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彻底更新教学观念 大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008-01-14顾维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2期
关键词: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语文素养

【摘要】新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重要的位置,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彻底改变教学观念,对此问题,笔者在深入分析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措施。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教学观念 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即我们平常所说的语文教学的总指导思想。先进的语文课程理念应是语文教学改革的时代产物。教育部2003年4月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在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教学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一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成为指导我们当今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

作为走在新课程改革前沿的一名语文教师,通过对高中语文新课程基本理念的详细、认真地解读,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将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概括为:“一个核心”、“两类课程”、“三项要求”、“四个转变”。

1.“一个核心”

“一个核心”即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一切为了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必须面向不同条件不同背景下的全体学生,不仅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明显提高,还要使他们热爱语文,学会学习,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要紧紧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才算抓住了新课程改革的核心。

2.“两类课程”

“两类课程”即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结构上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结构如下:

由上可以看出,新课程的特色,既用完整的模块必修保证了基础性和均衡性,又以丰富的模块选修增加了多样性和选择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有利于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3.“三项要求”

(1)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它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丰富内涵。具体来说,语文素养,它不仅包含了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还包括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语文教育,关系到学生当前的实际应用能力,也关系到他们的长远发展。语文教育可以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进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也能鼓舞起学生对人类进步事业的矢志不渝的奉献精神。语文素养的提高其根本目的既要促进学生水平的提高,又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新课程从人的全面、活泼发展和个性发展角度,一方面要求学生在应用、审美、探究三个方面得到全面均衡发展;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全面、均衡发展的同时,根据自己的行为取向,做到有侧重地发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提出了两个方面要求:一是从课程实施和途径来看,强调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提高语文应用的能力,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需要;二是从课程实施过程和目的来看,强调让学生在语文应用的过程中掌握语言交际的本领,养成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实际上是语文应用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融合。至于高中学生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无论从社会发展角度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必须强化审美教育,发挥语文独特审美教育能力,必须培养学生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康情感和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教学。

要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外,还必须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教学。“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符合语文学科的内在逻辑结构。如语文教材由浅入深,语文知识由简单到复杂。二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上都充分考虑了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特点、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在学习上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开放性”体现在新的目标内容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制定;包括社区、学校、家庭等课程资源开发利用;选修课程建议。总之,开设语文课程为每一个学生创设了更好的学生条件和更为广阔的成长空间,从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

4.“四个转变”

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素质的高低。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更新教学理念,重新塑造自我,以新的面貌实现教师角色的根本转变。

那么,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教师应该如何扮演自己角色呢?

(1)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传统角色必须转变。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和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而要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传授知识相比,学生学习方法的获得和寻求知识的态度更为重要。教师再也不能搞“知识本位”了,而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学习;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以语文教材为平台,教学生学会学习,把学生从知识灌输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2)由课堂的主宰者转变为平等的交流者。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居高临下”、“先知先觉”的权威者的角色,转而以学生平等融洽的交流者的角色参与课堂讨论,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融合的过程。

(3)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由于新课程的教学的动态性,教师要花更多的时间查找教学资料和补充教学内容。教师要具有更多的创造新形式、新内容的活力,创造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班级气氛和学习环境,设计教学活动,通过教学表达自己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

(4)由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灵魂的导游者。我们的传统教学是重认识、轻情感,只见学科不见人的一种“目中无人”的教学。而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要更关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正如有些教育专家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棵树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担当起引导学生灵魂的责任。

新课程对我们来说应当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只有在今后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更新教育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已任,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不断进取,才能适应时代潮流,潇洒地走在新课程改革的大道上。当然,路上也许会有荆棘、坎坷、挫折,但我们一定“会痛并快乐着”!

★作者简介:顾维萍,江苏省兴化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教学观念新课程标准语文素养
提高高校声乐教学形式与方法探析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活教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