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艺术与公众参与

2004-12-27郝卫国

雕塑 2004年6期
关键词:尺度艺术设计公众

郝卫国

With people's increasing requirements of their own surrounding environments, the tendency and direction of public art design are ceaselessly varying and the design plan with designers' decision-making as the absolute dominant is also variable. Designers begi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ublic's requirements and willings because the final purpose of the public art is to reflect the public culture and life, to offer a good art works to the public living and working in a specific environment and to create environmental atmosphere with art lasting appeal. It's just because of this that the public art with the public's participation comes out and is spread.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developing in the direction of wide fields and unprecedented depth,which brings a series of profound changes to natur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technological science and human life; the public art closely linked to human's material and spirit lives and only conducted by depending on certain material and technological measures will absolutely change accordingly too. Traditional design concept gradually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past social conditions, technological levels and mentality can't adapt to the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new changes; the design concept requires diccussing to improve problems and introduce the public-attended concept to the public art design.

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共艺术设计的趋势和方向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设计者的决策为绝对主导的设计方法也在改变。设计者开始注重公众的要求和意愿,因为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反映大众文化,为生活、工作在特定环境中的公众提供一件良好的艺术作品,创造有着艺术韵味的环境氛围。正因如此,出现了公众参与下的公共艺术,并波及开来。我们在探讨这个问题以前,先看两个基本概念。

一、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

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服务的,公众对公共艺术建设当然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公共艺术的建设应该倾听公众意见,也需要不同形式的公众参与并使之制度化。如以政府为主而让公众有限度地参与(组织研讨会或娱乐性活动来征求意见,把设计图和模型公开展示以供批评与建议),以交友的方式增加设计师与使用者相互的了解,以请律师等代言人的方式在设计师和公众之间沟通联系,或在设计师的引导下由公众参与现场设计或按自己的意愿完成某些作品。西方一些国家有“决策过程中的民主化”的传统,公众积极关心并参与公共艺术建设的讨论,抵制了一些足以影响环境质量的建设。例如在建筑领域,美国20世纪50年代曾计划在剑桥建造肯尼迪图书馆,当地群众担心由于其建筑体积庞大会破坏当地查理士河的景观与城市尺度,故予以抵制,意见最终被采纳。

1、调查问卷——公众参与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源泉

在公共艺术设计中有许多重复出现、性质相近或相同的问题和建议,通过技术处理,这些问题和信息就会转变为一系列客观准确的数据,成为具有较普遍意义的社会知识和经验,使设计者摆脱传统设计方法的限制,避免单纯依靠个人经验。这就需要科学、系统的方法,除了设计人员进行自我测评的方法以外,面向公众的调查问卷法更为准确、可行。

调查问卷法适用的前提:受试者有足够数量,有一定代表性;提问的类型广泛,分析认真。瑞典隆德工学院的库勒博士曾选择了200个瑞典词汇,让受试者对15个起居室、15个风景景观和15个具有多样特征的环境作出语义标度的选择,最后从中归纳出8个具有代表性、最常用的语义标度试样用于环境的评价:

⑴舒适性:环境的安全、舒适程度

⑵复杂性:环境的生动、复杂程度

⑶统一性:环境各种成分之间的协调程度

⑷围护性:环境的封闭、开敞程度

⑸潜能:环境的表现力和象征性的强弱

⑹社会地位:环境所体现的使用者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⑺年代性:环境的新旧和其内在的情感价值

⑻新颖性:环境是否具有新奇感

这种调查结果使设计人员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和可靠的依据。而且,在解决公共艺术设计的具体细节性问题时,调查问卷法同样常常能够发挥出很大作用。

2、参与建设——公众作为公共艺术家的助手

公众参与形式的公共艺术建设在现代城市尤其是居住区范围内应运而生,并且融入到“城市公众自助景观环境体系(Citywide System for Environmental Self-help)”中。它的形式不拘一格,主要利用空闲废弃地块,由公众参与进行自主和灵活的设计、建造、种植,一般不需要统一管理和投资(经费采用社区自筹、社团捐助等方式)。这种“自助景观环境体系”在美国“社区花园”中较为普及。卡尔·林是一位专门从事“社区花园”设计的景观建筑师。1959年他加入麦克哈格(Ian McHarg)主持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个新项目,在那里,他形成了“通过服务性工作而学习(Learning Through Service)”的方法,引导学院专业毕业生在费城建造游戏场地和邻里公共用地(Neighborhood Commons)。

公共艺术的公众参与策略,恰是为了防止公众成为消极被动的“旁观者”,使公众在公共艺术的预案中留有“可变性框架”,发挥公众作为主体应有的权益和民主作用。

二、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功能实现

公共艺术设计虽然在狭义功能上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审美媒介,但是由于环绕在现代环境各种脉络关系中,而使其在功能上具有多层次性与复杂性。

1、公众参与——实现公共艺术的物质功能

墨子的一段话道出了物质功能的重要:“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满足人的生理需求。环境作为满足人们日常室内外活动所必须的空间,空间的实用性是其基本的功能所在。人们喜欢在舒适的小区中居住,在方便的商场内购物,在饱含艺术氛围的剧院中观看演出,在富有美感的公园里、广场上散步、乘凉、交谈、锻练、游戏…… 要使环境更好地实现这些功能,必须考虑到许许多多细节性的公共艺术要素,比如壁画的使用合理、雕塑品的尺度怡人、具体小环境设施的功能合理性等等。

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心理上私密性与交往的不同层次的需要,在环境空间设计中可以通过公共艺术品建立,如景墙、植物软雕塑、水景等,对空间加以明确划分,也可以通过艺术品的光、声、色,界定区域来暗示空间的不同层次。

