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才是真正的学校

2004-06-12黄津成

人民教育 2004年11期
关键词:个体成员办学

黄津成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是一所学校的存在方式,是生活在其中的学校成员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学校文化是一种实然的存在。任何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化,都以文化的形式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一所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学校,文化就是学校本身:即使是一所新建的学校,在她还处于蓝图阶段时,她的办学目标、定位就已经存在了,文化先于这所学校的物质存在而诞生。在这种意义上,物质的校园只是学校存在的载体、学校文化的载体,少了文化,物质的“校园”构不成学校。而离开物质形态的校园,只要文化还存在,学校仍可以存在,如网络中的虚拟学校就是这种学校。

对于个体而言,只要你对一所学校有所感知,她的文化就对你发挥作用了,她的办学特色、校风、学校精神等,都会使你对这所学校产生一种或积极或消极的期待,学校与个体的文化互动便已经开始。在此,我们也可以明确地体会到,学校文化是先于新的学校成员而存在的,对学校成员的意识来说,学校文化是一种先在、一种实在。

所以,学校文化对于学校这个社会组织来说具有本体的意义,学校是文化的存在,文化才是真正的学校,实体的学校。但在以往的认识中,我们多把学校文化作为意识范畴的东西来对待和研究,片面强调物质的、经济的决定作用,而很少意识到学校文化对学校和学校成员的发展的本体意义。

从实在和本体的角度来把握学校文化,需要我们注意三点:

1.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实际存在,它不是意识范畴的、相对于实体而言的“虚在”。文化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性的规律,是办学和管理中必须充分认识并尊重的规律,必须以重视学校物质条件改善的态度来对待学校文化建设。

2.学校文化是一种动态的存在,是在个体——学校——社会三维互动中构建而成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存在。以往用静态的观点看待学校文化的理念必须为动态的、发展的、互动的理念所取代。

对于个体而言,学校文化既是先在的,又是生成的。说她是先在的,因为作为传统的、实在的存在,她早在个体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个体必须融入这种文化之中,才能成为其中真正的一员:说她是生成的,因为从个体与学校文化接触到的那一刻起,她就与个体进行着互动,并在这互动中生成围绕个体的独特的学校文化。对于社会而言,学校文化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存在,她与社会之间存在着不可分隔的互动,但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3.学校文化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是一个始终处于生成过程之中的开放的存在。学校要生存和发展,学校文化就必须与社会进行文化互动,与个体进行文化的互动,并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双向建构,不断地生成、发展学校文化。所以,学校文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人为地封闭学校文化,只会导致学校文化的“死亡”,学校的“死亡”。

由于学校历史积淀的不同,学校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的不同,学校自身的办学目标和管理模式的差异等因素,造就了各具特色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作为学校存在方式和学校成员的生活方式,其核心是组织成员在学校生活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组织特色的态度、价值观、思维程序和行为方式。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学校成员的交往、互动中形成并发展着的。因此,学校文化是学校成员与学校中各种生活要素交往、互动的实践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着的系统。

正因为学校文化是交往、互动的实践过程,所以,学校文化对进入其中的成员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学校文化塑造着她的成员,学校成员创造着学校文化。

学校成员对待学校文化的态度和他在学校中的生活方式,存在一个由三种状态构成的序列:排斥、游离、接受。

前两种状态中不存在成员与学校原有文化的积极的互动,处于这两种状态中的学校成员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这一文化组织内的一员。排斥状态中,成员对学校文化“怀有敌意”,这时的学校文化对他而言是一个无所谓的存在,或是一个威胁其生存的存在,因此他排斥、抵制学校文化对他的影响:游离状态下,成员对学校文化“熟视无睹”,他也没有融入组织之中,学校文化对他没有意义。在这两种状态下,学校文化对身处其中的成员不可能产生积极影响,成员也不会对学校文化的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接受状态是学校文化建设所追求的层次,进入这个状态的成员与学校文化有积极的互动。互动水平则有四个逐步递进的层次:服从、认同、融入、创新。

服从是个体进入学校时,为了在学校中顺利生存而对学校文化所采取的态度。这多是由于外在的压力使然,是学校的权威使然,但这种服从还不是自觉、自愿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无奈。此时还谈不,上与文化的真正互动,个体在心理上、思维上还是游离于学校文化之外的,只是在学校文化环境中,在表面的行为表现上与学校文化基本呈现一致。

认同是对学校文化有了正确的理解,在心理上、理性上领会并接受学校文化,认同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学校精神。它是学校文化形成的基本层次,没有认同,就不能融入组织之中:没有对一定的态度、观念、信仰与价值的认同,也就不会有学校文化核心的形成。但如果个体仅有认同,就有可能只在思想上接受、行为上遵从学校文化,而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文化建设,不会具有主人翁意识。

融入则提高了认同度,在态度、观念、信仰与价值上不但赞同学校中已有的一切,还把它内化了,成为个人的思想与思维方式、行为指南。学校文化的融入表现为以自己所在学校的传统、精神和办学成果而自豪,并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学校文化特色融为一体、和谐一致,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创新是对已有的学校文化进行发展,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高级层次,学校文化的进化,学校文化的转型,需要创新,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校文化的创新是指积极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改造,努力为学校文化建设作出自己的智慧贡献。这时成员是以主人的身份,以批判、建设的态度对待已有的文化,并努力促进文化的发展、进步和完善。

认同、融入对于学校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它使得学校文化传统得以继承并发扬光大,它是一所学校保持平稳并和谐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一所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学校的成员是经常变动的,让成员尽快认同、融入学校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经常性的、最重要的任务。

但这还不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学校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创新,即通过学校文化的创新,实现学校文化动态过程中的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实现学校文化的进步。这是社会发展对学校提出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

学校文化建设就是在“个体——学校——社会”的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校文化逐步由低级层次上升为高级层次的过程。

对于一个进入学校文化环境,准备接受学校文化环境而还没有理解已有学校文化的个体,必然要经历一个从被动服从的层次到认同、融入的过程。完成这一转化过程的基本途径是熏陶、学习、参与建设。

熏陶就是用学校已有的文化成果和文化氛围感染进入这一文化环境的成员。为此,学校应该在校园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上下功夫,营造一个能体现学校追求、价值观和精神传统的学校环境,使个体一进入这个环境就被其氛围所感染,从而自觉地以学校文化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学习就是通过学习、宜传、展示,让新成员认识学校文化,理解、接受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风、学校精神等,并进一步内化为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思维程序和行为方式,从而完全地融入到学校文化之中。一个社会声誉比较好、社会知名度比较高的学校,可能一开始就使进入其中的个体产生一种认同期待,能够使之很快进入认同、融入状态。对于一所新建的学校,或是原有学校文化在进行转型,那么,进入其中的个体要融入学校文化就需要一个构建和转型的过程。

让成员参与学校文化的建设,是最佳的学校文化建设方式。参与学校决策过程,参与学校管理,参与学校办学目标的制定,参与多种形式的学校文化活动,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等,在这些实践中激发学校师生的主人翁意识,引起真实的体验,分享成功的喜悦,形成和谐的学校氛围。当学校的文化建设有“我”的贡献时,当“我”的思想、行為及人际交往与学校文化和谐一致时,个体就更容易认同组织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之中去,一种和谐的学校文化也就形成了。

猜你喜欢

个体成员办学
自我宽恕的心理学研究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两只挂钟
最强新成员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我家的新成员
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