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校学生会新型管理模式

2009-01-14王书迪

群文天地 2009年16期
关键词:知识型学生会柔性

王书迪 古 映

学生会作为高校中先进的学生组织,在促进同学的全面发展、协助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反映学生的需求、维护学生的利益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学生之家、师生之桥、干部之校”。然而,随着高校学生会的不断发展,服务性不强、创新性不足、组织效率低下等一些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会职能的发挥。同时,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刚性式的学生会管理方法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学生会组织中引入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柔性管理。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激发学生会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更有效地发挥学生会的职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柔性管理的内涵

柔性管理是相对于刚性管理而言的,它是指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法,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它强调依据人们自身心理和行为特征进行管理,具有内在的驱动性、影响的持久性和激励的有效性等特性。因此,学生会组织的柔性管理就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会成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前提下,激发组织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挖掘优秀成员的创造性,从而形成组织良好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提高组织的工作效率。

二、学生会实行柔性管理模式的必要性

(一)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需求

学生会作为高校内长期存在的重要组织,扮演着多种角色,其中重要的一项即服务学生。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也显示了这一点,有超过一半的同学认为学生会存在的首要目的是反映学生的需求并维护学生的正当利益。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和网络的普及,高校对外交流的日渐密切,校园内多元文化盛行,学生的生活面临着多种选择,同时也滋生了新的需要,如渴望与更多人交流与展示自我,以及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便于更好应对未来就业压力的需要等。对此,学生会传统的组织活动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求,而借鉴企业内的柔性管理模式,可以使学生会更多地发现学生的需求,更快地作出反应,从而使“服务学生”这一宗旨更好地在学生会的日常工作中体现出来。

(二)符合学生会内部成员的特点

学生会内部成员均为高校大学生,具有显著的知识型员工特点。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给企业内知识型员工所下的定义是:知识型员工是指一方面能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知识型员工本身具备较强的学习及创新能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会成员与知识型员工有诸多相似之处: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也将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充分利用,他们不仅具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善于创新提高工作效率,这些特点都使组织推行柔性管理成为必然要求。此外,推行柔性管理模式还源于大学生的独立性特征。大学生心智多已趋于成熟,他们不再满足于安排式的工作,渴望独立和挑战自我,用知识技能开创新型活动,实现自身价值。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学生会内实行柔性管理模式,更有利于激发成员的创造性,使个体和组织都更好地发展。

(三)能充分调动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

组织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成员工作的积极性,然而现行的学生会组织并未充分调动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方面,学生会组织对成员的培训重视不够。我们的问卷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加入学生会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然而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同学表示学生会对成员的培训重视不足,自身能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这极大地降低了成员的积极性。柔性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在组织中重视成员的发展,满足成员的学习和培训需求,提高其工作满意度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学生会成员间尤其是不同部门的成员间缺乏沟通和交流,这降低了学生会的整体工作效率,不利于组织的发展。基于这一点,学生会需运用柔性管理,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成员的归属感,使组织成员积极主动地参与组织的各项工作。

(四)能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

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的发展主题。国家大力提倡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学生会作为高校中先进的学生组织,在各方面都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更应加强组织的创新性建设,提高组织成员的创新能力。柔性管理有利于学生会成员迅速进行信息传递和知识共享,也有利于成员相互间的模仿与学习,从而提高组织的创新能力。

三、柔性管理在学生会组织中的具体运用

(一)密切关注学生群体的需求,提高学生会组织的服务性

学生会归根结底是一个服务型组织,其宗旨是服务学生。因此,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学生需求,柔性的学生会组织应加强对广大学生群体需求的调查,可以采取调研和建立意见反馈箱等方式,及时发现学生的需求,并针对实际的需求准确地开展各项工作,从而有效地避免学生会工作与学生需求脱钩,甚至背离。此外,随着信息时代网络的普及,学生会还应加强其网络化管理,建立并完善学生会与广大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主要是学生意见的征询和活动效果的反馈,使学生会更高效地发挥其服务作用。

(二)激发学生会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组织工作效率

1、树立“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

学生会应一改“部长拍板”式的决策方式,树立“以人为本”的决策理念。在进行各项重大决策时,应在学生会成员中广泛征询意见,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做到公平、公正。

