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配额”冲击香港纺织业

2004-11-09陆浩新

中国经济 2004年11期
关键词:纺织业业界配额

陆浩新

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25年的发展中,籍着地理和血缘的优势,受惠良多,但这次,也同样要因为“无配额”的出现受尽冲击——香港的纺织业会不会进一步萎缩?港商会不会大规模“北移”?忧心忡忡的业界正在急谋对策。

还有两个月,全球纺织业便要进入“无配额”年代。这个几近被西方国家视为“黄祸”之源的政策,令这些国家忧心忡忡。全球47家纺织品服装协会会员4个月前在布鲁塞尔聚会,美国各纺织品服装协会1个月后又在华盛顿集会,继而欧盟强化SA8000社会责任和环保标准,赋予欧盟可以随时限制“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之纺织品和服装进口,都是针对2005年1月配额取消后、中国货以低价出口对他们可能造成的致命冲击。

港人忧虑“无配额”

位于中国南方一隅的香港,在中国改革开放25年的发展中,秉着地理和血缘的优势,受惠良多,但这次,也同样要因为这“无配额”的出现受尽冲击。

不要以为香港的经济体达86%属于服务业,其实纺织业仍然举足轻重。据统计,香港2003年全年的纺织品出口货值达到700亿港元,估计“无配额”新形势之下,出口货值起码将大减一半。

至于纺织业劳工2003年共有4万名,连同相关行业包括物流、货运、保险、金融等职位估计达10万个,都会因为“无配额”而消失,香港正在回调的失业率,将大幅上升,有雪上加霜之嫌!

再者,一些以采购纺织品再利用香港配额大做出口生意的公司、包括在全球物流业务执牛耳的利丰,以及有“小利丰”之称的林麦,便预期将受到极大冲击。利丰这家有百年历史,其物流业的连锁经营方式甚至被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用作为研究个案,近期却是股价大软,即使港股自9月底至10月上旬极为活跃,利丰仍然在低谷徘徊,就是因为市场广泛忧虑纺织产品价格会下降,使利丰佣金收入受损,其中介人的角色也会受到削弱。

据业界人士估计,林麦约有50%~60%生意会受到明年配额撤销所影响;利丰比较轻微,也达到30%。

港商会否大规模“北移”?

纺织业,二战后以来一直是香港的重要产业。1947年起,不少上海的大纺纱厂先后到港,后来急速发展;至20世纪60年代,香港纺织业出口之旺,甚至英美两大西方领袖国家,都表示关注,要与香港签订“棉纺短期协议”及“棉纺长期协议”,限制香港纺织品的出口数量;但经历了20余年的好景,1995年世贸组织成立,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开始分阶段逐步取消纺织品进口配额制度,纺织业在香港整体经济的地位不断下降,像在1992年香港的纺织品出口达122亿,10年后的2002年却只剩下93亿港元,跌幅达24%,全球排名也由首位跌至第12位。

这个行业近年来无疑正在萎缩,香港很多经济学者担心,“无配额”年代之后,更多厂商将进一步把业务迁往成本较低的内地,加速香港制造业的空心化;有趣的是,香港近年来面对全球经济转型之际,总有些极为乐观的言论,认为香港的底子强,内地,即使有“无配额”的便利,很多厂家仍然会将生产线暂留香港。持这种乐观态度的,可以归纳四方面考虑:

--“香港制造”Made in HongKong的品牌效应,在国际市场上是一种信心的标志,足以令货品价格上调15%。尤其是取消纺织品配额后,预料港府将修例保留一套简单的制度,以确定产品是否符合香港的产地来源标准,防止俗称为“潜水货”的内地造货品滥挂“香港制造”的标签,以保护香港产地来源的声誉;因此,即使在港生产的成本比较高昂,仍然会有不少厂家留恋这“香港制造”的效应,把生产线留在香港。

--中国加入世贸时,有一项特别条款规定若内地纺织品出口激增,世贸成员可对内地设立一个类似配额的系统,因此相信很多外资为减低风险,仍会经香港购货,即是说,虽然纯粹从经济角度看,没有配额后,全世界的厂商都会进入内地,但相信很多厂家会从另外的角度考虑,不愿将风险集中一处,若果如此,“无配额”冲击香港纺织业的情况就不会发生。

--港商将生产线北移之前,必定会加以考虑。部分港商现时已采取比较倾向于资本密集的生产方式,即是少劳工、多机器,若他们转去一些劳工比较密集的地方,对他们来说未必有明显的好处。

