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谁是内地豪宅的买主?等

2004-11-09

中国经济 2004年11期
关键词:同仁堂豪宅油价

谁是内地豪宅的买主?

据业内人士粗略估算,未来一至两年内,北京单套总价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别墅,供应量在5000套至7000套,总市值不下300亿元。

《北京晨报》报道,北京去年的住宅销售总额是458.2亿元,和市场能够消化的总量相比,这些豪宅所占有的资金比例明显偏高。业内人士指出,市场风险已经在逐渐积累,这在北京的高档住宅市场尤其明显。

由世界地产研究院评选的2004年《中国超级豪宅排行榜》10座提名豪宅中,北京的豪宅占了五席,其次是来自上海的两座豪宅,然后是武汉、广州以及深圳的各一座豪宅。

虽然北京的豪宅被提名最多,但最顶级的两座豪宅却都来自上海,位居榜首的上海的紫园单套最高售价竟高达1.3亿。即使与北京最贵的豪宅——碧海方舟相比,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将近1亿元。

究竟什么样的人才是这些豪宅的猎取对象?紫玉山庄的董事长黄紫玉称这些业主“都属于金字塔塔尖上的人”。其中大多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成功商人、企业家,也有一些扎根北京的娱乐圈人士。

爵世·玫瑰园三期销售人员介绍,来买玫瑰园别墅的人士主要是律师、资讯产业(IT)精英、房地产商等,山西大矿主也比较多。但有一个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地方——玫瑰园业主里大学教授有好几位,而一向被认为“有钱”的演艺圈人士却很少。

销售人员对大学教授这么有钱感到很惊讶。他们分析:这些教授应该大多为研究工科的,手中承接了很多项目。另外也有些教授可能是从事教育产业的。

在碧水庄园和爵世·玫瑰园里,马赛地、宝马、保时捷等名车比比皆是,比北京街头夏利、捷达的比重还要高。人们没有看到奥迪,偶尔有一些本田等轿车,一问原来都是售楼和物业人员的。低档轿车则很难见到踪影。

一位住在这里的房地产界的老板,为了自己的女佣买菜方便,专门配备了一辆价值十几万的车给她开。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傍名牌”、“搭便车”等商标侵权案近年来屡屡发生,多得有如家常便饭,让人见惯不怪;但是,最近发生的南北同仁堂商标侵权案却让人奇怪不已,怪在同情的目光竟然大部分落在了有“傍名牌”嫌疑的被告身上。

《羊城晚报》报道,总索赔额达5049.28万元的北京“同仁堂”诉温州“叶同仁堂”商标侵权案一审在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庭。庭审中,“同仁堂”的律师认为,“同仁堂”在1989年就被认定为驰名商标,驰名商标就应受特别保护。“叶同仁堂”作为企业字号,企业字号名称中“同仁堂”占了主要部分,足以让消费者混淆两者的区别,造成误认,构成商标侵权。

按理说,“叶同仁堂”该告,更该赔款,人家北京“同仁堂”是百年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便开始供奉清皇宫御药房用药,享受皇封特权,解放后还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你这个温州老叶名不见经传,大宝号竟然与人家出奇的相似,你不是“傍名牌”又是什么?肯定是想“搭便车”,从中赚便宜。

后来翻阅资料才发现,这个温州老叶竟也是杏林好汉,他名为叶心培,宁波慈溪籍,清朝康熙9年(公元1670年)创建“叶同仁堂药栈”,药栈历经清代和民国,在浙南闽北一带颇有名气,曾入选《中华百年老药铺》行列。解放后,“叶同仁堂”公私合营为制药厂,后来又逐渐发展成药品零售连锁企业。

三百多年来,南北同仁堂相安无事,各做各的生意。如今为何反目成仇,甚至对簿公堂,原因外界猜测很多。传闻之一是,一直被视为小兄弟的“叶同仁堂”发展速度太快,北京“同仁堂”感觉自己的名气、销量受到了威胁,于是告其侵犯商标权,一方面教训一下小兄弟,另一方面也为了提高自己的品牌声誉。

其实,这两家岁数仅差1年的百年老字号药企,都是中华医药的宝贵遗产,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如果老祖宗在天之灵,知道子孙为“谁‘傍谁”的问题闹上法庭,肯定不高兴。毕竟,经过数百年的枪林弹雨,老字号能够保住品牌生存下来已经不易,再经过市场经济的洗礼活到今天,更属难得。对于这两个老品牌来说,目前的问题不是谁吃谁,而是如何与时俱进,如何在竞争中发扬光大,做大做强自己。

中国如何招架美国“石油讹诈”?

