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009-01-20徐金凤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科学素养语文教学培养

徐金凤

【摘 要】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较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应率先担当起培育具有较高科学素养人才的重大任务。可升学压力的现实导致语文课中忽略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本文从教材、学生、老师三方面入手,以大量的课堂实例来证明小学语文课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切实可行。关注科学素养,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语文成绩,反而能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高,从而完善人格,提升全面素质。

【关键词】语文教学 科学素养 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两段话:“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较高人文素养的同时,应率先担当起培育具有较高科学素养人才的重大任务。

可是现实情况却不尽理想,我们的学生在理所当然地享受着科技带来的成果时,对“科技”显得有些漠然与无助。“科技强国”似乎不是他们的目标,考试得好分数,上一所重点中学,考一个好点的大学,成了他们奋斗的目标与轨迹!语文、数学、英语是主课,科学课等其他是副课,学生很清晰,家长和老师要看的只是语数英的考试成绩,进入高一级学校,主课的分数是录取的首要条件。语文课的科技含量已萎缩,有的甚至干枯了。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通过实践所获得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的能力。小学语文老师不应忘记自己的使命,让我们的学生在童年时期就种下“科学”的种子。于是,在语文课中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并兼顾科学素养的渗透,成了笔者关注与实践的一个小课题。

一、半亩方塘文本开——教材是温床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册都有科学知识的介绍和渗透,内容丰富,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让学生在无数的“?”中感恩宇宙的神奇与自然的奥妙,如低年级有《我叫神舟号》、《问银河》、《蚕姑娘》等;中年级有《航天飞机》、《跟踪台风的卫星》、《剪枝的学问》等;高年级有《变色龙》、《夜晚的实验》、《金蝉脱壳》、《奇妙的克隆》等。更有科学家的故事,如《鲁班与橹板》中的鲁班,《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中的雷奈克,《钱学森》中的主人公,《装满昆虫的衣袋》中的法布尔……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有。更有融科学方法与科学智慧于一体的,如《第一朵杏花》体现了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的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态度;《轮椅上的霍金》令人震憾的同时给人坚持、大度、谦逊、感恩的启迪;《苹果里的五角星》、《石头书》等无不给学生以思维的启发及探究方法的引领。这些课文,如半亩方塘,清澈透亮,是学生“科学种子”萌芽的温床,语文老师可以巧妙运用,以求最大效果。

1.精心预设教材。在备课时,老师要以科技兴国为己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爱国情感。

如上《梦圆飞天》一课时,一位老师一边板书“飞天、梦”一边激情演说:“飞天之梦,中国人已经做了千年,从嫦娥奔月的美丽神话,到莫高窟的飞天壁画,都在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延续了千年的梦。这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吗?不,请看:(出示)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

1969年7月16日,美国发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

老师接着说:人类上天的梦想是可以成为现实的,只是率先在苏联、美国实现了。美国的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在访问中国时,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段话:(出示):

“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

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听到这样的话,你有何感想呢?(停顿片刻)作为一个中国人,听到这样的话,我们除了尴尬和苦涩之外,情不自禁就要问了:难道人类飞天的梦想在中国就永远只能是个梦吗?不,2003年10月15日,我们终于把飞天之梦圆了(板书:圆)!”

此课例中,教师的导语、资料的出示让学生的思维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从梦想开始的自豪到看着别人上天的遗憾与向往,再到尴尬,直至最后的骄傲,短短二三分钟内,学生的情感一波三折,这种情绪的酝酿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基调:扬眉吐气般的快乐,为国争光的科学种子已悄悄孕育。

2.合理拓展教材。教材是死的,但是教材内容却是灵活的,富有生命与活力的。老师要善于透过教材本身去挖掘教材的内涵,把教材的深层意义拓展开来,用教材背后的内容为载体,认识献身科学的不易。

仍然是学《梦圆飞天》一课,人们的心情是如此激动,可杨利伟呢?他为什么如此平静?教师补充杨利伟的训练情况:

为记住大量的航天知识理论,最初三年,他晚上十二点以前没有睡过觉。

在圆圆的大厅里,杨利伟和战友们要坐在一只8米多长铁臂夹着的圆筒里,在时速100公里高速旋转中,不仅要练习坚持腹肌和鼓腹呼吸等抗负荷动作,而且还要随时回答问题,判读信号,保持敏捷的判断反应能力。在高速旋转中,他的面部肌肉开始变形下垂、肌肉下拉,整个脸只见高高突起的前额。头盆方向超重时,血压向下肢,头脑缺血眩晕;做胸背向超重时,前胸后背像压了块几百斤重的巨石,造成心跳加快,呼吸困难。每作一项训练,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当学生读到杨利伟叔叔付出了这么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磨练时,心潮澎湃,此处对教材的补充让学生懂得了献身科学,作出成绩是要付出心血与汗水的。

3.不断创生教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也是教材。因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学生眼里、心里,老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榜样。

作为老师,平时应多关注最新科技成果,在适当的时机加以介绍或讲解,以此来影响学生。班内学生订阅的科学类杂志《小哥白尼》、《科学大众》等我们当着学生的面认真阅读,有时还和订阅者讨论,吸引大家去翻阅这些书籍。平时,老师可以做有心人,常常读报,做科技内容剪报可以给学生看,并作为口语交际的话题,让学生也去关心最新的科技成果。

教师的言行会像一束阳光暖暖地照耀学生的心田,为种子的发芽提供适当的温度。

二、天光云影生尝试——实践是催化剂

文本打开了,教材处理好了,学生自己必须主动参与,才能体验到天光云影般的美丽与快乐。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模仿性很强。在语文学习中也蕴含有科学研究的方法,让他们亲自动手去实践,也能学得像模像样。

1.让学生提问。科学研究开始于发现问题,所以,允许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当是我们老师首要做的事情。学习《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时,学生提出:

既然彗星陨石曾撞击过地球,那么,它们会不会再次来撞击?