--香港容许厂家使用OPA(外地加工措施),一些需要劳工密集的工序,可以在外地制造,也可以减低劳工支出,未必须要将整条生产线北移。

上述这四点言论分散见于部分业界或学界人士的分析文章之中,并据此“证明”港商根本无须赶快北移。这些观点无疑有本身论据,然而却仍难让人对香港纺织业的前景安心。

首先,香港纺织成衣产品的牌子在国内外无疑是有一定声誉,然而出口货品却显然还是以价格取胜,譬如说,香港不少厂商是为外国牌子生产,其中相当的工序,便是在内地进行的,清楚显示,成本始终是最重要的。因此,即使港府能推出更完备的制度,以确定产品符合香港的产地来源标准,保护香港出产来源的声誉,其作用也很有限;全球取消纺织品配额后,成本的重大差异,将令厂商继续舍香港而往内地或其他成本更低的地方。

其次,很多外资为减小风险,的确仍会经香港购货,但这种规避风险的考虑,只会是其诸多考虑中的一个,并不能阻止厂商受成本驱动迁入内地的趋势,及缩减在港工序的过程。

再者,部分港商聘用较少劳工而使用较多机器,却并不保证他们就会继续留在香港,因为即使搬往内地,也可以继续采用“较少劳工而使用较多机器”的生产方式,且同样成本比香港低。

至于以香港容许厂家使用OPA来证实厂家未必北上的说法,也是有点强词夺理,因为,厂家采用OPA,即是以成本为主要考虑,如果成本优势表现在北移,市场的磁力,始终会将香港的生产线吸过去。

业界急谋对策

成本因素,始终是纺织业发展的最基本和最重要要素,种种辩辞,难以改变“无配额时代”对香港纺织业带来的冲击;业界即使拒绝宣之以口,难掩实质上的危机感,实际上包括香港纺织商会会长黄守正和多位业界人士,9月底便特别聚首一堂,讨论对策,显出业界不得不承认危机的存在。

经过一整天的讨论后,业界做了总结,认为必须得到政府和商界共同合作,由多方面入手改善,及作出相应的辅助措施。他们提出的建议包括六项:第一,在沙头角这个与大陆边境处设立加工区;第二,强化香港的时装中心地位,走中高档路线;第三,港府提供政策支援;第四,香港产品设立品质监管标准制度;第五,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津贴,争取时间以换取最大商机及拓展市场;第六,港府应尽快成立统筹小组振兴香港制衣业。

综合六项建议,就是要求政府给予更多援助、业界则自强提升香港产品的档次,以及借设立边境加工区降低成本。所谓边境加工区,就是在香港与内地边境之深圳河套处,拨地设立靠近香港的工厂区,于是便可以让香港的设计和品管,加上国内的廉价劳工,从而增加纺织产品的竞争力。

业界并建议,厂商可以用一拖二、或一拖三的办法,即是以香港一个熟手技工带领两个或三个内地工人,则一方面可以顾及香港工人的就业情况,另一方面又可以维持Made in HongKong的品牌效应。

香港工业界在回归之后其实已不断提出边境加工区的概念,却受到劳工团体的大力反对,即使一拖二或一拖三的建议,仍未解决劳工团体的疑虑,而且参照业界上述的建议,要求特区政府增强本身在纺织业的角色,根本就是要特区政府一向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不干预”定位,作出彻底改变,以目前特区政府的地位,这项期许,岂非妙想天开?

面对著“无配额”年代的来临,香港纺织业者,始终是要各凭本事,其中最瞩目的,要算是上市公司联泰纺织了。这家目前在全球纺织界也算是位列前茅的公司,1999年已考虑如何“迎接”这“无配额”的年代,并作出部署,在东莞投资兴建一个一站式的“供应链城市”(supply chain city)。所谓“供应链城市”,就是在制衣车间的附近,兴建独立大楼,客户长期派设计及采购人员进驻,由设计到生产以“同地经营”方式工作,加快产品推出速度之余,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供应链城市”营运以来,成功加快产品推出速度,由原本交货期须90~120天,加快至45~60天,至于成本方面,该公司财务总监接受香港媒体访问时举例说,以一件零售价100元的成衣计,33元的出厂价,零售商可能只赚7元,中间60元的成本全归物流运送、品质管理等,如今让生产商与客户在同一地点火速完工,自然可以缩减物流成本。

“供应链城市”,可以说,是利丰集团十几年前推出“供应链采购”的概念之后,又一重要的工商管理概念;联泰因应“无配额年代”的来临,绞尽脑汁,以创新概念,迎接挑战。这种迎战市场的积极态度,与部分香港纺织业者干脆将生产线全面北移,还有一些业者终日表示鉴于美国下一步的措施难料,不如“谋定而后动”的态度,形成对比,而这三种态度,也似乎正反映香港各行业内,面对中国大陆经济勃兴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不同自处之道。

猜你喜欢

纺织业业界配额
业界大事
业界大事
透过世纪之窗再看中国南通纺织业
中国纺织品出口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从业界到学界:成功转型仍需“洪荒之力”
营改增对纺织业影响的研究
人生是有配额的
人生是有配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