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学殿堂与作家摇篮

2009-04-03高俊林

关键词:西北大学著名作家作家

高俊林

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总结我国文学学科人才培养经验,推动文学学科发展,西北大学于2008年12月20日隆重举行了“大学教育与西北大学作家群现象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及西北大学的杰出校友代表汇聚古城西安,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12月20日上午,会议在西北大学南校区多功能厅隆重开幕。会议开幕式由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李浩主持。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陈忠实,陕西省作协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陕西省学位委员会秘书长孙朝,西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军民,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许忠雁,著名诗人雷抒雁,文学批评家何西来,西北大学校长乔学光等出席了开幕式并致辞。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和著名作家迟子建为本次学术研讨会发来了贺电。开幕式之后,在西北大学南校区文学院门前举行了由西北大学杰出校友、著名作家贾平凹题写的“作家摇篮”石碑揭幕仪式。下午,与会作家与专家学者举行了学术论坛。论坛先是简要地回顾了西北大学先后举办三届“作家班”的历史,总结了西北大学作为一块文学沃土,在培养当代作家方面的成功经验。接着,论坛围绕“大学教育与文学创作”、“茅盾文学奖‘双星作家与西北大学作家群现象”、“当代文化机制与作家培养”等重要主题,展开了讨论。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於可训先生首先指出:作家非常需要大学,大学也非常需要作家在里面学习来提升自己,这一点已为现代大学教育、尤其是武汉大学、西北大学和北京大学举办的“作家班”的作家成长实践所证明。就国际经验来说,在中国大学举办“作家班”,实际上是受美国爱荷华大学有名的国际写作计划所启发。就作家来说,当作家进入大学后,会努力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这对作家日后的创作是非常有益的。

接着,著名文艺评论家李星先生也提出:大学是作家的摇篮,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个性是作家成长的关键。首先,生活经历造就作家,只有在生活中人们才会写情、写感、写爱、写憎。其次,人的心灵、性灵甚至生理,是成为一名作家的重要甚至决定因素。最后,大学不是成为作家的必要条件,但是没有大学的教育,作家很难成长为一流的大家。大学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它使作家掌握渊博的知识,拥有开阔的视野,享有博古通今的气度,所以大学学习还是非常必要的。大学往往可以造就一流的作家。

苏州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刘锋杰教授主要结合“西大作家群”现象,谈到了现代大学如何培养文学人才的问题。他认为西北大学有一种浓浓的创作氛围,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文艺理论家,这是非常值得珍惜的。因此,大学要培养出一流的作家,就要重视传统,尽量增加文学典籍的学习。西北大学作为一个在培养文学人才方面的成功典型,首先得益于其重视文学典籍教育的传统。从教育人性化的角度讲,一个大学能提供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有多大,它可能造就的学生素质就会有多高。这是西大培养出众多优秀作家的—个重要启迪。所以,应该把形成思想和形成写作的主体性权利交给每一个人,使其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只有当他是一个自由人时,他才会自由地使用他的思想,才能创作出最伟大的作品。