人们除了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以外,还有回归自然、回归历史、回归高尚情感的心理需求。人们喜欢历史文化、历史遗迹,具有怀旧的心理,喜欢回忆过去;人们还常常通过与历史的对比“忆苦思甜”,展望未来。因此,公共艺术设计能够满足人们各种心理需求。

2、公众参与——实现公共艺术的审美功能

公共艺术设计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人找到存在的根据地,并领悟到其含义”(舒尔茨语),与审美活动的终极目标“领悟世界与自身存在的意义”是一致的。人的视觉、知觉、心理结构和情感是感知美、体验美的承载物质,它们对来自于物的美进行判断、选择和接受,从而实现其审美价值。

公共艺术,并非少数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事,而是千万个使用者的成果,并且是建立在特定时代更为广泛的公众营造的艺术土壤之上的。要提高环境艺术审美水平,就必须增强大众的艺术修养。随着人类审美实践的各种形式日益普遍地进入当代公众的现实生活领域,“以前不了解艺术的广大阶层的人们已经开始成为文化的‘消费者”(阿多诺语)。公众接受的过程是将公共艺术品具体化的过程,它并非只是被动的反应环节,亦非对作品的简单还原,而是积极地思考并不断地作出判断、选择的过程。接受主义美学指出,未经阅读的文学作品不过是一堆无意义的纸张和印刷符号,仅仅是具有某种潜能的“潜在的存在”,只有当作品被接受者感知并引起反应时,这种潜能才会转化为形象、含义、价值和效果,因此,这些形象、含义、价值、效果并不是作品所给定的客观存在,按伊瑟尔的说法,它们既不是作品的固有物,也不是接受意识的固有物,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为此,接受美学特别强调接受者在接受活动中的创造性。

公共艺术品总会留下许多意义的“未确定点”或“空白”之处,需要人们通过创造性的想象去发挥。伊瑟尔说“我们只能想象作品文本中没有的事物;文本中所写出的部分给我们知识,但正是未写出的部分才给我们想象事物的机会……”而“作者只有激发读者的想象,才有希望使其全神贯注,从而实现作品文本的意图”(伊瑟尔语)。 公共艺术审美的过程是一个多元化的感受与认识过程,个性离不开一般意义的、功能上的普遍性,现实性离不开历史上的延续性和发展上的未来性,诗性离不开实用性。

3、公众参与——地域性文化、大众文化得以挖掘

特定的环境创造能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反映着人们的习俗和文化特征。C·恩伯-M·恩伯在《文化的变异》中谈到“文化包含了后天获得的作为一个特定社会或民族所特有的一切行为、观念和态度”,当代,很多设计师也试图通过自己的作品反映一种文化观念。

“地方精神象征着一种人与特定地方生动的生态关系。人从地方获取,并给地方添加了多方面的人文特征。无论宏伟或者贫瘠的景观,若没被赋予人类的爱、劳动和艺术,则不能全部展现潜在的丰富内涵。”(勒内·迪博斯[Ren·Dubos]语)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的发达、信息传播的迅速,在世界范围内某些中心在不断地传播最富有社会所特有的知识、技能、美学趣味以至处世之道等等,每占统治地位,其结果使社会的非地方化、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世界性日益增强。这种世界文化的“趋同现象”使“整个的创造性领域遭受压制,社会的个性和独特形态遭到破坏”(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语)。在此种情况下,乡土文化、地方作风、“回归自然”为更多人们所关注。

大众文化,按照一般的理解,主要指一定地区或国家中被一般人所信奉、所接受的文化。它的规范性不强,容易随着时尚的变换而变换;它往往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如电影、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而得到传达和表现。公共艺术作为一种主要基于视觉的艺术,是浓缩大众文化的载体。大致说来,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大众文化都更多地与大众生活相联系,它要求通俗易懂、便于操作、易于传播并“为公众喜闻乐见”……

三、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用后评价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遗憾的是,在当代公共艺术活动中,分析与评价、价值与价值观念问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1、人的现实需求——公共艺术的基础

一种新的公共艺术会使我们产生什么感觉:是更年老还是更年轻,是更丰富多彩还是更枯燥无味,是更聪明还是更愚蠢,是更熟悉这个世界还是对这个世界更加陌生。其通常的评价尺度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什么是公共艺术的基础呢?它与生活直接联系,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是一种生活方式。公共艺术设计始终从人的现实需求而不是任何别的需求出发。

2、人文的尺度——公共艺术的评价标准

正是由于公共艺术设计始终从人的现实需求出发,公共艺术便获得了坚实、可靠的价值评判标准——人文的尺度。这种尺度具有坚实的客观社会性,从而公共艺术设计不再是随意的行为,不再为追求新鲜、时髦的风格而无所适从。人文精神、人文价值和人文理想的建构应当也必然成为这种评价的目的和追求。对于公共艺术而言,只有以人文尺度为依据,才有可能判断设计活动是否真正强化或改进了(而不是破坏或倒退了)人的生命活动。而其它一切尺度,包括科学的、逻辑的、感观的尺度等,都只是外在的、衍生的尺度。

有关公共艺术分析评价的研究为设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有力的工具,在某种程度上结束了公共艺术设计偏重经验、直感的传统方法,加深了设计者与公众的联系,使公众有渠道阐发自己的观点,使设计者有机会了解公众的要求和期望,使设计工作切中问题的要害。

猜你喜欢

尺度艺术设计公众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尺度
书封与现代艺术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以长时间尺度看世界
9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
室外雕塑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