恐龙的灭绝是否和陨石撞击地球有关?

水是生命之源,火星上有水,那肯定有生命,是曾经有过,还是未曾孕育?

……

面对一系列的问题,老师给予了肯定与表扬,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关注,去和父母家人讨论,去搜集相关资料,去阅读此类文章,相信,科学研究都始于兴趣。

2.让学生搜集资料。搜集资料是科学研究中的文献研究法。小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也很多:向周围的人请教;去图书馆;网络更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学习《钱学森》一课,预习时布置学生去查钱学森的资料。课上交流时,有钱学森生平、他的贡献、他在美国的求学经历及获得荣誉后的淡泊等小故事,丰满了人物形象,提升了主人公的魅力。学完了《奇妙的克隆》,可以让学生课后去寻找去关注现在有哪些克隆技术,哪些是在实验中,哪些还是在人类设想中以及克隆技术带给人类的利与弊,利用班队课来交流讨论,共同畅想科技带来的梦想与激情。

当然,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要适合自己阅读的;还要学会把资料分类整理;要学会删选等等。

3.让学生去观察。观察是一种较为基本和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条件,是外界信息转化为人的认识的重要通道。小学生的观察能力需要经过老师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才能得以提高。

学习了《广玉兰》、《夹竹桃》等课文,让学生观察身边的花;学了《金蝉脱壳》、《螳螂捕蝉》等课文,可以让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昆虫;春天到了,让学生去寻找春天,去看植物的发芽、开花,记下时间;候鸟出现了,在哪儿什么时候?又是何时看到冬眠动物的“苏醒”等,这样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习作,更会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明确观察任务的同时,不忘指点观察的方法,连续地坚持观察、比较观察、从整体到部分的观察……这样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有计划、有层次地指导后,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也就水到渠成了。

4.让学生作调查。调查也是一种基于实际的研究方法。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有让学生去作感兴趣话题的调查,然后写成作文。也有口语交际(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练习四的第七题)中要学生作调查的,老师要不怕麻烦,放手让学生调查,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等着你。

例如,调查学校绿化情况,要求学生“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你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时间安排为一课时,可我们班却上了整整三天都不止。学生以“小研究员”的身份在校园数棵数、作记录、商量讨论……小组汇合后,商谈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并一一罗列在黑板上,接着追问:“这些问题,作为堰小的主人,是不关我们的事,还是想办法来解决?”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叽叽喳喳说开了……

经过大家的讨论协商,决定分小组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请中学的生物老师来识别“无名树无名花”,并为学校的树木、盆花制作“名片”。(由徐XX、陈X、田XX等中学教师子女负责)

(2)发动全校师生为学校献花,可买(便宜好养的)可种可扦插。(由大队委员吕X带领几个能说会道的人取得学校大队部的支持)

(3)向校长写信或画画,提出校园绿化的建议,投进“心语箱”。(由“写作大王”邱XX、“绘画大师”王XX召集一批人负责)

培养从调查中发现问题,产生探究欲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应该是科学素养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另外,可以让学生做实验,如《苹果里的五角星》。当课文在介绍自然科学知识时,一些抽象的解释,学生难以理解,做实验的方法化抽象为直观,效果好。

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实践,去体验,去探索,去发现,如催化剂,让学生心头的科学种子发芽得更为快捷。

三、源头活水师开渠——关注是和风细雨

要让科学的种子深深扎根于学生的心头,老师的关注便是和风细雨。语文老师要善于和其他老师互相沟通,互相支持,共同合作,特别是计算机老师、科学教师。

语文课堂中涉及到的一些科学知识,自然常识,科学故事等,我们可以和计算机老师联系,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搜索指定的内容,并可引导学生去关注一些专门的网站,去查阅网友的观点,还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如学《郑和下西洋》,语文老师请计算机老师指导学生去查郑和下西洋的故事。计算机老师本身对此也感兴趣,指导学生上“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专题网站,着重对明朝的造船业展开了一番搜索。学生感受很深,由此生发出对当今船舶业的关注。一段时间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令老师也叹为观止。

科学老师,更是值得语文老师联系。因为了解了相关内容和要求,语文的东西也就迎刃而解了。如《看月亮》是科学课的教学内容。科学老师布置学生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每天晚上观察月亮的形状,并且记录下来。语文老师随即让学生就此内容写下观察日记,每天批阅,每天鼓励,每天反馈;并和科学老师一起制定了各种激励措施。就这样,学生的热情经历了很多次丢失——找回的过程,原本单调简单的观察成了一项任务,且逐步变得富有诗意起来。想象力、耐心、恒心、意志都在这一次的观察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

另外,出于习作教学的需要,语文老师可以和科学老师一同上课。“鸡蛋不沉的秘密”、“烧不坏的手帕”、“会跳舞的米”、“纸托水杯”等实验让学生兴趣盎然,他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科学知识,更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

经过近三年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关心科技的热情高涨,剪报、日记、订阅的报刊杂志都能见到科技的身影,很多学生在作文中描述的理想也和科技有关:当一名化学家、航海员、飞机设计师、交通工具研究员、潜水员、科学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将不断融合,也必然反映到语文教学内容中来。又因为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使它的触角伸到几乎所有领域,所以,小学语文老师就承担着向小学生传播科学精神的重任。从种子萌芽到生长,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我们可能可能暂时看不到,但我们可以用教材的温床,实践的催化剂,关注的和风细雨让科学种子在学生心田生根、发芽、直至茁壮成长。

猜你喜欢

科学素养语文教学培养
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学科的交叉渗透教学中得到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