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是对“人”的真切眷注

2004-04-29周益民

人民教育 2004年6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精神教材

周益民

囡着我的课例引发的讨论,推动着我进一步反思,语文课程到底该走向何处?它到底该关注什么,追随怎样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自然要训练儿童听说读写的能力,要让他们领悟字词句篇的基本知识,这是语文课程永不褪色的主旋律,是语文保持其学科“籍贯”的标识,也是传统语文留给我们的宝贵经验。但是,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此,这远远不能穷尽现代语文课程的内涵。在完成了学科基本目标的前提下,我们的语文课程是不是还应该拥有更为广远的理想和更为灵动的魂魄?那便是对“人”的真切眷注!这“不是否认语文的工具性,而且要把这个工具交到能自由使用它并为人的精神发展服务的‘人的手里”(王富仁语)。

自然,一切玄妙的理想惟有扎根现实的大地才会产生动人的美丽。我们太有必要在操作层面探讨语文“立人”的命题了。

语文价值取向需要再定位。教学《鹬蚌相争》时,教师预设的教程遭到学生的有力挑战。是不予理睬抑或含糊闪过,还是尊重“生意”,果断调整?表面上这是教学技术的差异,实质上却是教育理念的分歧——这里涉及的是语文到底“学什么”的问题:是仅仅关注既定知识的获得,还是同时指向能力养成、过程方法与价值“附加”?试想,在课堂上,学生获得教师与同伴的认同后,内心该是何等的愉悦!这样的愉悦又迅即转换成继续学习的强劲动力,在持续的探究中体验着精神的满足。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所追求的吗?

語文课程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发展。课堂是奠基人格的基地。过去,我们对权威总是仰视和俯首膜拜。教师习惯了教教材,学生也习惯了以教材为标准的演绎与推理,我们与生俱来的好奇、怀疑随着知识的增多反而渐行萎缩。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会是精神的巨人吗?当孩子们开始质疑以往视为权威专家意志物化的教材时,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实际上就是在打破一种偶像。他们质问的内容本身其实并不最重要,关键是他们开始具备大胆怀疑的意识与挑战权威的勇气。这,不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竭力呵护并发扬光大的吗?

这样的课堂是否意味着“学生中心”、“学科丧失”甚至“脚踩瓜皮”呢?确实,我们也看到,在这种追求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师生交往的课堂中存在一些失范、无序现象,看似热闹实则低效。因此,新课程的实践其实是对现代教师专业素质的一次挑战。在这样的课堂上,教9币的作用非但不应有所降低和削弱,反而应该有所超越与提升。对于课堂中原生态资源的生成,教师应该及时捕捉、瞬间判断,而后做出“缩小”、“放大”或者“搁置”等策略处理。在《鹬蚌相争》教学中,弦子们的关注点虽然出乎我的教学预料,但我以为其间包孕着更具价值的因素,这是发自儿童视角的资源,更为关键的是它仍属于语文或者说大语文的范畴,完全可以开发出一个通过“立言”以“立人”的平台。于是我大胆把它纳入教学环节并“放大”。自然,并非每一课都会有这种“无法预约”,更多时候,课堂是教师基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共同分享、创造教材文本意义的一场“精神盛宴”。不管怎样,这都需要我们突破教学计划细针密缝的窠臼,让大空间、大块状的写意设计步入教学预案。

说这些并非为自己开脱,也非标榜自己已经做得如何,只是固守一份执着与自信。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精神教材
教材精读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拿出精神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