近日,纽约油市再创历史新高,达到了令人瞠目的每桶55美元的水平。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炮制的“中国祸水论”又借石油问题有了新的表现。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是抬高国际油价的主要因素;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石油储备导致很多国家不得不接受高油价。然而,综合国内外多数专家的看法,国际油价上涨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中国不是导致国际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对于新的石油危机对中国产生的影响,《经济参考报》报道,有关专家对此持谨慎乐观态度。但有分析人士指出,此次油价的不断上涨给中国所带来的真正危机在于,中国可能正面临一场在劫难逃的“石油讹诈”。

对此,业内分析人士认为,对于西方石油消费国来讲,将中国列为油价上涨的罪魁之一,不仅可以有效地转移国内民众对于政府控制油价乏力的指摘,更能从政治与经济两方面,实现讹诈中国的目的。

与此同时,也有分析人士认为,西方国家在实施讹诈中国险恶用心的同时,也意欲延缓、打乱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是其遏制中国战略的一步棋。

目前情况来看美国似乎在坐视油价上涨,这不能不让人感到其中大有文章。

中石化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现在石油圈内已经有人推测,国际油价上涨可能是美国遏制中国战略的一部分。因为由于美国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调整,油价的上涨对其本国的影响已经大大小于当年两次石油危机时期;而中国却处在由经济增长带动的石油需求的增长期。同时,虽然美国消费者在高油价时期受到了损失,可美国的大公司在全球从事石油开采,这笔损失又从其海外业务中得到了一定补偿。所以说,高油价对美国影响不大,但对中国却影响很大。

面对连创新高的国际油价市场,国家发改委在“十.一”长假后宣布,将增加四个石油储备基地,并公布了相关的地点和计划。但内地专家对此异议。《财经时报》的一篇报道尖锐指出:期货市场炒作的就是信息,中国作为石油购买大国,这一消息对目前疯狂的上涨的行情无异于火上浇油;中国如果因为担心油价继续上涨,而此时大量采购石油现货,那无异于主动扮演受害者角色。

一名化名王建的学者更指出,反观中国行动,无论学者、专家还是政府机构,忽然提出抓紧增加石油储备,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战术。“这几乎已成惯例,即国际市场什么商品价格上涨,我们就大量买什幺商品。”

期货业专家还提醒,中国的石油采购,不要重蹈2003年高价采购大豆之覆辙。据一位期货界人士介绍,“目前的石油期货行情,就是2003年大豆期货行情的翻版。而中国企业从国际市场、特别是美国市场高价采购大豆的后遗症延续至今。”

报道同时指出,中国买什么、买多少、什么时间买等商业机密,好像全世界都知道。

“零星、短期的采购方式,谈何保密。”某石油公司人士说,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石油采购一般采用远期供货合同,即固定客户、固定数量以及相对稳定的价格;而中国作为国际石油市场上的一个后来者,目前还是出于寻找供货伙伴时期,采购合同基本是在半年之内的短期合同。于是,每一次购买行为,就意味着一次大范围的国际询价。客观上,给国际市场充分传达了“狼来了”的信息,被动局面可想而知。

猜你喜欢

同仁堂豪宅油价
老字号乱局:你用的是哪个“同仁堂”
百年风雨同仁堂
洗头
油价这么低,“三桶油”还好吗?
油价低潮的三大教训
仁心卓越
和讯网
豪宅名车
“金融肥猫”豪宅遭人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