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品-悟

2008-09-08李陇耕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7期
关键词:音韵诗歌鉴赏形象

【摘 要】诗歌作品客观上存在着音韵层、形象层、意蕴层等多个层面。因此在诗歌的教学中应采用的“读—品—悟”的教学方法,从不同层面解读诗歌。所谓“读”,就是通过对音韵层的关注,实现对诗歌的整体感知;所谓“品”,是指对诗歌意象的鉴赏,关注的是诗歌的形象层,实现对诗歌内容的把握;所谓“悟”,关注的则是作品的意蕴层,实现对诗歌内蕴的理解。三个层次逐层推进,逐步深化,共同构筑了诗歌教学的立体模式。

【关键词】音韵;形象;意蕴;诗歌鉴赏

现代诗的鉴赏历来是见仁见智,莫衷一是。本文以《雨巷》的教学案例阐述诗歌鉴赏的立体模式的可行性。

一、诵读领会诗歌意蕴

诵读就是凭借声音语调,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诵读能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使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从而加强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把握。诵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而且可以激活思维,引发联想,培养语感,陶冶情感。因此,鉴赏诗歌必须重视“诵读”。

下面我们通过《雨巷》的具体的教学案例,探讨诵读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导入:(听配乐朗诵。)

师:听完配乐朗诵,大家是否沉浸在江南雨巷的意境中?那么《雨巷》这首诗描写怎样的意境?——细雨如丝的江南,一条悠长而寂寞的小巷,一把古色古香的油纸伞撑出了一个青年诗人踽踽独行的形象,他在寻找什么呢?他在寻找一个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透过这个形象,我们似乎听到诗人哀婉的心曲。今天让我们共撑一把心灵之伞走近戴望舒,与诗人一道去领略雨巷的风景,去追寻那丁香般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我们已经预习了,请一位同学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内容:

生:诗人追寻丁香女子而不得。

在简要概括的基础上,一起分析诗歌的感情基调。

凄凉、忧郁、哀怨

师:我们知道,鉴赏诗歌有“读”、“品”、“悟”三个环节,诵读是必要环节,也是首要环节。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凄凉的感情基调去朗诵诗歌,在朗诵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内容。

师:请同学们酝酿感情,领会诗意,展开想象,你就是诗人,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诵读。

请同学展示自己的理解与处理方式。

师:能带着你的理解给大家读一读吗?

生: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师:为什么这样处理?

生:因为本节描绘的对象是丁香姑娘消失,这样停顿、语调可以突出舒缓、深沉这一特点。

师:同学给评一评,哪些地方还有缺陷?

——节奏停顿的处理上有些不够。

师:谁读一节描写丁香姑娘的文字?

生:(酝酿感情)她静静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师:读得很好,再现了姑娘楚楚可人的姿态,读出了姑娘的迷茫和忧伤。但有些地方还要注意,“飘”要再缓,真正体现出轻飘的感觉;“梦”要再轻一点,读出那种虚幻。请再读一遍,注意我说的问题。

师:从文中首尾两节中任选一节朗诵,读出男子热烈追求丁香姑娘情感。

生: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寞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师:真挚感人,再注意这几个字,“独自”再凄清一些,“希望”再迫切一点,“结”要重读,因为形容出了愁之深,是打结的,很难解的。

师:在诗歌朗诵中,要注意节奏,若读得太快,感情就无法充分表达,而且如果感情表达得不充分,忧郁的感觉就表达不出来。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速,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于缓读。合理的停顿会突出重点,增加诗的韵味。而轻重音的把握也有这样的作用。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哀怨又彷徨”,以及第四节的“飘过”等要重读,声音要舒缓,真正读出作者的感情。

诗歌教学重视诵读是不言而喻的,但究竟如何引导学生诵读,这个教学片段提供了借鉴。具体而言,“读”的环节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1)读前指导。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让学生听录音后,就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全诗内容,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之后就要求学生带着感情基调去朗诵诗歌,这一看似平淡的环节设计,不仅提供了学习方法上的指导,也加强了诵读作为诗歌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2)初读感受。在学生自由诵读之后,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诵读质量作出评价,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这一步骤中,诵读的形式灵活多样,既有自由诵读,也有展示诵读;既有比较诵读,也有片断诵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教师范读。教师范读在诗歌教学中往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般来说,教师对教材有着全面的理解与深刻的把握,在此基础上的范读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诵读作品,无疑起着良好的示范作用。当然,如果教师不具备优秀的诵读能力,也可以利用课文朗读的音像资料为学生提供范读。

(4)齐读深化。经过前面三个步骤的铺垫,学生对作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一次齐读不仅让每个学生都得到了朗读机会,调动起全班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便学生对作品有更深的感受。同时,也为下面进入“品”、“悟”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基础。当然,即使后面的由“品”而“悟”,也都离不开对文本的反复诵读,反复体验。

这一看似简单的阅读教学方法,恰恰是诗歌鉴赏教学的利器。

二、多角度鉴赏诗歌意象

诗歌中形象是诗中抒情主人公,意象则是融入了作家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家思想、情感、创作意图的综合体现。透过意象的分析就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这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之所在。

下面的教学片断关注的是对诗歌形象的把握。

师:诗歌不仅要读,还要品。品味诗歌情要从形象、意象入手,形象是诗中抒情主人公,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形象、意象是品诗的钥匙。同学们把诗歌的形象和意象找出来,并从文中找出描述的词语。

生:意象:雨巷,词语是悠长、寂寞、颓圮的篱墙。

生:形象:我,词语有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生:丁香姑娘:词语有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叹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了、消散了……

师:三者有怎样的共同点?

