增长需求强烈,对经济发展所可能引起的代价问题重视不足或持有意宽容的态度。同时,这种发展观对发展的理解仅仅限制在经济、社会领域,即使就社会领域而言,发展也不仅仅涉及分配、收入和就业问题,因此,这种发展观还有待完善。

(三)环境保护论

单纯经济增长论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其理论前提是: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具有无限性,经济增长和物质财富的增长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在数量上是不会枯竭的,因而对它们的开发可以不受约束;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具有无限性,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废弃物排放所需要的自然环境在容量上也是不会降低的,因而对它的利用可以不受约束。针对经济增长论的缺陷以及工业文明带来的负效应,经济学家及环境学家纷纷对它提出批判。从图1来看,环境保护论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环境保护”,认为只要经济、环境系统取得正效应,社会系统没必要过多考虑。这样发展的效应便分布在第1卦限(X,Y,Z)、第V卦限(X,Y,Z)。“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增长极限论、循环经济发展观等,都是这种观点的杰出代表。

1.“宇宙飞船经济”理论“宇宙飞船经济”的观点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Kenneth Boulding)于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他的基本观点是:我们人类惟一赖以生存的最大的生态系统是地球,而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限的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太空船(即宇宙飞船)。人口和经济不断发展,终将用完这个“小飞船”内有限的资源。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的废物最后会污染“飞船”舱内的一切,就像污水充满整个污水池一样。到那时,整个人类社会就会崩溃。因此,人类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消耗型”经济,建立起一种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质的循环式经济体系。

2.增长极限论1972年,罗马俱乐部在《增长的极限》一书提出了增长极限论。其中心论点是,人口增长、粮食生产、投资增长、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具有按指数增长的性质,但人类生活的空间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吸纳消化污染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按目前的趋势继续增长下去,将使世界面临一场“灾难性的崩溃”,其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停止增长即零增长。

环境保护论对于沉浸于单纯经济增长论中的人们来说是一帖清醒剂,它最大的贡献是警醒人们重视资源环境对增长的制约,使人们认识到了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然而,这种观点过于悲观,解决环境问题的部分就是停止发展,是深受贫困和饥饿折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根本无法接受的。环境保护论低估了科技进步的作用和速度,看不到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对既成发展界限的突破性,缺乏认识发展的社会和政治维度。

(四)综合发展观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人们对发展观的认识转向了“综合的发展”、“人”的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而且是社会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忽视社会改革和全面进步,忽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不是真正的发展。从图1来看,综合发展观认为“发展=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发展必须取得经济、环境、社会系统正效应。这样发展的效应便分布在第1卦限(X,Y,Z)。根据对社会系统中各种元素的不同侧重,综合发展观包括:“发展=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的可持续发展观、“发展=经济增长+环境保护+社会进步+人的发展”的综合发展观、“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经典表述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目标是:生态的持续性、经济的持续性和社会的持续性,把生态、经济、社会统一为不可分割的整体。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观被绝大多数国家所认同。可持续发展观的主要思想是:(1)强调发展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注重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注重人与人关系的优化,以实现社会各个领域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2)强调代际公平,代际公平就是要处理好当代人的发展与后代人发展的关系。(3)强调代内公平,代内公平就是要处理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2.新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初法国环境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sois Perroux)在《新发展观》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整体的”、“综合的”和“内生的”新发展观。新发展观的特点有:

(1)以社会与人的发展为中心。新发展观认为任何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应该是社会与人的需要,鲜明地提出了“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2)重视生态环境价值。新发展观认为,在增长、发展、进步三者的关系中,生态环境价值起着关键的作用,它是决定减缓和加速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检验增长目标是否合理的前提。

(3)强调发展是“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所谓“整体的”,就是要突出文化价值在发展中的地位,强调发展应当是基于文化价值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利益与文化价值的统一。所谓“综合的”,就是指各个部门、地区和社会阶级要在发展中求得协调一致,发展应该使各个部门、地区与社会阶级之间增强内聚力。所谓“内生的”,则是指发展要充分依靠和利用本国的力量和资源;同时,内生发展也表现为人的各种因素和权利的意义,发展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过程。

3.人类发展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发展概念的理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把人类自身的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对“以人为中心”的社会发展观作了比较明确的表述:“人类带着潜在的能力来到这个世界上,发展的目的就在于创造出一种环境,在这一环境中,所有的人都能施展他们的能力,不仅为这一代,而且能为下一代提供发展机会。”根据这一发展观,联合国确立了一种新的度量发展的标准——人类发展指数HDI,它包括三个基本指标:寿命、知识和生活水平。1995年在哥本哈根召开的世界发展首脑会议上通过的《宣言》和《行动纲领》指出:社会发展要“以人为中心”;“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这些观点既是对社会发展观的肯定,也是对社会发展观的突破,真正确立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

综合发展论的价值观首先表现在它由单纯经济增长论的以经济增长为价值取向转向以社会的整体发展为价值取向。它强调了经济增长的价值意义,更强调了社会整体发展的价值意义。其次,体现了以人为中心,注重人和社会、自然的和谐,扭转了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这一转变旨在维持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之内生活的同时,不断改善人类生存条件,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可以说这一新发展观标志着西方发展理论开始走向成熟,因为它开始反思和批判自身发展及其发展理论,揭示了发展理论的核心和本质问题;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发展和发展理论,对以后的发展理论和现代化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综合发展论的局限性表现在它仍然过于强调发展中国家要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老路,没有摆脱“西方中心论”的模式。它忽视了发展中国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内在转型的需要,这恰恰正是第三世界国家发展滞缓,甚至是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的原因之所在。

三、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在科学发展观体系中,“发展”是第一要义,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实现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实现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和平发展。

“以人为本”是核心,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是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统筹兼顾”是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发展,是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上述四个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了有机的统一整体。

四、结论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对世界范围内发展观演化所体现的进步理念的继续,又是这种演化的最新成果。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体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才能做到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夺取建设小康社会的全面胜利。

[责任编辑陈萍]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试析绿色发展对科学发展观的创新
科学发展观指导视角下的工会工作创新与水平提升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