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谢有顺先生作为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评委,对此尤有感触。他指出:把“西大作家群”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是一项很有意思的课题。虽然大学不一定能够培养出作家,但大学作为一种团体所烘托塑造出的氛围,却是非常重要的,许多成名作家无不得益于这一种团体气氛,关键在于作家在大学中如何塑造自己。中国素来以文立国,文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文学乃至文化最核心的地方在于其总要教导我们如何来安置我们的生命。可以说,不了解文学,就不能理解中国人是如何生活的。现代社会高扬理性的价值,冷漠感性,这实际上是对文学的围剿,由此产生现代文艺和人的危机。未来的大学教育,要培养出优秀的作家,要使人成“人”,应该从思考这些问题出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前副所长何西来研究员认为:大学教育与作家成长的关系,就像是船和水的关系,大学的读书和培养就像水,而作家就像是船。有了水,作家才可以启航;有了大水,作家才能成为大船,才能走得更远。但这不是说“船”不重要,相反,“船”是最重要的,这种最重要就是必须努力,必须增强生活阅历,培养写作经验。所以,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作家关键还是要看自己的努力。对于现代大学如何培养作家来说,除了传授知识外,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聘请名师来校作讲演,说不定这种讲演在某位学生身上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影响到他以后走上了文学道路,或者改变了创作的思路。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李震教授着重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大学教育问题,一个是如何在现行大学体制中培养作家问题。他以为现行的大学教育体制存在着过于刻板化、模式化的偏向,培养的是文学的贩卖者和传播者例如文学教师、编辑等,而不是创造者的角色。在目前很难改变这种体制的情况下,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强化对原典、经典的教育和学习。他提出,大学文学老师要有深厚的文学素养。西北大学之所以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不是因为学校的体制和别的学校不一样,而是因为西北大学一代代的老师,都非常注重自身文学素养的训练,因此也就带动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著名文艺评论家肖云儒强调:“西大作家群现象”的出现,既有文学经验的历时性变迁,又有时代对于文学描写内容和抒写风格的召唤,特别是当传统经验的积淀已经过渡到中国新时期文学经验积累的阶段时,客观上要求作家必须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坐标和艺术因子来构建新的写作经验。在这样一个历史任务面前,我们原有的作家不经过高等教育的培训,不扩大自己的视野,就无法完成历史性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西大作家群的形象和他们写作的经验风格,构成了陕西文学的重要底色。

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李国平先生指出,大学和作家的关系,有三个阶段可以考量,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40年代,第二个阶段是十七年这一阶段,再就是晚近这十年。在这三个阶段中,大学和作家的关系有三个波谷。统计表明,1978年之后,包括鲁迅文学奖,在获奖的作家作品里,有过大学教育的人占到86%多,当然也包括西大作家班、北大作家班、鲁迅文学院和军艺。另外一个统计就是中国小说协会在2000年之后,每年搞一个排行榜,到目前搞了七、八届,根据这个排行榜,2000年之后,上过大学甚至具有硕士、博士学历的,几乎接近100%。这个统计可以说明一些大学和作家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所所长牛宏宝教授提出,在观察大学教育与文学人才培养的关系问题上,一个不可忽视的视角就是:跨文化语境对于文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如果仔细考察20世纪前半叶中国文坛著名作家的成长史,就会发现这样一个基本规律:多数作家的成长都有中西方教育的背景。这就启示我们,当代作家要成长为一流作家,须具有中西文化、文学知识。这在全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大学教育在今后人才培养上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地位几乎是不可替代的。

最后,西北大学中文系主任段建军教授做了总结发言。他表示,将认真汲取各位专家的宝贵建议,并在会后及时整理归纳,补充进学校的文学教育方案中,以提高今后的文学教育水平。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文学院今后将有步骤地推动一些建设性的工作,例如成立西大作家群研究中心,建立西大作家群作品陈列室,对作家群中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专题研究,包括召开专题研讨会,让研究生做学位论文研究等,让西大作家群的创作与研究双翼齐飞。

本次研讨会取得了积极丰硕的成果,为大学教育体制与作家成长机制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正如会后著名文学评论家杨乐生先生所指出的,从关心中国当代文学的角度看,“西北大学作家群”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一群作家从这里出发走进当代文坛,他们的作品走进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中,影响了一代接一代的中国人。研究他们每一个人的不同生命历程与独有艺术价值,总结和归纳这个群体共有的经验教训,其启示意义与示范作用势必要溢出“西北大学”四个字很远,将对教育学、人才学、写作学、广播影视学、传媒学、创造学等众多的人文科学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责任编辑赵琴]

猜你喜欢

西北大学著名作家作家
作家谈写作
朱辉
西北大学求捐“一杯奶茶钱”上热搜
作家阿丙和他的灵感
The Analysis of The Bluest Ey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ntz Fanon’s Post-colonialism
Feminism in The Princess Focused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ncess and Her Father
我和我的“作家梦”
西北大学:偏安一隅的王者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著名作家张贤亮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