——低沉的、凄迷的、冷清的、寂寞的。

师:本诗蕴涵着幽微、渺远的意绪,而意境是空灵寂寥的,表现出东方诗歌的特有的感伤美。下面我们将印象再加深一层,要求挑一个你最喜欢的意象,并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

师:谁来展示?

生:我描述的对象是雨巷。悠长的石板小路,延伸到小巷的尽头。小巷的两侧站着经历多年沧桑的富有古典风格的阁楼。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打在青石板路上,小巷被笼罩在朦胧的雨中,令人向往。

师:哪位同学点评?——颇有文采,但环境不够凄凉。

师:请详细说一说。

生:这首诗基调是低沉的,环境是压抑的,这写的是雨后的清丽,与基调不合谐。

师:评析得很到位,要注意写作时应忠实于原文的情感,能把你写的展示给大家吗?

生:细雨如幕,笼住了这长长窄窄的石巷,驳落的檐头,刻进了多少历史的沧桑?濡湿的青石板路,蜿蜒前行。在尽头等待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还是冷彻骨髓的幻灭?小巷无语,“我”静默地站着,站着……雨,越发细密了。

师:这段话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压抑、低沉的氛围,用了拟人、比喻等到修辞手法,其中叠词的运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写出了雨巷的凄清和令人窒息。

再写姑娘。

生:一袭紫裙,默默地行走在悠长的青石板路上。你丁香般的芬芳填满了空气的每一罅隙,叹息般的眼光结着丁香的哀怨,投向寂寞的雨巷。细雨微寒,那撑起的油纸伞能否为你抵挡此刻的风雨?漫漫长途,谁能为你拂去心底的凄婉迷茫?

师:写得很好,再现了姑娘楚楚可人的姿态,问句传达出了姑娘的迷茫和忧伤。

师:我们再看看关于“我”这一意象的描写。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这悠长的窄巷,暮风吹寒,吹乱了漫天的雨丝,也吹乱了我如潮的心绪。千万个日夜的期盼终于窥得你美丽的容颜,但还未欣喜,你已离去,留给我的是你满巷流转的淡淡的芬芳。

感情真挚热烈,修辞的运用更凸现了片断的文采,刻画出一个执著追求的男子形象。

以上意象在诗歌中表达得很美丽,意象的锤炼往往是诗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展开想象,进行描写,从“我”、“雨巷”、“丁香姑娘”等三个不同的视角对诗歌进行品味,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对作品的意蕴有了更为全面的把握,达到了解诗歌内容的目的。

三、多层面解读诗歌意蕴

诗歌中的意蕴是作家思想、意识、情感的综合体现。很多情况下具有含蓄性与复合性的特征,它不是各部分内容的简单相加,这正是诗歌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我们必须从多层面对诗歌进行鉴赏的原因。

下面的教学片段关注的正是作品的深层意蕴。

悟(1)

师:我们注意到,诗歌中多次出现了“丁香”这一意象,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呢?

因为丁香纤小、文弱、素雅、清香,能突出姑娘的美丽。还有吗?

师:古典诗词中有许多丁香意象的作品,看大屏幕(出示资料)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唐李瓂《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北宋贺铸《石州慢》“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新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在这些例子中“丁香结”象征女子的愁心。

师:丁香是不是代表着忧愁啊?对,在中国古诗词的意象中,丁香是忧愁的载体,是孤傲的象征,也是诗人高洁理想的寄托。

所以,用丁香形容姑娘不仅写出了姑娘的淡雅、美丽,刻画出了她的楚楚楚动人的忧郁,还表达了诗人高洁的理想。

师:好,同学们都能做到举一反三。一个喻体传达出了丰富的内涵,彰显了文学的魅力。

作者为何采用“丁香”这一意象?丁香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丁香”这一意象深层意蕴是什么?这是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知识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意象作深入的了解,才能对诗歌作出正确的解读。

悟(2)

师:我们来概括一下诗人在本诗中的感情、情绪。

——失望、痛苦、迷惘、忧郁……

怎么觉得戴望舒痛苦得不能自拔?有没有积极的一面?

师:——有!文章最后一节,诗人在丁香姑娘消失后,并没有绝望,依然在小巷中执著地追寻、守望。

师:我们来看大屏幕(出示材料)

作者1928年后成为现代诗派的领军人物;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以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后期诗歌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明朗、深挚。

师:这些诗歌显示了作者的追求与成长的历程,至此,诗人没有了失望的悲苦,不再独自徘徊于那个狭窄而悠长的“雨巷”。

师:我们根据作者生平推测诗人追寻结果。诗人没有绝望,而是在幻灭中依然执著地追求。那么促使诗人锲而不舍的动力是什么呢?对祖国对人民的爱,使得诗人最终走出了悠长、寂寥、湿漉漉的雨巷,寻求到了心中的“丁香姑娘”。那么读了这首诗,我们会有怎样的感悟、启迪?——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挫折、经受打击,我们也会忧郁、彷徨,但只要我们心中有理想,不懈追求,最终我们都会寻找到心目中美丽而不再忧伤的“丁香姑娘”。

这里展示的是《雨巷》一课的“悟读”阶段的教学内容,应该说,这是继丁香花的象征意蕴之后的又一个教学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在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情感时,向学生出示了作者的部分生平资料,并提醒学生根据资料分析作者的情感变迁,从而为学生进一步理解与把握作品提供了帮助,也加深了对诗歌意蕴的理解。

【作者简介】李陇耕,福建省泉州市一中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长。

猜你喜欢

音韵诗歌鉴赏形象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和阅读题的审题训练刍议
通过微课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论导演创作的指挥棒
《水浒传》宋江形象探析
中日十二生肖之亥猪形象比较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