2、注重对组织成员的培训

学生会成员希望通过组织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因此,学生会应注重满足成员的需求,加强对组织成员的培训工作。一方面,可以请老干部传授经验,开展综合素质课,从而提高成员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等。另一方面,各部门应鼓励成员参与活动的策划,在实践中提高自己。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认可,学生会成员会以主人翁的态度,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组织的各项工作中去。

3、建立柔性化的评估体系

柔性管理强调组织对其成员给予充分的尊重,而学生会成员有着极强的自尊心,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因此,学生会在进行评估时,应避免过于刚性的量化评估,而应以模糊性评价和鼓励为主。此外,还应注重对成员发展过程的动态评估,以便随时发现个人的闪光点和及时纠正错误,帮助其不断进步。

(三)创建学习型组织

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充分发挥每个成员创造性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与组织之间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个体价值得到体现,组织绩效得以大幅度提高。将学习型组织理论应用在学生会的管理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制定学生会工作的共同发展目标

目标分散,往往使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不仅浪费了组织的人力财力物力,也挫伤了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发展目标。在制定目标时,既要考虑外部环境的要求,又要顾及内部成员的实际需要与期望,最好的方法是将各成员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组织的发展目标相结合,这样在激励成员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有利于增强成员的组织承诺。而一旦制定了共同的发展目标,就要保证各成员能够充分理解并在工作中实践它。当然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会的负责人可根据需要适时调整。

2、改变工作观念,强化服务意识

不少同学加入学生会的原因是学生干部在年终评优评先时可以加分,并且学生会有时在举办活动时过分注重活动的排场,而忽视了学生的真正需要。在笔者开展的问卷调查中,仅有31%的同学回答学生会开展的工作对自己帮助较大,绝大多数人反映平平,由此可见树立成员“工作即服务”的工作观念,强化其服务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3、超越自我,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学生会成员是学生中的优秀群体,在各项教育工作中起着榜样作用。然而不少学生干部由于工作占用时间太多导致考前没有太多时间复习,考试分数不佳甚至挂科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此一来不仅本末倒置、得不偿失,也弱化了成员原有的模范带头作用。因此成员在工作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开展活动,注重活动的典型性与有效性,切不可打疲劳战,不能为办活动而荒废了学习。此外成员应持有正确的“学习—工作”观。

4、加强团队学习,深化组织合作

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特征的学生会,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和组织的整体工作水平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能实现成员的自我提升,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需求。在实际中,可将团队学习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层次,而团队内部学习又可分为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横向学习即加强同级成员的内部交流,大家来自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专业,无论是性格还是思维特征都有很强的互补性,彼此之间增加交流,无疑可以拓宽思维、激发成员智慧的火花;纵向学习则要注重新老干部的交流,强调“一老带一新”,将之前积累的工作经验传给新手,降低组织的学习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5、进行系统性思考,营造和谐组织文化

进行系统性思考,要求学生会成员在注重本部门日常工作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会的整体发展,从而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切不可使部门的发展方向偏离了组织预设的目标;系统性思考还要求学生干部注重决策和开展活动的连续性,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规划目前的工作。此外在思考组织的整体动态发展时,我们尤其不能忽视学生会所处的校园环境,既要制定与校园环境相适应的组织文化,又要通过优秀的组织文化提升校园的文化环境。通过之前提到的一系列制度措施,为成员营造和谐的文化环境便于其成长,进而通过优秀成员的辐射作用,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更好发挥学生会的教育功能。

四、应用柔性管理需注意问题

学生会组织有其内在的工作章程,它们在规范成员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体运作效率并成为组织文化的一部分。推行柔性管理并非置规则于不顾,而是要妥善处理好制度与民主、群体与个人的关系。在制定和修改各项规则时,负责人既要考虑组织的实际需要,也应广泛征询成员的意见,确保最终的制度不失原则又饱含人性。此外,在工作中强调群体规范的同时,要注意发现个别成员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当然,对柔性管理的应用更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郑其绪.柔性管理[M].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6.

[2]窦红宾.基于柔性思想的知识型员工管理模式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7(11).

[3]彼得·圣吉等著,张兴等译.第五项修炼:实践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战略和方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知识型学生会柔性
中小企业柔性体系的协同与共治机理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学生会,是否真的很丑陋?
知识型员工的绩效管理研究
智动柔性充电弓亮相上海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知识型员工绩效管理策略
学联选举结果名单
试议高校学生会宗旨的意义及确立
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初探
首款柔性智能手机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